(共64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5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时空观念: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内政(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举措,认识这些举措对成立初期的中国的重要意义;
2、史料实证: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相关史料探究,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3、历史解释: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4、唯物史观: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成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培养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学习目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思考以下问题:
1.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从军事、理论和政治方面思考)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什么?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什么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什么作用?
4. 新中国成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1. 准备工作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梳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从军事、理论和政治角度思考)
(2)理论准备:1949.6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3) 政治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军事前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皮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同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这是什么意思?我望着会场前挂着的大大的‘代表’两字,不免点起头来。
——费孝通
特点:代表具有广泛性、 民主性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议题:商讨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②内容:通过了国名、纲领、领导机构、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国歌。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什么?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什么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什么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总纲》
作用:《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3.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新中国成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2022·重庆高考·9)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针对训练
B
2.(2022·江苏高考·9) 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D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人民政权的巩固”,思考以下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哪些国内外的压力
4、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它是如何铸就的?
2、针对困难,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经济等领域是如何应对的
3、说说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过程
5、抗美援朝的胜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6、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实质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7、人民政权采取什么措施稳定了物价?结果如何?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1. 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困难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哪些国内外的压力和困难
①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物价飞速上涨。
国内: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国际:
2、应对措施
针对困难,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经济等领域又是如何应对的
(1) 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军事
西藏和平解放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军事
抗美援朝 (1950.10-1953.7)
说说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过程
(1) 原因:
(2)目的: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过程: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朝鲜战争
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950.6.25
美武装干涉,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朝鲜内战爆发
1950.6底
“联合国军”直逼鸭绿江和图们江,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1950.10初
1950.10
1950.10-1953.7
1953.7.27
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是如何铸就的?
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
罗盛教
黄继光
杨根思
邱少云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讲话》
(2021年10月23日)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的胜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美国陆军战史记
历史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巩固了新政权,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③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④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经济
(1)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实质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经济
(2)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人民政权采取什么措施稳定了物价?结果如何?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措施一:“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措施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共同目的: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特征: 经济措施和行政手段并用
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3.(2023·辽宁高考·9) 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针对训练
C
4.(2023·湖北高考·9)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A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考以下问题:
1.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建国初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内涵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2. 中国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3. 用史实说明五十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具有什么意义?(以时间为序)
4. 与“一边倒”相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特点?它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
1、外交方针: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建国初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内涵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具体表现及内涵: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建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丹麦、 瑞士、芬兰建交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国建交
原因:①由当时的国际局势决定。
②由新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
③由中共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
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
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际环境
2、外交成就
用史实具体说明五十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具有什么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
1953年12月中印政府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确定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正式倡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一边倒”是凸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外交,具有封闭、半封闭的特点。
特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至上,和平、务实外交,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意义:①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与“一边倒”相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特点?它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
用史实具体说明五十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具有什么意义?
(1)时间:
(2)特点:
(3)议题:
(4)结果:
(5)作用: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
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1)时间:
(2)特点:
(3)成果:
(4)影响:
1955年4月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万隆会议
5.(2022·广东高考·10) 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针对训练
B
6.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7.(2022.1·浙江高考·14) 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 )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A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思考以下问题:
1.“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时间,内容是什么?
2. 根据“一五”计划的成就,说明“一五计划”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什么意义?
3. 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4. 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5. 新中国伟大变革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时间,内容是什么?
(“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指导方针:
时间:
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1956年底
根据“一五”计划的成就,说明“一五计划”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什么意义?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选择东北的原因:①易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
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思考:饼状图反映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2.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3) 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
(4) 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 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
新中国伟大变革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1)领导力量:
(2)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8.(2021·湖北高考·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针对训练
A
9.“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 (联产) 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C
1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
A.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
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C
课堂小结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生产力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
政治:全国一大
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
军事
外交
领导: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