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0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3.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1)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2)爬山虎的叶子
2.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呢?
(1)绿油油
(2)茂密
3.爬山虎的叶子是最好看的,可是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文章中主要不是写爬山虎的叶而是它的脚,人和动物有脚,那植物有脚吗?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爬山虎当作人来写
4.那我们大家见过爬山虎的脚吗?没有
看来,我们同学对爬山虎的脚了解很少,因为它的脚长在叶子的反面很难被发现
5.那么叶圣陶爷爷需要怎么做才能观察到爬山虎的脚?(走近爬山虎,拨开叶子,仔细观察。)
6.正如他自己所说: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过渡:我们也拨开叶片去观察爬山虎吧!
任务一:辨一辨“脚”的样子
1.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三位同学读了课文后,把爬山虎脚的样子画了下来。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画对了。
2.请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这三幅图中哪一幅图画对了,打上勾;另两幅图哪里画错了,请你圈出来,再从课文里找找画错的依据。
3.为了把话说清楚, 我们可以这样讲:课文中作者这样写:______________,但是第幅______图上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①课文中作者这样写:“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说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但是第一幅图上,爬山虎的脚画在茎上,而且是绿色的,位置不对,颜色也不对,所以第一幅图画错了。
②课文中作者这样写:“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但是在第二幅图上细丝是手掌状,形状不对,所以第2幅图画错了。
4.这是作者笔下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一起读,和第三幅图对照一下,完全符合,所以第三幅图是画对的。
5.爬山虎的脚真的是长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实物照片,看看作者写得对不对。(出示图片)一一对应: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这脚是什么形状、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作者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仔细观察,准确真实地再现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6.想一想:为什么同样读了这一段,这两位同学没有画对呢?作者又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准确地写下来呢?(观察得仔细,就能写得准确;读得仔细,就能画得准确。)
任务二:演一演“爬”的过程
1.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圈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交流:触、变、巴、弯曲、拉一把、紧贴。)
2.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动词:巴。我们曾在《海底世界》学到过这个动词,能不能换成“贴、粘”?(不能,“巴”能写出爬山虎的脚就像吸盘一样,牢牢吸附在墙壁上)
3.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另一位同学配合着来演一演这个过程。
预设:
①如果学生演成“一步一步”交替着往上爬,则提出疑问:爬山虎真的像壁虎一样能迈开步子往上爬吗?我们通过一个延时拍摄的视频去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②如果学生演对了“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则表示疑惑并演示错误爬法:老师也想演一演,同学们看看到底谁爬的是对的。(教师演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动作,让学生做判断)下不了结论的时候,就来亲眼看看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现在你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了吗?它能像动物那样自由迈开步子交替爬行吗?(不能)通过对视频的细致观察,我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4.叶圣陶爷爷还提醒我们,如果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中蛟龙的爪子。什么是蛟龙?(自由说)看图,对比一下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感觉怎么样?(比喻生动形象)在前文中,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角,让我们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能互换吗?(不能,蛟龙的爪子是很有力量感的,正好符合此时爬山虎脚的状态,它要用力巴住墙壁,把茎往上拉)
小结:作者不仅观察细致,遣词造句也是非常准确、生动的。
5.现在我们来用身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当爬山虎的脚从叶柄反面长出来,触着墙的时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像吸盘一样巴住墙,此时,这只脚还能再移动吗?老师只有两只手,只能长出两只脚,请每个组派一位代表来帮帮爬山虎,继续长出脚来,不断生长吧!(师生合作,在黑板上模拟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老师边说边示范前两只脚的爬法,后面不断由学生加入,往四面八方延伸)
小结:通过刚刚的演绎,相信同学们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爬。
6.爬山虎向上爬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很多人都没见过。老师想把这个视频发在视频公众号上,让大家都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但是视频还需要配解说词,请同学们根据六个关键动作,说说爬山虎爬的过程,给视频做解说吧!(个别说)
7.刚才的视频只有一分多的时长,真实生活中,爬山虎的脚往上爬有这么快吗?(补充:爬山虎每年能爬2米到3米,一般爬到秋天落叶的时候就停止生长,要到第二年再爬。它的爬行是很慢的,每爬一步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此漫长,却被叶圣陶爷爷捕捉到了,说明他是怎样观察的?(长时间持续观察、细致观察)
8.爬山虎要爬满整面墙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作者观察爬山虎不是观察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作者每次观察也不是一会儿,而是很久,这就是连续性观察。这样不仅能看到爬山虎静态的样子,还能看到动态的生长过程。正是由于 作者连续观察,所以他还发现爬山虎的脚会变。
9.引读:他看到———生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又看到———生读:“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0.第二句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去掉?对比读一读。(“逐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变成灰色需要较长时间,不是一下子变色的。也说明了作者是持续观察的。)
任务三:记一记“变”的过程
1.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叶圣陶爷爷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同时感受到了他准确、生动的表达效果。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写得准确、生动的句子抄录下来,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学习借鉴。
2.现在,让我们学着像叶圣陶一样,也去观察一种事物,并尝试着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3.观察两种记录形式,说说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两份记录都显示出记录者进行了长时间连续观察,并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方面的变化,用简洁语言记录。
异:图文结合更加形象直观;表格让事物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4.课后任务:请同学们参考这两种记录形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作者对于爬山虎的观察,小小观察家已经初见雏形,哪位小小观察家可以来总结一下你对于观察成长的收获呢?
要想观察好,必须坚持长期的观察、连续的观察。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触、变、巴、弯曲、拉一把、紧贴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探究脚的秘密等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细读描写爬山虎脚攀爬过程的语句,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设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学会带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