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0 23:08:30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一)
高一 历史
本试卷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60分钟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学者花浙江罗家角等遗址发现有稻谷、稻壳和稻草遗存,其年代距今约 7000-5000多年。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红山文化
2 2019 年 7 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关于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使用木、石头、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B.青铜是手工业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C.实行土地国有制.可以随意买卖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4.司马迁在《宁记·寮本纪》中写道:“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其中“宗室多怨鞅”主要是因为商鞅在变法中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
C.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5.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是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士阶层的分化
A、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6.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民本思想的有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永则覆舟。”
D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7.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六国的条件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定于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8.西汉学者贾谊评价战国时期某诸侯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该诸侯国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9. 楽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
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 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
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 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直到景帝……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汉景帝为平民政府之统一
A.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 B.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
C.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罢黜百家,倡导儒学
11.下表是关于汉朝初年主要思想派别及作品数量的统计,它可反映出当时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思想多元 B、儒道治国 C、儒学一统 D、外儒内法
12.韩非曾严厉批评察国的军功爵制是“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在战国后期,一些思想家也提出了应当重视个人修养、正确区分义利关系的思想。因此,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确立了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方式来适应形势的发展。这种方式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汉书》中称颂汉武帝:“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下列各项能够佐证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是
①平定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②设立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④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谭其骧先生指出:永嘉之乱以后, “中原遗黎南渡,虽为民族一般之趋势,然其间要以冠冕缙绅之流尤盛……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作者认为晋室南渡
A.推动了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 B.导致东晋士族专权局面形成
C .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15.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定姓族,根据官爵高低确定鲜卑贵族门阀序列,规定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士人与汉族头等士族崔、卢、郑、李四大姓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一举措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实现了北方统一
C.导致了内部叛乱 D.激化了民族矛盾
16.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下诏根据官爵高阜确定鲜卑族的门阀序列,选官上严格根据门阀的标准,“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该诏令
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保障了鲜卑贵族的特权 D、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
17.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天空,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的“光芒四射”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①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科举制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 ④曲辕犁促进了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隋“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而唐太宗却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材料反映出
A.国富民穷是隋朝的弊端 B.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
C.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 D.生产破坏而民不聊生
19.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下列少数民族中,唐代实施了册封体制的是
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蕃 D.蘇、
20.史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 恒不减八九百人。”这一材料最能说明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科举考试成为选官的标准
21.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 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唐代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采用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察举制
C.三公九卿制、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2. 《新磨书·百官志》载:“(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据此,下列选项中,属于吏部职能范围的是
A 起草政令 B、审核政令 C、接待宾客 D.选拔官吏
23.孙思邈著作中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对医学和药物学做出巨大贡献,这部落作是
A.《千金方》 《唐本草》 C《.齐民要术》 D.《神农本草经》
24 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隋唐文化灿烂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②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③继承发扬了历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④“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
A、①②④ .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5.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经过考古工作者四十多年的发掘,一座大型遗址呈现在我们面前,右图所示为陶寺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
A.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早期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的代表
B.陶寺遗址时期贫富差距尚未出现,阶层分化不明显
C .宫殿和城墙说明陶寺遗址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陶寺遗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皇权至上的特点
26.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 “封”的意思是累土,在两个部族交界处,垒起土堆作为标识,称为“封”。 “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下列属于周朝“封建”的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8.郡县制和分封制 C.内外服制和宗法制 D.井田制和宗法制
27.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不教而杀谓之虐”的观点,主张“先教后诛”。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隆礼重法 B.明法审令 以法为教 D.顺应自然
28.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令民为什伍
C食有劳而禄有功 D.集小乡邑聚为县
29.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记载: “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作者认为
A.天子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B.只有统一寸能结束战乱
C.恢复秩序必须重建周室 D.诸侯争霸导致民不聊生
30.因连年战争,到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呈现出一派荒凉残破的景象:“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初君主服从人心思安的社会心理,采取
A.郡国并行制 B与民休息政策 C.抑制工商业者 D.尊崇儒术
31.汉末三国以来,为了补充内地的劳动人手,或为增补军队兵源,汉族统治者经常招揽或强制迁移边地少数民族入居内地。这一时期,中国的气候正进入到一个持续6世纪的寒冷期,居于北方边地的少数民族,也因气候原因大量南迁。下列政权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的是
A.西汉 B.东汉 西晋 D.东晋
32.唐太宗认为,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惟有二策,一则选徙十万,击而虏之,二则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下列处理民族关系举措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
A.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灭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C.与吐蕃“长庆会盟” D.册封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3.苏轼曾阐述其对历史上某经济制度的看法: “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嚣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该经济制度指
A.均田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两税法
34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这一特质也推动了唐代文化走向高度繁荣。下列各项能够作为佐证的是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②长安成为国际都会
③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①③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小题10分,第36小题12分,共22分)
35.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迅速向经营者手中集中,均田制很快就被破坏而趋于弛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民户大迁徙,导致国家编户大幅度减少,……使旧有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不适用,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租庸调制已不适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后新税制的名称及其内容。(6分)
36.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文,标题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题答案
一、选择题Ⅰ
1. B
2. D
3. C
4. B
5. C
6. D
7. C
8. A
9. C
10. B
11. A
12. B
13. B
14. A
15. A
16. C
17. A
18. A
19. A
20. C
21. D
22. D
23. A
24. D
二、选择题Ⅱ
25. C
26. A
27. A
28. D
29. B
30. B
31. C
32. B
33. D
34. B
三、非选择题
35.(1)积极影响:①打破门第限制,使平民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2)原因:①生产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集中,均田制被破坏;②安史之乱后民户大迁徙,国家编户减少。
新税制名称:两税法。
内容: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按户等征收赋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36. 标题:《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的璀璨时代》
短文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政治上,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流派。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其思想核心是“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
道家以老子为代表,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其思想体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愿望。
法家以韩非为代表,他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
这些思想流派相互争辩、相互影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