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0 21:1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对《论语》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1、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笔、学习任务单。
一、新课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完整地保存了孔子智慧的书是哪一部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讲授新知
任务一:知人论世(自主学习)
课前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出示PPT资料内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其父鄹 (zōu)叔纥(hé)是著名勇士,为鲁国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叔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士教育,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说孔子从小喜欢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他勇武有力,却虚心好学,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充任委吏(管理仓储)、乘田(管理牛羊)等小吏,都能恪尽职守。同时,孔子时时事事注意学习,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家,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全书包括《学而》《为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要求: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开始朗读课文!)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不逾(yú)矩
学而不思则罔(w 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贤哉(zāi)
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 人不堪(kān)其忧
曲肱(gōng)而枕之 博学而笃(dǔ)志
2.听读,圈点勾画。
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勾画。
3.自读,初解文意。
要求: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放声朗读,并把文中读不懂的字词句进行勾画。
任务三:疏通文意(合作交流)
1.整理自己勾画的重点词句。
示例:愠,生气、恼怒。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翻译词语的方法指导: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学习文言文翻译的“五字法”。
留:文言文中沿用至今意义不变的词语,以及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予以保留;
换:把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调:特殊句式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补: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删:删去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又不影响原义的虚词。
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开始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完成后,老师讲解。按照先词语,后句子的翻译顺序来讲解。
巩固练习:
要求: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开始读题、思考、作答!
课堂小结:
明确:文言类知识小结。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讲一个人要胸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任务一: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梳理十二则语录中讲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做人修养句子。
明确: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任务二: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有一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典籍《论语》,我们今天学习它,又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当然也要注意,要独立思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选择取舍。
任务三: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在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示例: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示例: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三、总结归纳
主旨归纳: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作业布置
1、《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并积累。
2、学了《论语》十二章,请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制作一张特别的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对朋友的祝福或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