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
27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1、时空观念:梳理改革开放时期的基本线索,概括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2、历史解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3、唯物史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4、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体会制度自信。
学习目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伟大的转折”,思考以下问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 从内容分析,国家在政治、思想、组织路线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全会的历史意义。
4. 平反冤假错案的原则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历史意义。
5.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么意义?
6. 82宪法与54宪法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1.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了:我们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就受挫折……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实质:仍然坚持“左倾” 错误思想
“两个凡是”
(1) 背景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①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思想准备:
②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材料一: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1974年、1976年停滞不前,1976年只增长了0.6%,钢产量倒退5年,财政连续三年出现赤字。
——薛暮桥《对计划管理体制的一点意见》
经济体制僵化,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经济状况:
(2) 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从内容分析,国家在政治、思想、组织路线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全会的历史意义。
转折一:政治路线: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二:思想路线:“左”倾思想→实事求是;
转折三:组织路线:恢复民主集中制原则,拨乱反正;
(1) 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 历史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冤假错案的原则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历史意义。
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冤案要昭雪,假案要纠正,错案要平反。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人民日报》(1978年1月15日)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陆续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表现:
意义:
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决议》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3、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么意义?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成就:
意义: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序言 序言
一 总纲 一 总纲
二 国家机构 二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 国家机构
四 国旗、国徽、首都 四 国旗、国徽、首都
82宪法与54宪法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表明了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1.下图所示为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该文的发表( )
A.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标志着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针对训练
C
2.(2022.6·浙江高考·14) 新华社北京某日讯:“一九七七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到今天为止已经胜利结束。广大人民赞扬这次高校招生考试……(是) 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广开才路的盛举。”这场“冬季里的春闱”,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在当时是 ( )
A.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 B.“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方针 D.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A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改革开放的进程”,思考以下问题: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与改革前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什么保持不变?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2. 依据材料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环节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4.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明其过程,最终形成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一)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与改革前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什么保持不变?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开始: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
变
不变
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意义:①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深化:
①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②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产业结构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基层组织变化
③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
依据材料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车间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工人们懒散、没有生产积极性,企业没有活力。
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失去活力,阻碍生产力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环节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内容:
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体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2023·高考全国乙卷·31) 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针对训练
C
4.(2023·辽宁高考·10) 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A
5.(2023·海南高考·9) 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D
6.(2023·湖北高考·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明其过程,最终形成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1、目的:
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过程: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90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④内地开放: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⑤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特点: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三)改革开放的深化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部署,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的?
十二大
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
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邓小平南方谈话
十四大
1992年,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1997年
①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② 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写入宪法。
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其他方面
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001年
十六大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七大
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7.(2022·江苏高考·12) 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针对训练
A
8.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C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思考以下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时候概括提出的?包含哪些理论?有什么历史意义?
2. 分别说明各个理论的形成时间,解决的问题,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
3. 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什么共同点。
1、体系提出与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时候概括提出的?包含哪些理论?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出:
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
构成: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
“三个代表”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意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分别说明各个理论的形成时间,解决的问题,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形成时间:
解决问题:
历史意义:
历史地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时间:
解决问题:
历史意义:
历史地位: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科学发展观
形成时间:
解决问题:
历史意义:
历史地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年十七大上写入党章,
2012年十八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的核心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 理论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 展观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改善民生,公平正义
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什么共同点。
① 都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 都以实事求是为核心
③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共同点
9.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B.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C.群众路线 统一战线 D.改革开放 民族复兴
针对训练
A
10.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这些重大理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民族复兴为宗旨 ②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④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产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平反冤假错案
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的深化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时代强音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没有改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