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六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复习课(3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六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复习课(3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2-28 21:55:45

文档简介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是面向初三学生的一节复习课。初三学生已经进行完新课,进入了迎接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阶段。经过了2年半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初三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生物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生物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由于学过的时间较长了,学生遗忘比较多。所以在复习时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抽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在复习中更要重视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为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四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复习的中心。重点有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难点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特点。
之所以复习三节课的内容,是因为这三节课在一起可以组成相对完整的一个知识网络,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但三节课内容稍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认真复习课本,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初中生普遍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初三学生也不例外。但传统的生物复习课一般都是逐章逐节进行,不外乎教师对旧知识的重复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大量地练习,检测反馈等。老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复习巩固上,很少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长此以往,课堂上便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生物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主要通过从总体上创设一个生态旅游的教学情境,以期实现好的效果。
效 果 分 析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复习课的模式,创设了全新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态之旅为主线,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其中,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性较高。
从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比如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的分类都掌握不错,对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食物链的书写,大多数掌握较好,个别学生出现错误,这主要在于个别学生对食物链的三个要素有时考虑不全,容易被题目所误导。对于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学生也能够在具体的题目中进行灵活的分析。在“如何保护生物圈?”的提问中,很多同学发言踊跃,各抒己见,表达了对于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增强了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得以实现。
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复习课,复习课不再是单纯地知识点的传授和练习,而是把知识点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理解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点。
从学生练习反馈来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出错少,得分高。由于时间紧,任务比较重,有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还掌握不牢,比如生态系统的分类,有个同学回答时出现了混淆,应再加强记忆。
课题
第二章 第三、四、五节 生 态 系 统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⑷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
⑸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自主复习“第二章 第三、四、五节 生 态 系” 统相关内容
搜集一些环境被破坏的实例。
学习过程
【构建概念图】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我想去桂林”的音乐,然后导入:“我想去桂林,大家想不想去桂林?(学生答”想“)没钱?没时间?不要紧,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我们一起来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态之旅。”
复习任务一: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要点解读:
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 植物 (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 (消费者)
生态系统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互相影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
【跟踪训练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B、动物和植物组成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所有生物组成
【跟踪训练2】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喜欢以枯枝落叶为食。蚯蚓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分解者的作用。(与蚯蚓作用类似的还有蜣螂)
复习任务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要点解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可以表示为: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消费者
强调判断是否为食物链注意以下几点:
起点为植物 ②只包含植物和动物,不包含细菌和真菌
生物之间形成捕食关系。
思考左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答:只有1条,即 植物 → 虫 → 鸟
【跟踪训练3】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 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鹰 C、草→羊→鹿→狼 D、小麦→田鼠→蛇→鹰
【跟踪训练4】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 B.植物破坏 C.食物链破坏 D.缺水干旱
【跟踪训练5】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复习任务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食物链为 “a→b→c→d”
1、生产者是______,消费者是______。
2、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3、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______。
要点解读: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反复循环的,而能量随着食物链会逐步消耗。
2、因为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容易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含量最高。
【跟踪训练6】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mg)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
A、 A→B→C→D→E B、E→D→C→B→A C、D→A→B→C→E D、C→E→B→A→D
【跟踪训练7】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复习任务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要点解读: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最大的因素。
复习任务五: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等。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等)

1、生态系统的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 :沼泽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园林、城市生态系统等。
2、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环境(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荒漠是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复习任务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态系统的两个特点:开放的、动态变化的。
【跟踪训练8】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哪项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
A.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B.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
C.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
D.缺乏高大植物,降雨量很少
【跟踪训练9】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 A. B. 植物 C. 蛇 D.昆虫
【跟踪训练10】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种),消费者是 (2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 作用。
课后
反思
课堂检测
说明:解读部分可以将核心概念做挖空处理,由学生复习填充。
教 材 分 析
在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生物课程体系中,“生物与环境”主题是重要主题之一,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本课时为复习课,复习内容包括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四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第三节生态系统上面,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力流动的特点。第四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重点是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变化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重点是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应该保护生物圈,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我们把这节课的复习设计成一次生态旅行活动,以游览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作为线索,设计“我们的生态之旅”的教学情境,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贯穿其中,其间,师生可以扮演游客的角色,师生一起去领略祖国的美好河山,实现“游中学”“学中游”,真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结合游览活动的所见所感,对学生进行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基于以上的设想,要达成我们的活动目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用美丽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去创设各种生态系统的情境,以此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要求我们教师在游览各种生态系统中巧妙地设计出各种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游览草原生态系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帮助牧民解决“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一部分草场罩起来,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为什么呢?”的问题;游览湖泊生态系统时,思考“从湖里捕捞上来的大鱼和小鱼,哪种鱼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等。通过游览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让同学们领略祖国之美,从而增强热爱祖国思想感情。同时在游览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情景:沙尘暴、太湖水污染、无情的猎捕、罪恶的偷伐等等,这时老师可以设问:谁是罪魁祸首呢?大家都很想到是我们人类自身,是人类活动造成了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同学们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观 评 记 录
听课人:王翠玲老师
听了冯老师的《生态系统》课,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虽然是复习课,但十分生动。一开始以一段优美的音乐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整堂课以一次精彩的“生态之旅”为主线,将重要知识点串成了知识串,在活跃课堂的同时达到了复习重要知识的目的。
整堂课条理清晰。一开始就将复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整堂课围绕目标一步步实现。
知识点与练习题的完美结合。自主学习、小组展示、课堂检测这些都融合到了一起,课堂效率高,复习效果好。
听课人:冯永强老师
1、基本功扎实,知识渊博。
听冯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从课堂的导入,到目标的引领,到知识的传授,到指导学生,步步为营,衔接连贯,一气呵成。
学生素质高,看出班主任带班有方,学生开合有度,与老师配合相得益彰。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聆听,什么时候研讨,都按部就班。
准备充分,从多媒体课件,到事物的采集,然后是各个阶段的衔接,都做到了自然流畅,驾驭自如。
听课人:徐红老师
本节课,从题目的设计,到各个过程,冯老师精心设计。课本的标题是《生态系统》,而冯老师抓住了学生喜欢旅游的心理,改为《我们的生态之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教学目标明确,利用了整理行囊的形式,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学练结合,练习的设计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做到学以致用。
图文并茂,进一步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
本节课以自主学习为主,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习高效。
听课人:国红老师 1..语言简练、亲切、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清晰优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听起课来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使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位教师,语言的锤炼非常重要。如冯老师的课语言的简洁优美值得学习。
2.好的导语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设计可以创设特有的学科氛围,营造学科信息,抓住学生的思维,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枯燥抽象的知识立即变得生动起来。
3.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课成为一节好课的关键因素,一位好的老师总能用简洁缜密的课堂流程,简练的板书设计为课堂提色,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惬意,听课的老师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冯老师已经具有这个特色。
本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生动有趣且系统深入,冯老师将生态系统的复习内容设计成了一次说走就走的“生态旅行”,目标明确,一开始知识行囊的整理就已经让大家身临其境,自然进入了这条主线里面。知识行囊的整理分为四部分,一是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二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三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是生态系统的分类。前三部分,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填空梳理,紧接着习题检测,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简单总结。生态系统的分类是亮点,冯老师结合亲身经历以及平时积累,给学生展示了各地美景,同时结合生态系统的分类让学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在美景的畅玩和陶醉中完成了知识的复习和整合。最后冯老师对大家进行了情感教育,保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保护生物圈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呼吁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最后用知识网络结构图带领大家进行了知识小结。整堂课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图文并茂,层次分明,冯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又可谓锦上添花。这是一节特别成功的复习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听课人:李春芃老师
冯老师《?生态系统复习》,设计巧妙,沿着“我们去旅游”→“整理知识行囊”→“检查行囊”→“踏上旅途看美景”→“旅游归来谈心得”的思路,?一路“旅游”,收获满满。 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气氛祥和??以“我想去桂林,你想去吗”导入,学生心中充满快乐和向往,渴望踏上“生态之旅”。踏上旅途,看着美景?,听着悠扬的音乐?,课堂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 生本理念充满课堂??整理知识行囊: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检查知识行囊:学生展示的舞台。?踏上旅途:学生互助学习的平台。旅游归来谈心得:老师出示几幅触目惊心的图片,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圈,应该有所行动?。?
听课人:王玉华老师
冯老师的这节课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形式新颖,作为复习课,上出了复习课的新思路。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和物质流、生态平衡都采用了先学后教,先展示后点拨,很好的体现了学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从学生展示反馈来看,效果很好。课件漂亮、实用,例题典型并且能做到一题多用,让学过的知识变得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尤其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冯老师运用了“旅游的形式”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后的基础上,仿佛真是收拾行囊,快乐旅行一样,轻松获取知识,赞!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启发我们在以后的复习课设计中,可以换个模式和授课的思路,让复习课生动起来。
“生态系统”复习课练习题
知识行囊: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4、生态系统的分类。
练习检测:
1、生态系统是________内, 生物和_____所形成的___________。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关系而形成的______顺序。
3、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B、动物和植物组成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所有生物组成
4、下列各项中,不能成为生态系统的是( )
A、淄博的留仙湖 B、青州的云门山
C、寿光的蔬菜基地 D、章丘的大葱
5、下列各项中全属于消费者的是( )
A、酵母菌、青霉菌、鲫鱼 B、青蛙、蚜虫、马尾松
C、非洲狮、华南虎、中华鲟 D、结核菌、水杉、小麦
6、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喜欢以枯枝落叶为食。蚯蚓在生态系统中起着______的作用。(与蚯蚓作用类似的还有蜣螂)
7、食物链为 “a→b→c→d”
①、消费者是______。
②、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③、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______。
8、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9、写出下面的食物链
①、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课 后 反 思
复习课应该怎么上才能更有效?才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传统复习课的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切实也收获了许多的惊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复习课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效果会更好。本节课就是创设了一个老师与学生一起去旅行的教学情境,通过音乐和图片创设出美丽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复习课应以问题为中心,这是激活有效课堂智慧的“金钥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设计是关键,好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本节课在游览各生态系统时,我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习中的疑问,更是大家生活中的常识,所以这些问题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
3、复习课的设计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复习课不应该只是凌乱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把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这节课思路清晰、干净利落、简约流畅、一气呵成,显示出课的大气与神韵。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点的重复讲解,学生的理解也不会深刻,记忆也不会长久。本节课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线,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的串联。
4、复习课要关注人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陶行知曾提到“生活即教育”因为课堂教学的根本是生活,生活是课堂的延伸,我们需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来丰实我们的课堂。本节课中我们本节课中我们创设的生活问题有①有位牧民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一部分草场罩起来,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②如果你到太湖游玩,别忘了尝一下太湖的白鱼,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吃大鱼和小鱼哪一种对身体更有利?等等。
5、复习课中要多利用本地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比如这节课中我设计的问题:“下列各项中,不能成为生态系统的是( ) A、淄博的留仙湖 B、青州的云门山 C、寿光的蔬菜基地 D、章丘的大葱”。
本节课暴露出的问题:①事先没有交代好学生,学生有些紧张拘谨,有点放不开,回答问题声音小,参与学生不够多。②给学生自主复习的时间不够长,有些记忆性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
课标分析
本课时包括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四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形成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本套教材就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生物圈既然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它自然也就具有了生态系统的一些特点。本节复习课的内容既从小的方面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特点,从而来了解每一个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也从宏观方面学习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联系来构成生物圈,同时学习生物圈里各成员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着生物圈,使生物圈面临危机,因此,生物圈更需要人类的爱护,需要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本节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1、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2、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
4、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新课标所要求的具体内容有: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举例说出某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