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贯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八年级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据《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A.中国开启了外交的近代化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先进人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广东等新式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4.诗歌“甲午英魂万民敬,百年叹息致远悲。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坚贞报国励将士,管带视死忽如归。一舰飞撞裂敌胆,千秋祭奠扬国威”赞颂的人物是( )
A.林则徐 B.左宝贵 C.邓世昌 D.关天培
5.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
A.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C.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6.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该政变实质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C.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D.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道路斗争
7.如图是小张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8.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景:“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材料表明( )
A.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9.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10.《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 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11.如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
A.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B.图1事件将图2事件推向了高潮
C.图2事件加速了图1事件的发展D.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2.辛亥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已散见于一些刊物中。1919年以后,各地发表的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进步刊物达二百多种。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B.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受社会变革影响传播加快 D.实现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 舰队规模最大。
14.戊戌六君子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是 。
15.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首先在 打响。
16.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讨伐封建主义的白话文代表作是 。
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10分,共10分。
18.(10分)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政局的变动,近代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贵阳某中学的同学们以“近代中国的变迁”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活动任务。
任务一 【文件——探新社会之蓝图】
(1)下列图片中的相关文件分别对构建新的社会蓝图作出了怎样的探索?(2分)
任务二 【报刊——记录历史之轨迹】
(2)根据文本内容提示,将下列图片与表格中文本内容逐一对号入座(填入字母即可),并分析报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作用。(4分)
① 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旧者不根本打破,则新者绝对不能发生
②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
③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任务三 【事件——见证时代之变迁】
(3)编写历史大事年表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下表是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整理的大事年表,选择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进行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50字左右)(4分)
19世纪60年代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
1894年 黄海大战,致远舰奋勇作战,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1895年 “公车上书”
1898年 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1900年 义和团破坏铁路,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9年5月4日 北京3 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示例: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1分,第20小题10分,共21分。
1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分布变化的特点。(2分)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马关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高达23 000万两白银(其中包括赎辽费3 000万两),割让中国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入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此后,欧美列强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对中国侵略形式的变化及其表现。(4分)
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镇压人民的反抗。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沧海桑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的理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2分)
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五四运动(绘画) 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广场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指出图1历史事件的性质。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部分学生领袖“出发往民间去”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图2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2)简述图2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红船精神”的内涵。(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担起领导中国革命重任”的认识。(2分)答案:
1.( A )
2.( A )
3.( D )
4.( C )
5.( D )
6.( D )
7.( D )
8.( C )
9.( D )
10.( B )
11.( C )
12.( C )
13.以 北洋 。
14. 谭嗣同 。
15. 武昌 。
16. 《狂人日记》 。
17. 中共二大 。
18.
(1)答:《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答:①B;②C;③A。
共同作用:报刊是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促进了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广泛传播;对于唤醒民众觉悟、启迪民智、宣传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探索运动的发展,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
示例:
观点:面对危机,近代知识分子心系国家、鞠躬尽瘁,凸显责任担当。
阐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895年,这一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机。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罪行,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中以先进青年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起到了先锋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由此可见,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总是站在时代潮头,肩负使命、担当起知识分子的责任。
19.(1)特点: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直到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2)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表现:《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理由: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强化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4)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不断加深。
20.(1)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3)认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全国人民面前竖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在理论上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获得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信赖,这为发动和领导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