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对于初三的学生这部分知识已经学过一年的时间,基础知识遗忘很严重。课下通过调查一个班的同学对眼睛结构最多能回忆起角膜、瞳孔等几个名词。所以这节课内容的处理不能像新授课那样面面俱到,也不能只重能力提升不重基础。如何让学生最快的速度回忆起基础知识,更好的理解视觉与听觉的形成是这节课知识的重点。对于初三的学生凸透镜成像已经学过,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来了解眼睛的成像、近视及远视的原理。那学生就站在理解层次上去认识。
初三学生的近视率达到了80%,个别同学度数已经达到了600度以上,了解这些情况后,我觉得学生更想知道近视眼的预防及如何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虽然课程目标中并没做要求,可面对正在生长的孩子们,从情感上我觉得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对自己的视力引起重视。现在学生听音乐的很多,但对于听力的保护也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节课我想在对知识回忆的同时,更应该是对自身的关注。培养学生用眼,用耳卫生,及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面对于复习课学生可能兴趣不高,所以教师应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图片、视频、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三维动画及配音,这样可以清晰直观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传递等信息表达清楚,易于学生掌握,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效果分析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去学习。针对复习课,恰恰做到这点很难。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创设一些针对性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夯实基础;要创设互动课堂,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以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针对这节课我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效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状态
(1)参与度比较高,学生合作交往氛围比较融洽。这节课通过同桌相互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48个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同学之间即相互帮助又相互启发。课堂上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2).接受知识的形态
这节课内容是已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经验乃至整个精神世界为基础,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学生有充分的观察、与独立思考的活动或机会。所接受的知识具有应用价值,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较强。在课堂的注意中心从自己的思想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维上去,具备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发展的进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够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学生,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关爱视力关爱生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与宽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能给予应有的赞赏。
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学习过程
一、眼球结构及功能(自学完成1、2)
1、请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总结各部分的功能:
角膜:可透过光线。
外膜 巩膜: 眼球的内部结构。
虹膜:中央的 可透过光线。
眼球壁 中膜 脉络膜:膜营养眼球
睫状体:有 组织。
内膜 视网膜:内有许多 细胞,。
2眼球
晶状体:能 光线。
内容物
玻璃体
3、、光线进入眼睛的顺序
角膜 、 玻璃体、 。最后视觉的形成是在 。
4、讨论:(能力提升)
当一只蝴蝶飞进窗户,你看它由远到近,眼睛的变化情况。
1、瞳孔的大小?
2、晶状体的曲度大小变化?
3、睫状肌的变化是?
二、耳朵(自学完成1)
1、耳的结构
声音进入耳朵的顺序
外界的声波 耳廓 外耳道 、 耳蜗。
经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
三、课堂检测
1、内耳的结构不包括 ( )
A、听小骨 B、半规管 C、前庭 D、耳蜗
2、听觉感受器位于(???? )
A.半规管??? B.前庭?? ? C.耳蜗? ?? D.咽鼓管
3、中耳炎大多是因为细菌从何处进入中耳引起发炎的 ( )
A、外耳道 B、咽喉 C、半规管 D、耳蜗
4、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 )
①堵耳 ②张口 ③闭嘴 ④喊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或①③ D ②
其目的是为了( )E 听起来声音会变小 F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G 防止听小骨断裂H 防止产生脑震荡
5、守门员注视着从远处飞来的足球时,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怎样的?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倒数第二章,是关于人体自身结构方面最后的内容,在这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及废物的排出。本章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眼、耳等感觉器官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这种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良好的铺垫。于是,我在设置课堂教学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视频,根据情景分析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求知,汲取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 ;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视觉有障碍的人群,渗透爱心教育,建立生物学观点。
3.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教学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本部分内容新授课2课时完成,复习课1课时完成。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表
执教老师
巩向菊
学校
桓台县鱼龙中学
班 级
初三
课题名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评估人
周涛
项 目
项 目 解 读
等级
A
B
C
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准确
√
2.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
√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内容
√
4.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有联系
√
5.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
√
6. 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认识
√
7.教学内容信息量大
√
8.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等产生影响
√
9.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
学生学习情况
学习兴趣
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
活动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面与频率和有效性
课堂纪律
学生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思维密度
有张有弛,总体密度高,体现想象、创新等思维
任务完成
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包括回答问题,课内学有所获
简评与建议:
教师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针对于初三生物复习课,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即有新授课的新异,又有复习课的充实。教师是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即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的提高,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严谨,素材丰富,准备充足,过渡自然。
学生的发言机会较少,表达不是很充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比较仓促。教师对学生评价缺少多元化。
说明:
A属于优秀层面、B属于合格至良好层面、C需要改进、调整层面。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表
执教老师
巩向菊
学校
桓台县鱼龙中学
班 级
初三
课题名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评估人
耿桂芹
项 目
项 目 解 读
等级
A
B
C
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准确
√
2.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
√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内容
√
4.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有联系
√
5.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
√
6. 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认识
√
7.教学内容信息量大
√
8.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等产生影响
√
9.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
学生学习情况
学习兴趣
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
活动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面与频率和有效性
课堂纪律
学生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思维密度
有张有弛,总体密度高,体现想象、创新等思维
任务完成
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包括回答问题,课内学有所获
简评与建议:
教师首先通过鱿鱼制作的视频,师生一起听、看方式亲身体验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不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知识问题化,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密切关注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随机应变地参与其中并巧妙调控、引导,及时化解讨论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和观点碰撞。课件的制作比较生动细致。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很到位。最后的收获过程中让学生相互表达效果会更好。
说明:
A属于优秀层面、B属于合格至良好层面、C需要改进、调整层面。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表
执教老师
巩向菊
学校
桓台县鱼龙中学
班 级
初三
课题名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评估人
王家美
项 目
项 目 解 读
等级
A
B
C
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准确
√
2.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
√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内容
√
4.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有联系
√
5.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
√
6. 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认识
√
7.教学内容信息量大
√
8.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等产生影响
√
9.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
学生学习情况
学习兴趣
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
活动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面与频率和有效性
课堂纪律
学生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思维密度
有张有弛,总体密度高,体现想象、创新等思维
任务完成
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包括回答问题,课内学有所获
简评与建议:
课堂内容丰富,给学生呈现的方式也多样。教学目标比较明确,知识问题化,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能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这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技能比较高,考点、知识体系把握好,符合复习课的要求,典型例题点评点拨到位。教师的语言感染力不够。
说明:
A属于优秀层面、B属于合格至良好层面、C需要改进、调整层面。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习题
一、选择题
1、小明经常长时间看漫画书而导致了近视,则他矫正视力时应配戴的近视镜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2、“红灯”的光线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角膜 ②晶状体 ③视网膜 ④瞳孔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3、下列关于眼睛使用和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以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
B.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C.连续用眼1小时后,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D.经常检查视力和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于预防近视
4、保护好眼和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和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B.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
C.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5、 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
A、 视网膜、视神经 B、 视觉中枢、视网膜
C、 视网膜、视觉中枢 D、 角膜、视觉中枢
6、近年来,患近视眼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小明是其中的一个,那么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 )
A.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凹透镜 B.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凸透镜
C.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凹透镜 D.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凸透镜
7、小强的爷爷平时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摘下眼镜: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戴上眼镜。请判断爷爷和奶奶戴的眼镜分别是 ( )
A.凸透镜、凹透镜 B.凹透镜、凸透镜
C.都是凸透镜 D.都是凹透镜
8、上体育课时,当老师从背后叫学生的名字,被叫到的同学会举手并喊「有」。
下列何者为此反应过程中的感受器? ( )
A.眼 B.耳 C.口 D.手
9、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10、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 )
A、鼓膜破损? B、听觉中枢受损? C、听小骨受损? D、半规管
二、非选择题
12、关注健康,善待生命。请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据调查我国的近视眼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二位,尤其是近几年来,近视逐渐低龄化,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引起了人们对学生用眼卫生的高度关注。下图是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①眼球成像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
②物像只有落到[ ]____________上,我们才能看到清楚的物体,近视眼可以配带装有______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③某人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是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___________ 。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 B 5、C 6、A 7、B 8、B 9、A 10、B
二、非选择题
12、① [2]晶状体 ②[3]视网膜 凹透 ③视神经或视觉中枢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我认为成功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动画和视频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利于学生的理解。
2、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
(1)通过听觉和视觉的不同感受知道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2)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在探究视觉形成过程中,我及时点拨(把蝴蝶变成手电筒),使学生运用具体的生活实践来帮助理解,突破这节课的重点。
3、注重数字的运用,引起学生对自身的关注。
通过学生对各班级近视率的调查数据,引起学生的震惊,让其认识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4、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将其转化成课堂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5、课堂反馈及时
对于初三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各部分内容后面紧跟练习。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二、存在的不足:
一、在上课中,学生过于紧张,本来很活泼的孩子紧张的不敢说话。还有摄像的原因本来让学生起来个别发言都改成了集体回答,让孩子缺少很多发表见解的几乎。
二、因为课时的限制散光、白内障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没有带领大家讨论。如果能够让有这些知识的同学谈论一下,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经验,将课堂知识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的作用。
三、是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还很值得推敲。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学生生活环境结合不紧密的现象。
四、对于面临会考的学生时间紧张提供的动手机会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太少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标分析
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是在学习了前五章基础知识后,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等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并参考“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等活动建议,结合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有关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1.知识方面
本章先介绍眼和视觉、近视及其预防以及耳和听觉,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等。编者设计这种编排体系时有两点考虑:一是从眼、耳等感觉器官入手,避免了传统的从学科知识体系入手,这有利于体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突出全套教材的主题;二是眼、耳等感觉器官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这种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还需要提及的是,介绍了有关保护耳和听觉的注意事项相关的基础知识。本章还注意通过课外阅读资料,如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道与眼和视觉以及神经系统等有密切关系的医疗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方面
本章依次安排了“观察”在亮出和暗处猫眼睛的变化;探索人的瞳孔大小能否改变;调查班上同学的近视率;录制自己说话声音前后对比的“试一试”;分析听觉功能的“观察与思考”;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探讨噪声对人体影响的“小资料”;观察与测量的“技能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进一步加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推理、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本章在介绍了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后,设计了分析人行道中盲道和电视中哑语节目用途的练习题、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介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