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级语文科试卷答案
1.A【解析】A.“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第二段“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第三段“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第四段“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故选A。
2.C【解析】A.“正是由于……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错,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B.“但可以相互转化”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和“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可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虽阴阳互补,但各有侧重,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D.“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原文只是列举了有专家认为的儒道互补的三条大致途径,并没有说只能靠这三者。故选C。
3.B【解析】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B.清代学者胡文英的话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一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C.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D.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故选B。
4.①材料一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提出三个分论点,思路清晰;②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这一观点。再阐述儒道互补学说的内涵,然后再分析儒道互补的途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先提出中心论点: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第二、三、四段提出三个分论点,分别是: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
故材料一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
材料二,先指出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第二、三段进一步阐述: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第四段进一步指出:儒道互补的三种途径。
故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这一观点。再阐述儒道互补学说的内涵,然后再分析儒道互补的途径。
5.①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在现实中刚毅进取;“独善其身”虽是儒家提出的,但实际上体现了道家回归本我、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点。②这体现出在儒道互补中,儒学的道家化倾向。③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士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可知,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在现实中刚毅进取;再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可知,“独善其身”虽是儒家提出的,但实际上体现了道家回归本我、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点。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和第三段“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可知,这体现出在儒道互补中,儒学的道家化倾向。
李泽厚说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士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6.C 【解析】 C.“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错误。他是喜欢这个烟斗的,但他知道那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能要。故选C。
7. B 【解析】 B. “又为全文奠定了沉郁、悲愤的基调”错误。文章的基调并非沉郁、悲愤,而是带着淡淡的温情。故选B。
8. ①“凤尾菊”“烟斗”是本文的两个线索事物,以一个线索开头,以另一个线索结尾,构思上别具匠心。
②雕花烟斗象征了人性的纯美和缺陷,凤尾菊象征了善良纯朴的心灵。
③作者精心安排对比,老范将最纯朴的花献给了自己最崇敬的人;而唐先生却无比悔恨,没有将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送给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可以围绕如下几个角度分析:情节上的线索或推动作用,形象上烘托象征作用,主旨上的凸显作用。
首先分析“凤尾菊”“烟斗”在情节上的作用。从文中来看,这两个物象都是文章的线索。从“烟斗”的角度来看,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恨;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前叼着烟斗;从“凤尾菊”的角度来看,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这两个物象贯串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得作品结构谨严,同时又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
然后分析物象在形象方面的作用。“烟斗”本属于画家,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象征了人性的纯美,而画家并没有把雕刻最精美的烟斗送给老范,所以这烟斗还象征了人性的缺陷;“凤尾菊”是老范培育的,是花农美好心灵的物化,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
最后分析主旨方面的作用。文中老范把最美的凤尾菊送给了画家,展现了老范心灵的纯美,而画家并没有把最好的烟斗送给心灵最美的老范,画家的内心非常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9. ①在唐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人性中温和、感恩的一面。但是,从他对老范态度的变化中,更清楚地看到他势利、重视等级观念这一人性的缺陷。
②这一现象是当今很多人的共性特征:在逆境时,便渴求获得温暖与帮助:在顺境时,便漠视真挚的情感。
③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性。一个人,无论身处逆境或顺境,都应该带着爱面对世界,带着平等去关心他人。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美好的情感社会才能呈现和谐美好的景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首先结合文中唐先生在和老范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大美和缺陷,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和现实来谈自己的认识。
小说中唐先生是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在动荡的政治运动中被一棒打下,饱尝冷淡,受尽歧视,而老范给予他的是一份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对此唐先生也表现出温和、感恩的一面,如送给老范烟斗,落魄之时对待老范的态度,这是人性的大美;但是在他的身上还有人性的缺陷,如唐先生在身处落魄之时,“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而政策落实后,他认为和老范这样的人交往“难为情”,可以看出他身上的等级观念以及势利的缺点。
结合现实来看,这种失意时寻求温情得意之后漠视真情的情况在现实社会非常普遍:失意落魄的时候,我们会看重在乎来自于他人的一点点温暖,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但是一旦得意,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待人,会漠视他人的情意。这也就启发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真诚待人。
10. EKM 【解析】句意: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欲逐怀”中,“阳虎”是主语,“欲逐”是谓语动词,“怀”是宾语,指仲梁怀,句子成分完整,其后断开,即E处;“公山不狃止之”的主语是“公山不狃”,“止”是谓语动词,“之”是宾语,指代阳虎,句子成分完整,其后断开,即K处;“其秋”是“怀益骄”的时间状语,可在其中断开,即M处。故选EKM。
11. A 【解析】A.错误。“复”:恢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持续 。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还能再喝吗?B.正确。“事”:实践;/侍奉。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C.正确。D.正确。故选A。
12. C 【解析】 C.“力排众议”错。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力排众议”无中生有。故选C。
13.(1)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解析】“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覆”,倒下;“篑”,筐;“往”,前进。(关键词“平”“覆”“篑”“往”各1分)
(2)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解析】(2)“益”,更加;“轻”,轻视;“僭”,僭越、凌驾。(关键词“益”“轻”“僭”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二: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枢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盂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
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衷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4.C 【解析】 C.“点明乡愁的酸楚况味”错误,“成村市”眼前这如画的烟村是旅行人的惊喜,是乐景,又引发一缕乡思,“乡愁的酸楚况味”不当。故选C。
15. (1)以乐景衬哀情。词的上阕实写明丽之美景、热闹之村落,下阕写凄凉之乡愁,以乐衬哀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2)触景生情。上阕词人以秋山行旅和邻水人家之景开篇,触发“乡心”。
(3)虚实结合。“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为实写,想象今宵旅宿的凄凉况味为虚写,突显了思乡之愁、漂泊之苦。
(4)直抒胸臆。“凄凉只恐乡心起”直接点明思乡愁苦。
(5)借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恐”“谩凝睇”等词细致刻画了诗人的思乡情感。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共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解析】此词写的是羁旅乡愁。上片写景,“碧山锦树明秋霁”“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描绘出一幅生动如画的秋山行旅图,是乐景。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抒情,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是哀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写旅行者因眼前这如画的烟村美景惊喜,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蛊惑,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已从心底悄悄地萌发了。这是触景生情的手法。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写的是眼前实景,接着“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的想象,突显了思乡之愁、漂泊之苦。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凄凉只恐乡心起”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直接点明思乡愁苦。
“凄凉只恐乡心起”的“恐”,担心之意;“回头谩凝睇”的“谩”,徒然、空自之意。这两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刻画诗人的内心活动,突显思乡之愁、漂泊之苦,细致入微。
16.【答案】 ①修我戈矛 ②.与子同仇 ③致知在格物 ④物格而后知至 ⑤滟滟随波千万里 ⑥何处春江无月明 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⑧奔流到海不复回 ⑨千里孤坟 ⑩无处话凄凉
17. ①体型娇小(关键词“体型”“小”)②本土观赏鱼类(关键词“本土”“观赏鱼”) (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解析】①根据后文“往往体型较大的猎物才能给人以成就感”可知,此处指鳑鲏因体型小受钓鱼爱好者的讨厌,可填:体型娇小;
②根据前文“大多是舶来物种”可知,鱼类爱好者寻找的是我国江河溪流中的本土观赏鱼类,可填:本土观赏鱼类。
18. 第①句可修改为:然而随着“鱼生”的转折;第⑤句可修改为:被发现后;第⑦句可修改为:遭到了人们的大肆捕捞。(改对一处1分,三处都改对得满分)
【解析】①,关联词使用错误。根据后文“笼罩在鳑鲏身上的明星光环也给它们带来不少隐忧”可知与前文是相反的现象,第①句的关联词应使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可修改为:然而随着“鱼生”的转折;
⑤,成分残缺,缺少介词“被”,第⑤句可修改为:被发现后;
⑦,感彩错误。主语为“这种漂亮的小鱼”,从“它们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仍然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课题”可知作者表达的观点,应是对于小鱼的担忧,小鱼的现状应是被人大肆捕捞。第⑦句可修改为:遭到了人们的大肆捕捞。
19. B 【解析】义正词严:理由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言行因而有气势。乡下的土路不适合穿皮鞋,因此校长的雨靴穿的理由很充分,应选“理直气壮”。
心安理得:自信做事情有理,心里坦然。问心无愧:扪心自问,并不感到惭愧。因为下雨穿不了皮鞋,校长很坦然的穿着雨靴进城办事,应选“心安理得”。故选B。
20.此处运用破折号插入校长的话,补充解释校长雨天不穿西装、雨靴的理由,显现校长性格里的务实。(标点符号的作用2分,标点符号的表现力1分)
【解析】先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再分析其表现力。
原文有两个破折号,表明中间的话是插入的,破折号表示插说。
插入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耍派头的话”是校长的话,是解释的“甩”的含义,校长这话是说雨天还穿皮鞋“耍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这话补充解释校长雨天不穿西装、雨靴的理由,显现校长性格里的务实。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校长把自己比作老古董,以幽默自嘲的方式体现出他的无奈,也表现了他希望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点明手法2分,表达效果2分)
【解析】“老古董”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校长,喻体是“老古董”,“老古董”本意是指古代或先人留下的旧物,也指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校长不穿西装上城里去,人家都嘲笑他,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思想习惯陈旧。这里校长把自己比作老古董,以幽默自嘲的方式体现出他的无奈,也表现了他希望接受新事物的心理。
22.作文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此题紧扣教材古代文化经典单元,巩固儒道互补,知识点:“学习辩证分析”, 要求考生掌握几种常用的辩证分析的方法,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避免以偏概全,以特殊性否定一般性;避免片面、绝对,主观臆断,不留余地。
材料引用了两则看似对立的警句。一则来自《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一则是明初学者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
两则材料,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写作时,要抓住“进”与“止”两个关键词,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步先阐释二者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第二步需分析二者的关系:“止”可以走得更稳, “进”能走得更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指出当进不进或当止不止的危害。最后,联系现实,呼吁大家当进则进,当止则止。
立意:
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优秀范文】
知进助前行,知止明得失
知止而不知进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知进而不知止是鲁莽无知,欠缺考虑。知止与知进是立身处世的智慧,将两者融会贯通的人,能行得更快,走得更远。(开篇扣关键词,提出中心论点)
面对困难就止步不前,自满于现在所获得的成就,就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井蛙不跳出水井,就不会看到广阔的天空;河伯不赶赴大海,就不会发现浩瀚的海洋;我们不去应对挑战,就永远不会抓住发展的机遇。(举例论证)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的人只能永远居于窄小一隅,不会看到世界的广大,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需要“知进”,需要进取的决心,前行的勇气,远航的毅力。
一味的知进而不知审时度势,只凭蛮干和冲劲行事,即使达成目标也会伤痕累累。王安石变法虽然目的是正向的,但因为只知进而不知止,过于激进而不懂得徐徐图之,最终只能惨淡收场;二战期间,法西斯不考虑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贸然发动罪恶的战争,遭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致谴责与反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知止而一味求快、求进,最终失败,没有达成推动中国进步的目的。(举例论证)可见,激进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只知进而不知止只会将我们退离成功的彼岸,满身伤痕地遗憾退场。
知止而不知进会让我们停滞不前,知进而不知止会让我们满身伤痕,唯有将两者综合,我们才能不断前行,且行得更快更稳更远。中国共产党在发现政权是在枪杆子中取得时,敢于发动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在发现城市道路行不通时,机动灵活地放弃从城市进攻,改换道路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很快遍布全国各地。(举例论证)知进,让我们勇于面对考验与挫折;知止,让我们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更好的选择与方案。既知进又知止,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并延续成功。
明初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同样的,知止而不知进者也会失去机遇,不会获得成功。知进且知止方为大智慧。(回扣材料,回扣中心观点)
学会知进,我们才有走向成功的机会;学会知止,我们才有成功的条件和选择。知进与知止,二者缺一不可。(综合强调关系)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级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于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发展或复归、讲究务实或求虚、倡导阳刚或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能够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儒家思想培养的入世之才和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都能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3分)
A.陶潜少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李白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D.苏轼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超然物外的心态。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点。(4分)
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 到花房画过画的唐先生对花农没有半点印象,而花农不仅一眼认出了唐先生,还对他的画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
C. 老范在花房里发现唐先生嘴上的烟斗很特别,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因此在唐先生诚恳地想要把雕花烟斗送给他时,他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没有接受。
D. 第八段“秋风一吹”既指自然界的秋风,用以引出唐先生不来赏花、老范登门送花的情节;也指人情冷暖的秋天,在这样的季节里,唐先生对老范的情感像秋天一样降温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没有直接写出人物名字,而是后文逐步交待。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虚化人物背景客观地突出了凤尾菊这一物象。
B. 文章开头以生动的比喻手法,描写眼前这一盆凤尾菊的形态特征,既揭示了唐先生被凤尾菊迷住的原因,又为全文奠定了沉郁、悲愤的基调。
C.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唐先生和老范对待友情的对比,唐先生对老范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等,通过对比更好地突显人物性格。
D. 文章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布局别具匠心。虚写唐先生带学生到花房画画和老范病重去世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再想象加工的空间,文章呈现一种含蓄美。
8. 文中多次出现“雕花烟斗”和“凤尾菊”两种事物,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9. 请简要分析唐先生在和老范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大美和缺陷,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6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对应字母写在答卷上。(3分)
阳A虎B欲C逐D怀E公F山G不H狃I止J之K其L秋M怀N益O骄P
11.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克己复礼为仁”与“能复饮乎?”(《鸿门宴》)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 “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两个“事”意思不同。
C. 《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 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 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 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3. 翻译画线句子。(8分)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分)
(2)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4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阕首句描绘了一幅秋山锦绣图,秋雨初霁,青山锦树,风景如画,给人明丽清透之感。
B. “路转陡,疑无地”句描写路途中的真实感受,和“山穷水复疑无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成村市”句既是对上阕景物的归结,点明乡愁的酸楚况味,又为下阕抒发情感做铺垫。
D. 最后四句回到自我,虚实相生,推想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将诗人的羁旅愁思尽诉笔端。
15.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将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鳑鲏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小型淡水鱼,全世界共有70余种,我国分布有30余种。不过,由于 ① ,胃口又大,经常“闹窝”或“闹钩”,因此在钓鱼爱好者眼中,鳑鲏可能是他们最讨厌的鱼。对他们来说,往往体型较大的猎物才能给人以成就感。
但近些年,随着我国“饲养原生鱼”热潮的兴起,鳑鲏却逆袭成为鱼类爱好者心目中的明星鱼种。人们熟知的各种传统观赏鱼类,例如“红绿灯”“宝莲灯”等各种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大多是舶来物种,而如今很多鱼类爱好者开始发掘那些游弋在我国江河溪流中的 ② 。鳑鲏无疑是最佳的饲养对象,它们分布广阔、色彩斑斓,并且适应能力强、不挑食,上手难度低,这些特点使得它们的“鱼生”发生了彻底改变。
①而且随着“鱼生”的转折,②笼罩在鳑鲏身上的明星光环也给它们带来不少隐忧。③近年互联网上的“火山鳑鲏事件”就是一个例子,④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溪流的细鳞华鳑皱。⑤发现后,⑥这种漂亮的小鱼迅速在网上走红,⑦遭到了人们的大力捕捞。⑧从“小杂鱼”到“明星鱼种”,⑨鳑皱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⑩而它们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仍然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课题。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8.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或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还会穿上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 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耍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 )的,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 )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 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19.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义正词严 心安理得 B. 理直气壮 心安理得
C. 义正词严 问心无愧 D. 理直气壮 问心无愧
20.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破折号是怎样增强语言表现力的 请简要说明。(3分)
21. 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明初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