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第一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故乡》第一课时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1 10: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我们循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走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看了赵庄的《社戏》,还偷吃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快乐的少年生活转瞬即逝,鲁迅长大后辗转求学,到日本仙台听《藤野先生》的教诲,回国后却弃医从文,辗转定居北京。1919年冬,他回故乡接母亲,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他心情如何呢 再见到儿时的伙伴闰土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让我们再次跟着鲁迅先生的脚步到他的《故乡》去看看吧!
《故乡》
——鲁迅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2.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被誉为“民族魂”。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
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官僚统治。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对老百姓横征暴敛。
1919年12月初
鲁迅回到故乡绍兴,准备将家迁到北京。看到故乡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及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的悲苦境况,他百感交集。
他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921年1月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并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2.这篇小说主要围绕“变”来写,请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分析人物形象。
3.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

要求:
1.认真思考,不出声。 2.简单写出答案。
3.记录疑难,准备交流。 4.时间8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并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2.这篇小说主要围绕“变”来写,请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那闰土与杨二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3.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

要求:
1.组长主持,全员参与。 2.小组释疑得出结果。
3.勇敢质疑,及时记录疑难。 4.时间6分钟。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并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以及“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以及“我”的感受。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 “我”怀着痛苦失望的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未来。
2.这篇小说主要围绕“变”来写,请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那闰土与杨二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故乡的变化
时间 故乡景物 特点 具体内容
过去 (印象中)
眼前
五彩缤纷
美丽神异
辽阔的世界
鲜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萧条荒凉、破败不堪、死气沉沉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 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12段)
月下看瓜刺猹图
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
少年闰土、猹、獵猪、刺猬、稻鸡、角鸡、 鹑坞、蓝背、贝壳、圆月、西瓜……
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4段)
美丽,
充满生机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88段)
将来
(理想的)
过去的故乡是具有神异色彩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是失去精神活力的故乡;
理想的故乡是充满幸福希望的故乡。
闰土之“变”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聪明勇敢,动作敏捷)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谦卑、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友好、热情、纯真)
对“我”恭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隔膜)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充满热情)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人物形象总结:
从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由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爱生活的“小英雄”变成了一个凄苦可悲、麻木迟钝、封建迷信,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木偶人”。
杨二嫂之“变” 20年前 20年后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没有那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终日坐着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
但仍是本分生活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端庄文静
安分守己
老、瘦、丑
贪婪
尖酸刻薄
搬弄是非
年轻美丽
人物形象总结:
通过20年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杨二嫂由端庄文静、年轻漂亮、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尖酸刻薄、自私自利,贪婪势利、庸俗泼辣的小市民的形象。
比较 杨二嫂 闰土
相同点 不 同 点 具体身份
记忆中的模样
现实的模样
作者的情感
文末的评价
闰土与杨二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社会底层百姓,遭遇破产困顿的命运
城镇贫民
乡村农民
年轻貌美,端庄文静
热情开朗、无忧无虑
尖酸刻薄、放纵泼辣
苍老凄苦、麻木迟钝
圆规:厌恶、讽刺
辛苦恣睢的人
木偶人:同情、无奈
辛苦麻木的人
“我”的心情变化
内容 心情
回故乡
见故乡
忆故乡
忆闰土
见杨二嫂
见闰土
离故乡
“冒了严寒”
急切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悲凉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沉重、忧愤
“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高兴、佩服、
依依不舍
“我愈加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惊吓、困窘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兴奋、惊异、悲哀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朦胧中……也便成了路。”
失望、气闷、悲哀、
憧憬未来
人物形象总结: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3.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

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闰土
杨二嫂
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作者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写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目睹的故乡的变化,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20年前的杨二嫂与20年后的杨二嫂的变化,写出了故乡的破败、农民生活的痛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萧索(xiāo)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模样(mó) 潮汛(xùn) 罔然(wǎng)
C.姿睢(zì) 寒噤(jìn)颧骨(quán) 瓦楞(léng)
D.伶俐(líng)祭祀(sì)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D
A项,愕然(è);B项,模样(mú),惘然(wǎng);C项,恣睢(zì);D项全对。

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惶恐着,站起来”,表明了“我”对杨二嫂说“我”“贵人眼高”的否定态度。
B.“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杨二嫂说这些话的意思是:笨重的木器搬运不便;破烂的木器与“迅哥”“阔”的身份不匹配,不如让自己拿去。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其中“愤愤”表现了杨二嫂对“我”认不出她而生气。
D.“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其中“慢慢”表现了杨二嫂故意走慢,争取时间,搜寻适合顺手拿走的东西。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