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使用显微镜》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进入生物实验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显微镜,部分学生小学时使用的显微镜与中学的显微镜结构也有些许不同。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几乎一切知识大都是从零开始。
关于显微镜的放大物像且物像为倒像的原理、反光镜的平面镜反光和凹面镜聚光的原理是初三物理学科光学部分的知识。初一学生学习这些物理学原理有一定的困难,只能用生活的常识来了解显微镜各部件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学生对于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有着十分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面对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科学神秘感的“大玩具”,学生既有学习的耐心,也有怕操作不好的惶恐,所以第一堂实验课的组织教学并不困难。
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带进探索显微镜构造、并尝试使用的学习过程中来,把知识交代清楚,原理能讲解准确。
《练习使用显微镜》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本着学生自学、动手、猜测、探索的原则开展学习的,教师整堂课起到了引导、督促、肯定、补充、提醒、帮扶的作用。
实验课就是动手动脑的课,课堂流程的设计和实施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边做边摸索边猜测的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对于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具有科学内涵的观察工具了解的比较具体感性且深入,对以后的学习打好了较好的基础。
有几点课堂学习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实验学习和理论学习都有好的铺垫作用,特举如下:
1.学生亲自将物镜目镜拆卸下来再安装上去,一上来就解除了学生惶恐不敢动手的顾虑,让学生认识到在操作规程范围内的各种摸索探索的操作都是对的,不会遇到新的实验器材畏首畏尾,失去探索兴趣。
2.显微镜各构造的功能让学生大胆猜测,学生互相补充,教师适时肯定、纠正,让学生体会到许多高大上的知识或科学器具的原理与自己的生活距离并不远,学习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
3.学生自主学习的两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将新知识在学生认识上的难度降低,以此维持学生高昂的求知欲和动手实验的兴趣。
4.总结过程不流于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在镜头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放大多少倍的物像,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补充和解释,让学生认识到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而不只是背过这些小知识点。
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堂实验课,第一次深入研究显微镜、使用显微镜,学习效果比较好。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课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型
14 年9月26日
实验课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会正确使用显微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显微镜构造了解各构造的功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并简单了解其机械原理和光学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精神和爱惜实验工具的良好习惯。
重点
认识显微镜的构造,会使用显微镜。
难点
知道各构造的作用,了解显微镜使用原理。
教法
学法
探究、合作、讲授、练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用时
一、引课识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观察工具,显微镜。不仅要认识它的构造,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并要了解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二、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1.自主学习
参照课本第44页的插图,认识显微镜每一部分的结构并说出名称。
2.学生展示
学生上台面对显微镜说出各结构名称。
会好奇的动手摆弄显微镜
明确目标
对照插图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小组合作说出各结构的名称。
一生展示,他生补充。
出示目标
巡视指导
引导
组织教学并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便于开展学习活动。
让学生先认识显微镜结构。
给学生展示机会。
5’
15’
3.认识显微镜功能
学生通过生活常识用猜测的方式了解显微镜各构造的功能。
4.小组内展示
小组内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1.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45~47页,了解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尝试用简单的几个字把使用过程概括出来。
2.观看视频
观看显微镜使用的视频,学习动手操作过程。
3.动手操作
小组内合作,动手操作。使用显微镜观看永久玻片标本。
4.整理还原
按要求整理还原显微镜,清理桌面。
四、总结
1.统计观察到物像的人数。
2.说出观察物像放大的倍数。
3.谈收获。
猜测各结构功能
小组内互检
阅读课本,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观看视频
动手操作练习使用显微镜。
整理还原。
举手表示实验成功;说出放大倍数及原理;说出自己的收获。
引导补充
巡视指导
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巡视指导
指导检查
引导学生小结。
让学生通过生活常识认识显微镜的功能。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让学生亲自操作使用显微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总结提升
15’
5’
课件10张PPT。请不要乱动桌上的实验器材!
请注意室内卫生,下课带走所有垃圾!
请填写好实验记录单!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目标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2、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自学指导(一) 参照课本44页的插图,认识显微镜每一部分的结构名称。 阅读课本45~47页,了解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尝试用简单的几个字把使用过程概括出来。自学指导(二)显微镜使用过程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观察四、整理显微镜使用过程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观察四、整理四、整理还原1.取下玻片标本。
2.转动转换器,将物镜偏到两旁,卡住为止。
3.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到最低。
4.反光镜竖放。
5.一手托镜座,一手握镜臂,将显微镜放到实验台内。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价值: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结构层次》第一节的内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界的知识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接下来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物界的奥秘。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是学生学习微观生物界的起点。要认识细胞,必然需要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本节内容就安排在第一单元结束后,第二单元学习的开始,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是初中观察实验的起点,为整个初中高中的观察实验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教材重点: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材难点:
了解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各注意事项的原理。注意保护显微镜。
授课时数:2节
与其他学科联系:
关于显微镜的放大物像且物像为倒像的原理、反光镜的平面镜反光和凹面镜聚光的原理是初三物理学科光学部分的知识。初一学生学习这些物理学原理有一定的困难,只能用生活的常识来了解显微镜各部件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练习使用显微镜》观课记录
本学期初一教师的观课视角主要是观察学生课堂倾听状况,进而展开原因分析等思考和讨论。观课记录如下:
1. 学生课堂倾听状况:
学生整体倾听效果好。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较强,好奇心强,愿意接触新事物新知识。学生倾听教师讲解、教师任务安排等都做得比较好。其他学生的发言和展示等环节学生倾听效果也比较好,有互动,有补充。
2.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原因:
(1)教师设计的问题驱动意识强,问题链紧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
(2)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要求到位,每个课堂环节间的问题引领得当。
(3)教师的语言应清晰简洁、语速适中、任务安排清晰明确。
(4)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生经过准备给全班展示的过程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关注度。
3.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学生一直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和练习,自主学习时间较少,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欠缺。
《练习使用显微镜》评测练习
1.光学显微镜的最主要结构是 ,因为它们能 。
2.能使显微镜镜筒升降的结构有 。
3.能调节显微镜视野的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
4.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
5.显微镜视野内观察的物像是实物的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内观察到的细胞个体越 ,细胞数目越 。
6.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包括: 、 、 、 。
7.下图是某女生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动作,图中正确的是:
8.普通光学显微镜需要换不同的倍率时,只需要调整?A.光圈? B.转换器? C.粗准焦螺旋?D.目镜 9.一台显微镜有5×、10×、15×三个目镜,有10×、45×两个物镜,这台显微镜的最低放大倍数和最高放大偌数分别是(?????)。
?A.50倍、225倍?? B.100倍、450倍? C.50倍、675倍? D.150倍、675倍
10.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练习使用显微镜》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好奇心强。课堂上从始至终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能跟着教师的步伐认识显微镜,操作显微镜。课堂秩序和学习效果都比较好。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动手大胆操作,如让学生拆装物镜和目镜,打消了学生畏首畏尾不敢动手怕损伤显微镜的顾虑,又通过拆装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物镜有螺纹,转动转换器调换物镜时不能手扳物镜以免伤害到物镜的螺纹,使显微镜受损,还认识到目镜不带螺纹,直接安放在镜筒上方,取镜安放时一手要托镜座,一手握镜臂以防止目镜从镜筒上端滑脱出来损伤镜头。总之通过学生每个细节的动手操作亲眼看到事实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很好的铺垫作用。若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一头雾水,为应付习题或考试就得死记硬背,增加学生负担,学习效果较差。
关于了解显微镜各构造的功能的教学环节,本科设计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尝试着猜测,学生几乎都能将各部件的功能讲的比较明白,即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丰富知识的机会,又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入手学习课堂知识,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了课堂脱离生活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是一节常态课,跟着教学进度和课程表正常进行的,没有磨课,没有表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最大的不足是课堂组织教学比较牵扯教师精力,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对学生情绪的调动严重欠缺,整堂课教师占主导地位,给予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不足。今后应该在课堂设计中多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在课堂上的应用。
《练习使用显微镜》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本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
第一个一级主题是科学探究。具体内容是: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重要概念: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第二个一级主题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具体内容是: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教师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探究活动中重要的观察工具之一。认识显微镜的构造、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重点内容。
这一节内容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是: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其中制作临时玻片是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的内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