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学习目标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
3、认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努力
(经济、政治、思想)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1949.3)
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
建立新政权→
巩固新政权→
确立新制度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共同纲领》
建立:开国大典
建立新政权
经济:一化三改
政治: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中共的作用
思想:毛泽东思想
确立新制度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土地革命、稳定物价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外交:一个政策、三大方针
五项原则、两个会议
巩固新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
上帝视角:
中共二大:
最低纲领:完成民主革命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一、建立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10.1)
1、筹备建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
注意:《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1949-1954年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时空 1949.9.21,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任务 筹建新中国
特点 中共领导,多党合作,组建联合政府
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规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作用 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代行人大职权;
②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2、建国标志:开国大典 1949.10.1
3、政权性质: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民主联合政府);
4、历史意义: ZK
(1)对中国:
①人民地位: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社会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民族面貌: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对世界: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和平与民主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一、建立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10.1):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领域严峻形势(背景)巩固措施国内军事经济国际军事外交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②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镇反剿匪①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改革②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城市:“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抗美援朝西方列强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巩固新政权(1949-1953):1、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稳定人心
二、巩固新政权(1949-1953):
(1)农村:土地改革
视频
背景 ① 新解放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②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根因);
③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需要。
时地 1950年6月—1952年底,新解放区
内容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生产关系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制度 +人际关系)
结果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评价 ① 彻废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新政权;(彻废: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
② 农民翻身,农村解放,农业发展;(“三农”SW)
③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④ 弊端:仍为小农经济,分散经营。
1、经济上:恢复经济,稳定人心
二、巩固新政权(1949-1953):
(1)农村: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1950-1952,民主革命的继续)地主阶级退出历史农民庆祝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土地革命1、经济上:恢复经济,稳定人心
二、巩固新政权(1949-1953):
(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稳定 物价 原因?投机商倒卖银元,抵制人民币,物价飞涨
时地:1949年6月-1952年底,上海等大城市
措施?银元之战——行政、法律等手段
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实质?中共和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表面争夺市场领导权,实质是政权之争。
意义?①全国物价趋势;②赢得民心;③恢复经济;④巩固政权。
统一 财经 原因?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措施?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现金管理。(苏联模式)
结果?①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②人民政府完全掌握市场主动权;
③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溃逃后的上海经济已成崩溃之势,大批不法投机商趁机投机倒把,哄抬物价,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抬高银价,引起社会极大的动荡不安……
阅读教材p161历史纵横:
【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你知道吗?】
1949 年
5月27日
1银元=100人民币
6月4日
1银元=1100人民币
“银元之战”
不法商人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银元之战——政府共抄没黄金3642两、银元39747枚。
至新中国成立时,
人民币已经基本占领城乡市场
“米棉之战”
建国初期,经济凋敝,物资匮乏,不法商人趁机囤积物资(尤其米棉)
哄抬物价,谋取不法利益。
中央政府一边秘密调集物资,准备给投机分子致命一击,一边诱导投机商人大量买进粮食棉纱等。
“米棉之战”
待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陈云再指示各地机构抛售米棉,使得物价暴跌,投资商纷纷低价抛售物资,此时政府再催缴税款、冻结贷款,投资商纷纷破产……
用经济手段打赢“米棉之战”
稳定全国物价
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有何重要意义?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中国共产党和部分民族资产阶级
表面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实质是政权之争
2、军事上:(1)追歼残敌,剿匪镇反
二、巩固新政权(1949-1953):
战争胜利的希望在哪里?
材料1:根据周恩来列举的数字,美军一个军仅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就有1000多门,同时还有坦克500辆,而解放军平均一个军才有这样的火炮36门……况且还没有坦克。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第115页
材料2:“目前,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等候苏联武器到达……争取在实战中,用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
——《毛泽东致斯大林同志电》1950.10.2
苏联武器装备的支援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拼
2、军事上:(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53年7月)
二、巩固新政权(1949-1953):
视频
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1)背景:
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②美国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③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3)过程:
中国如何应对?
出兵
①“唇亡齿寒”的历史经验
②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③苏联出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和避免世界大战的考虑
不出兵
①容易引火烧身,再陷战争
②多年困苦,急需休整
③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
④优先解决台湾问题
1950.6.25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朝鲜内战爆发
1950.6.27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10月初
抗美援朝
1950.10.19
《朝鲜停战协定》
1953.7.27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美军仁川登陆
1950.9.15
2、军事上:(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53年7月)
重要战斗 时间
云山之战 1950.11.1—3
长津湖之战 1950.11.27—12.24
松骨峰之战 1950.11.30
上甘岭之战 1952.10.14—11.25
金城之战 1953.7.13—27
抗美援朝重要战斗
长津湖之战
上甘岭之战
松骨峰之战
涌现一批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英雄人物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者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9.12)
2、军事上:(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习近平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愈战愈勇,越打越强,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4)影响(ZK法)
中国:①打出了新中国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鼓舞人民保卫和建设祖国;
③促进了国防建设,捍卫了国家安全;
④赢得了和平环境,巩固了新生政权;
美国:①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②证明了正义必定战胜强权。
世界:①影响了战后世界战略格局;
②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朝鲜:稳定了朝鲜半岛紧张局势。
日本: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由削弱转为扶持。
台湾:死里逃生。
苏联:加强控制朝鲜,两极对峙格局加剧。
3、外交上(建国初—20世纪50年代): 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1)背景:
“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议上的讲话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
(1)背景:①国际:美苏冷战,美国敌视封锁新中国;
②中国:新生政权不稳,经济亟待恢复。
(2)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上半年,先后提出三大外交方针)
总政策 三大方针 针对问题 含义 意义 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针对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强调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独立自主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 先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一切特权及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一边倒 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避免外交孤立无援 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决定
【学习聚焦】建国初期,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非国家利益。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实质及影响?
原因:
①国际环境:美苏冷战,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
②国家利益:中国的独立和发展需要苏联的帮助。
③意识形态: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安形态相同。
④:维护世界和平,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实质:针对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方针。
影响:
①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利于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国防安全;
③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④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
⑤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⑥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
(3)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成就):
成就 概况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结盟
(3)意义:①打破外交孤立,获得大量援助,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保障新中国国防安全;③促进经济恢复发展;④维护世界和平。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①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1)召开: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2)中国贡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由于美国阻挠朝鲜问题没解决)
(3)意义:①地位: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树立大国形象,推动世界和平。
(1)召开:1955年
(2)中国代表团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意义:①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积极化解矛盾,再迎建交高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志外交成熟
不自主
提出 :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时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前提
保证
目标
意义:
革命外交(意识形态至上)
国家外交(国家利益至上)
①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熟
50S外交特点:一边倒(联苏制美);从一边倒 到 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步入国际舞台
●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
“求同存异”原则 同 异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扫除殖民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努力寻求合作的共同点,暂时搁置难以解决的分歧
(“万隆精神”:独立,和平,友好,合作)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1949
中苏建交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日内瓦会议
1955
求同存异
1955
万隆会议
打破外交孤立
获得大量援助
树立大国形象
推动世界和平
积极化解矛盾
再迎建交高潮
从强调意识形态到淡化意识形态从强调“我”到考虑“我们”
从注重原则到策略并举
从“求同”到“存异”
坚持原则,讲究策略,与时俱进
政策
成就
方针
新中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对内
对外
国内
条件
国际
环境
三、建立新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3—1956)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一化”
“三改”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工业化要求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苏联影响
西方包围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1)过渡时期 总路线(1953)——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时间:1953年提出
内容:
一化三改
①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
②进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特点:
①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背景:
三、建立新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3—1956)
意义:
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一体两翼:
主体——工业化,
两翼——三改)
①政:新生政权巩固;②经:国民经济恢复;
③社:抗美援朝推动;④外:苏联大力援助。
⑤历史:工业基础薄弱,加强国防需要。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
性 质:
性质: 全民所有制
改造前:
改造后:
途径方式:
方式:公私合营
(国营经济)
意义: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革命)
集体所有制
生产合作社
(集体经济)
①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确立。
②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②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原则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原则
《五四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
2、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体系的 初步构成
(2)成果:一部宪法 + 三大制度:
2、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宪法
根本的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享有民主)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主党派享有民主)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人民享有民主)
史料一:1949年9月《共同纲领》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史料二:
自主探究: 1949年9月《共同纲领》体现了什么原则?它和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相比,最大不同是?
《五》原则:
《共》原则: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私有制→单一公有制)
(政治原则 经济原则)
人民民主、 新民主主义(公有制主导,私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初步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意义: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建立新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3—1956)
结构小结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3、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本课小结
1.(2023·海南·7)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平型关大捷后,社会各界进行庆祝,使得全民族达成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又通过各种方法再现平型关大捷这一史实,以上属于对平型关大捷这一记忆的共同构筑,最终使平型关大捷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至今依然影响巨大,这属于对平型关大捷价值的认同,由此可见,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B项正确;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学校教育共同构筑了平型关大捷这一集体记忆,并非只是强调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强调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的影响,排除C、D两项。
2.(2023·湖南·9)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
3.(2023·广东·10)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
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
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A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澄海火柴厂的火柴盒贴画将普通的水上人家女孩作为主人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女性受到社会的关注,画中女孩轻快地划着船,描绘了贫苦大众在解放后的新生活,A项正确;1953年我国才开始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排除B、C两项;材料中只有女性,并没有男性,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