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 巩固朗读成果,通过朗读感受四季雨的气韵和独特美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 赏析文辞,在鉴赏中学习作者诗意表达的方式 。
3.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掌握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 巩固朗读成果,通过朗读感受四季雨的气韵和独特美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 赏析文辞,在鉴赏中学习作者诗意表达的方式 。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掌握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2.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质疑,提高思辨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诗歌。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齐读诗歌,告诉老师关键词是什么?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明确:关键词是“雨”。喜欢理由畅所欲言。
二、新授
(一)心有所喜
1.刘湛秋笔下的雨,同样容貌有别,性格各异,你又喜欢哪个季节的雨呢?为什么喜欢呢?快速地读一读你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那个段落,并用一、两个词概括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概括四季雨的特点。春:娇媚、美丽 ;夏:热烈、粗犷 ;秋 :端庄、沉静;冬:自然、平静。
2.刘湛秋对于四季的雨是什么态度?齐读第一段。
明确:一个段落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的核心词是“喜欢”,第二个句子的核心词是“美”。
用停连和重音的知识,齐读第一段,读出“喜欢”,读出“美”。
作者刘湛秋将自己的喜欢之情,毫无掩饰地直接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叫做“直接抒情”。开篇点题,领起下文。
3.采用这种抒情方式的还有第六、七段。这两段和第一段在感情表达上有何区别?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明确:这两段和第一段前后呼应,用了三个感叹词“啊”,两个“!”,还用了排比句,用了第二人称“你”,情感上更加浓烈。
分男女生角色朗读,读出浓烈的感情。
高明的作家创作散文时都有一个“蓄”的过程,情感是从淡到浓的积累、从薄到厚的喷发。
(二)爱有所指
1.作者简介
这是怎样的一个高明作家呢?
刘湛秋(1935——),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 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种文字。
2.作者是诗人,表达喜爱的方式自然也是带着满满的诗意,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请以这样的方式来找一找。
格式:诗意藏在 里,比如 (举例) , (理由) ,富有诗意。
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
例1:诗意藏在比喻里,比如“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把雨比作丝帘,生动地写出了雨的细密、晶莹,富有诗意。
例2:诗意藏在拟人里,比如“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生动地写出了雨变成雪花之后的美丽状态,富有诗意。
例3:诗意藏在感官描写里,比如“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富有诗意。
例4:诗意藏在字词里,比如“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怒放”“鼓着” “争先恐后” 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植物经过夏天雨的浇灌之后所展示出的蓬勃生机,富有诗意。
例5:诗意藏在欲扬先抑里,比如“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先写雨的干巴,来更好地突出冬雨带来的特殊的温暖,富有诗意。
诗意藏在字词里,藏在修辞里、藏在感官描写里,藏在写作手法里,藏在文章的角角落落里,你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吗?
(三)情有所达
诗意的表达需要诗意的朗读,现在正值秋天,让我们关注一下秋天的文字,有一位非常有情怀的老师,将散文改成了诗,更显诗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注意重音和停连。
男: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
全体: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女:天空是暗的
男:但雨却闪着光
女:田野是静的
男:但雨在倾诉着
女: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
全体: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
男:陪伴着你的夜梦
女:纯净着你的灵魂
全体:让你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出现一个更净美、更开阔的大地。
(四)意有所究
作者心中的雨是自然形态的雨,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出对雨的热爱之情。可是真的只是自然形态的雨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段,我们会发现这时的雨已经远远不止是自然形态的雨了,体会一下,雨在作者心中雨还会是什么?
明确:作者心中的雨是他爱恋的人;
作者心中的雨是生机和活力;
作者心中的雨是创作灵感;
作者心中的雨是生活的真实体验;
……
由此,雨对作者来说应该是生命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征。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希望同学们也能在平常生活中培养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热爱美。
(五)思有所辨
1.《雨的四季》能够被选入我们的部编版教材,肯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有人在读过文章后,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比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花苞类似球状的外形,不便雨珠停留,雨水不易渗入,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的情形不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明确:言之有理。
支持以上观点:在生活中,花苞紧闭确实进不了雨水,更谈不上滴下来。
不支持以上观点:作者是诗人,他的表达是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未必需要真实。
不支持以上观点:花苞的开放不是刹那间的,在逐渐开放的过程中,花瓣是慢慢松开的,极有可能在松松的花瓣中有雨水渗透。
2.这篇文章在内容、表达和生活常识上还有其他一些被人质疑的地方,课后请同学们做一点思考。
有人说“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一句中,“鼻子”是嗅觉器官,照应“芳”;而“嘴唇”不是味觉器官,是无法照应“甜”的,你怎么看?
有人说“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一句“奏起了”表明夏雨已然发生,“等待着雨点”则表明“雨点”未至,前后矛盾,你怎么看?
这提醒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质疑,因为真理并不是盲从,不在别人的口里,而在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中。
(六)阅读策略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雨的四季在整个单元中的独特地位。首先看目录,雨的四季是带星号的,是一篇自读课文;其次,从课文的体例设计,教读课文包括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而自读课文有旁批和阅读提示,这就意味着自读课文的学习和教读课文不一样,有自己的策略。根据你的经验来谈谈自读课文应该怎么读?
明确:
结合教读课所学——掌握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结合助读系统——帮助掌握阅读重难点
结合文本特点——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所质疑。
注:
1.“情由所达”中,诗歌改编来自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11)
安利华的 《<雨的四季>理性批判》
2.“思有所辨”中,“不同见解的提出”来自于《语文教学通讯》.2018,(08) 栾娟的《变式朗读 情味悠长——<雨的四季>朗读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