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均围绕“秋日情怀”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不同诗人的视角和笔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多样面貌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三首古诗各具特色:《山行》以壮丽的山林秋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赠刘景文》则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致,传递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对季节变换的深刻感悟;《夜书所见》则以夜晚的静谧与儿童的欢笑为对比,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材编排上,这三首古诗不仅内容相互呼应,而且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际情感的深刻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机会。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对自然美、人情美的感知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逐渐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和诗歌,但对于深层含义的把握和情感体验的表达还需进一步引导。 针对《古诗三首》的教学,学生可能对古诗中的生僻字词、特殊句式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古诗中描绘的秋日景象和情感可能难以产生直接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旺盛的阶段,他们喜欢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创意表达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 综上所述,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三首》时应注重趣味性、情境性和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初步理解每首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三首古诗,进一步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三本古诗书(或PPT展示),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乘坐‘时光机’,一起穿越到古代,去领略三位大诗人笔下的秋日风光。准备好了吗?我们先来一场小小的‘古诗接龙’,看谁最快说出关于秋天的诗句!” 学生开始踊跃举手,教师点名几位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 学生行为: 学生们兴奋地回忆并举手回答,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等。 师生示例对话:
师:“非常好,大家都对秋天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诗也是关于秋天的,它们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行》的世界。” 二、学习《山行》(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行》的古诗及配图,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随后,教师范读,注意停顿、重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提问:“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诗人为什么会停下车来?” 引导学生观察配图,讨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等意象,理解诗句的含义。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范读,随后自由朗读,尝试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节奏。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深秋时节的山林,小路弯弯曲曲,还有远处升起的白云和几户人家。”
师:“非常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停下车来呢?”
生:“我想是因为他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想要多看几眼吧!” 三、学习《赠刘景文》(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过渡:“接下来,我们转向第二首诗《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写给朋友刘景文的,里面藏着什么特别的情感呢?” 同样,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并提示学生注意诗人对朋友的鼓励之情。 提问:“诗中的‘橙黄橘绿时’指的是什么时候?诗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节赠诗给刘景文?” 引导学生分析“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意象,理解诗句背后的深意。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小组讨论,探究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用意。 师生示例对话:
师:“大家觉得‘橙黄橘绿时’是什么样的季节?”
生:“是秋天,但是是深秋,很多花都凋谢了,但橙子和橘子却成熟了。”
师:“对,非常准确。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节赠诗给刘景文呢?”
生:“我想是诗人想告诉刘景文,虽然现在是深秋,看起来有些萧瑟,但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正在发生,希望他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首诗,强调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的情感和深意。 布置作业:“回家后,请大家继续朗读并背诵今天学习的两首诗,同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或者画一幅画来表现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明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第三首诗《夜书所见》。”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记录作业要求。 准备回家后完成作业,期待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预习《夜书所见》(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拿起第三本古诗书或切换到PPT上展示《夜书所见》的封面,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已经领略了《山行》的壮丽秋色和《赠刘景文》中的深秋温情,接下来,还有一首同样精彩的诗等待我们去探索。那就是《夜书所见》。在正式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预告片’,一起预习一下这首诗。” 教师简单介绍《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及其背景,然后展示诗的全文,但先不详细解读,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诗题和首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请大家注意诗题《夜书所见》,‘夜’告诉我们这首诗描绘的是夜晚的景象,‘书所见’则是诗人记录下的所见所感。现在,请大家轻声朗读这首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诗人夜晚所见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轻声朗读《夜书所见》的前两句,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他们边读边思考,尝试从诗句中捕捉夜晚的氛围和诗人的情感。 师生示例对话: 师:“读完这两句,你们有什么初步的感受吗?” 生:“我感觉到夜晚很安静,但是又有一种凉凉的风吹过,好像连梧桐叶都在传递着寒意。” 师:“非常细腻的感受!那你能想象出诗人当时可能的心情吗?” 生:“我觉得诗人可能有些孤独,或者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因为他说‘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好像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教师行为(继续引导): “非常好,你们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了。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期待,明天一起深入《夜书所见》的世界,探索更多诗人内心的秘密吧。记住,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它能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加得心应手。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期待结束今天的课程。” 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两位诗人的秋日情怀,还初步预习了《夜书所见》。希望你们能带着这份对诗歌的热爱,继续探索古典文化的奥秘。明天,我们将一起揭开《夜书所见》的神秘面纱。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手持《山行》和《赠刘景文》的古诗书或PPT,简短回顾上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乘坐了‘时光机’,领略了《山行》的壮丽秋色和《赠刘景文》中的深秋温情。今天,我们将继续我们的旅程,深入探索《夜书所见》的奥秘。”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山行》和《赠刘景文》的主要情感?”鼓励学生简短回答。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简短回顾两首诗的主要情感,如“《山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赠刘景文》则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鼓励和深秋美景的欣赏。” 师生示例对话: 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夜书所见》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二、学习《夜书所见》(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夜书所见》全诗,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 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如“萧萧”、“送寒声”、“动客情”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 提问:“从‘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描述。 分组讨论:“诗中的‘客情’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因为秋风而动情?”鼓励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和个人理解进行阐述。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范读,自由朗读并尝试模仿。 分组讨论时,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如“我感受到了一种孤独和思乡之情,因为秋风和落叶常常让人联想到远方的家和亲人。”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一盏灯在篱笆旁亮起,几个小孩在灯下玩蟋蟀,他们的笑声和嬉闹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也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慰藉。” 三、比较三首古诗(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将《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进行对比,提问:“这三首诗都写到了秋天,但它们的情感表达和景物描绘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从诗人情感、景物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要点,并派代表分享。如“《山行》侧重于描绘秋天的山林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赠刘景文》则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色,鼓励朋友珍惜当下;《夜书所见》则通过夜晚的景象和儿童的欢乐,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师生示例对话: 师:“你们认为哪首诗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夜书所见》,因为它不仅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色,还通过儿童的欢笑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希望,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三首古诗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所传达的秋日情怀。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将三首古诗的诗意用自己的话写成一篇小短文,或者选择其中一首诗,创作一幅画来表达你的理解和感受。明天我们来分享你的作品。”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教师总结,记录作业要求。 准备回家后完成作业,期待下一次的课堂分享。 五、拓展阅读与文化延伸(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拓展材料:“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三首古诗领略了不同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其实,在古代文学中,秋天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时节。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古代文人秋季情感的短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秋天中寻找灵感,寄托情感的。” 展示短文,并朗读部分段落,引导学生注意其中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提问引导:“读完这篇短文后,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或发现吗?有没有觉得和今天学习的古诗有相似之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朗读短文,并自主阅读剩余部分。 思考短文与古诗之间的联系,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发现,如“我发现这篇短文也提到了秋天落叶和寒风,让我想起了《夜书所见》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或“短文中的诗人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夜书所见》中的‘动客情’很像。” 六、创意表达与交流(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组织创意活动:“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一场创意表达吧!你可以选择用诗歌、散文、绘画或者小剧场等形式,来表达你对秋天、对这三首古诗中任意一首的理解或感受。你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和小组伙伴一起合作。” 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大胆表达。 学生行为: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有的学生开始写诗或散文,有的则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秋天景象,还有的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编排小剧场,准备表演。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意见,共同完善作品。 七、展示与评价(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展示:“时间到!现在请各小组或个人上台展示你们的作品。其他同学要认真观看,并给予掌声和鼓励。”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鼓励,引导学生从创意、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行为: 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或小组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观看的同学认真聆听和观看,给予掌声和积极反馈。在评价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从多个角度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 八、情感共鸣与深化理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情感升华:“同学们,看到大家如此投入地创作和分享,老师感到非常欣慰。每一幅画、每一段文字、每一个表演,都充满了你们对秋天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你们对古诗的深刻理解,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引导反思:“回顾我们今天的学习,从《山行》的壮丽到《赠刘景文》的温情,再到《夜书所见》的孤独与思乡,每一首诗都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古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古诗中的情感为何能够穿越千年,依然触动我们的心弦呢?” 鼓励学生思考:“是不是因为这些情感是人类共有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亲情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请大家再次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学生行为: 学生静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同桌轻声讨论。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意识到古诗中的情感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 部分学生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感悟,如“我觉得这些古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共鸣和安慰。” 九、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课堂:“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夜书所见》,还通过比较三首古诗、阅读拓展材料、创意表达等活动,深入理解了古代文人笔下的秋日情怀。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请大家回家后继续阅读一些古代文人的秋季诗词,并尝试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这些诗词中情感共鸣的理解。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创造这样的情感共鸣。”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取教师总结,记录作业要求。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创造情感共鸣,期待通过阅读和写作进一步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十、结束语与期待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继续探索文学的广阔天地。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中,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师微笑着宣布下课,学生们意犹未尽地离开教室,心中充满了对下一次语文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