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现代诗二首
3
*
秋晚的江上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情境导入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秋季
走近文本
我们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季节
时间
地点
秋晚的江上
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
现代诗
古体诗
作者简介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复旦校歌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至今。
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联想到哪些有关诗句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几百黄昏声称海,
此刻红阳可人心。
-唐 李商隐《黄昏色词》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宋 范仲淹《苏幕遮》
整体感知
1、齐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2、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感受到的画面。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我会认
wěi
芦苇
cháo
归巢
cháo
wěi
预习检测
多
音
字
认真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
整体感知
鸟
儿
斜
阳
江
面
芦
苇
齐读第1小节,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画面: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驮着斜阳归巢了。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 , 凌
江飞渡,江边的 在夕阳的映衬下
格外美丽。
倦鸟归巢
驮着斜阳
芦苇
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堂互动: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
画面:
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在夕阳下飞翔的情景写得富有诗意化。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句子品析:
“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余辉染苇
自由读第2小节,画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妆红了芦苇。
余辉染苇
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形象地展现了江中夕阳的倒影好像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你来演一演鸟儿,做一做“双翅一翻”的动作,想象鸟儿“把斜阳掉在江上的画面”吧。
余辉染苇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芦苇的变化过程。
夕阳
头白
红颜
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给图画增加了色彩。
余辉染苇
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2小节。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朗读时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后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朗读时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抓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画面
总结学习方法
倦鸟归巢,驮着斜阳
斜阳掉江,染红芦苇
秋日黄昏绚丽和谐
诗人喜悦之情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憨厚的大地
也披上了一身红纱衣。
活泼的溪水
也羞红了清澈的容颜。
夕阳落山,还有哪些事物会被染红呢?
请你模仿诗歌最后一句写一写。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