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六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件31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六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件31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2-28 22:21:36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需要前面“木本植物茎的结构”那部分知识作为铺垫,才能理解本节内容中水分是沿着木质部的导管从下向上运输的;而本节课的水分对植物体的作用这部分又为后面(本册教材)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做了准备。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节的教学中也有应用,例如无机盐容易溶解于水,植物体各部分含有水,根的下部分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区域等等。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效果分析:
当堂学习效果的测评是通过多媒体出示的六个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在下面用学案的背面标清题号作答,小组内互相交换批阅,再通过全对的学生举手的形式来观察的,教学效果比较好。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涨,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通过探究植物体内是否有水的探究活动以及通过教师实物资源的展示和细胞模型对无机盐溶于水后才能吸收的演示,能说出植物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通过根毛生长视频及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3D动画视频能说出根毛为什么是植物体吸水的主要部位及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大致途径。
②能力:通过尝试解读数据,初步学会解读数据的方法,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过程;自觉形成爱护植物的情感;初步形成珍惜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植物生活离不开水的愿意,解读数据的方法。
②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教学的主要过程:
课前准备新鲜的蔬菜水果用于学生探究,每个学生小组准备的材料有:一个塑料袋里装一根油菜叶,2个小番茄,半个小桔子;一个小烧杯里准备一个单面刀片,一块纱布,吸水纸,;托盘一个。教师用于课堂演示的物品有:两小盆吊兰(一盆旱,一盆正常浇水);萎蔫的和新鲜的油菜各一根,插入水杯中恢复硬挺的油菜一根;细胞模型两个,盐瓶一个,搅拌棒一个,装水的小烧杯一个。绘制解读数据图形的学案每个学生一份。
3.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两盆吊兰,一盆两周未浇水,能看到干裂的土壤,而另一盆正常浇水,观察两盆植物有什么不同?再出示两幅图,干旱的沙漠寸草不生,有水的沙漠有植物伴生,从而引出课题的第一部分,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用对比明显的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学习的快乐。
3.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明确植物体需要水的原因。
3.2.1学生探究实验
依据你的生活经验,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植物体内有水呢?请同学们用老师发给的材料开动脑筋,不拘一格,用尽量多的办法证明这些植物体内含有水,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用所给的材料拓展思路,开阔思维,踊跃的投入到探究实验中。
出示小资料
瓜果果肉的含水量可超过90%
幼嫩叶子的含水量为80%左右
树干的含水量平均为50%
根的含水量是70%
根茎叶果实都含有水,难道植物各部分都含有水吗?晒干的种子里也含有水吗?播放教师课前录制的验证晒干的小麦种子中含有水分的视频,引导学生总结: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
设计意图: 由特殊(发给的水果和蔬菜)到一般(所有植物的各部分)都含有水分;教师自己录制的验证小麦种子中含有水分的视频,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有信服感和亲切感。
3.2.2推理探究
水在植物体内有什么作用呢?教师通过出示农民施肥的图片,农民施肥通常选择浇水前后和下雨前后进行,为什么?演示教师自制教具——细胞模型(用两个烧杯,用布封住口,布代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将盐粒直接倒在一号细胞上,盐粒不进入;将盐溶于盛有水的小烧杯再倒入二号细胞,盐(无机盐)随着水进入细胞。
教师出示萎蔫和新鲜的两颗油菜,再出示课前一个小时将一颗萎蔫的油菜泡入水杯中,油菜又恢复了硬挺新鲜的状态。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无机盐必须溶解于水才能被细胞吸收,水分可以保持植物体的硬挺的姿态,利于光合作用。
设计意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具体作用,比较抽象,用模拟细胞演示和用萎蔫新鲜的油菜做对比,使知识更形象化,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3.2.3小结并拓展水分对植物体的其它作用
在本册教材后面,我们还会学到水分是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原料,到了高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水分参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水分对植物体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初高中的知识的衔接和教材知识的整合,不仅限于教授本节的内容。
3.3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探究实验图片和视频,说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水分对植物那么重要,它又是怎么被吸收入植物体内的呢?看,这盆吊兰下面的沥水口,有一条根很调皮的长出来了,把它放大看看,这个区域叫根尖,上面长有根毛的区域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的根毛是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为什么根毛吸水最多呢?带着这个问题看《根毛的生长》视频。
根毛是非常纤细的,同时它对植物体吸水又那么重要,因此在移栽植物时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通常要带着土坨移栽,刚移栽的小树苗,如果同学们去摇晃,会对它们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爱护植物,用所学知识理解爱护植物的原因,提升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水分被根吸收入植物体后,它又是如何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呢?
出示教师课前探究实验的图片:把一支大叶黄杨的枝条插入水中,为方便观察水分的运输途径,在水中加入了红墨水,几个小时候后,叶脉被染红了。将枝条做横切和纵切观察,哪一部分被染红了,就说明水分被哪一部分运输。红色部分到底是树皮内侧韧皮部里的筛管还是木质部里的导管?带着这个问题,观看《3D动画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4解读数据的方法
表格和条形图可以相互转化,引导学生练习计算小麦各个生长期每日需水量,并绘制每日需水量的条形图。小组合作,在学案上每个学生都绘制条形图,五分钟的时间,选部分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他们所绘制的条形图,教师点拨生物学科是实验学科,只有严谨的科学的处理实验数据才能得出真知。实验数据的计算要精准,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条形图要宽窄一致,用尺子绘制等细节要注意。
表格和条形图哪个更好呢?其实它们各有优点,解读数据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饼状图、折线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那么,我们知道了小麦的总需水量图和每日需水量图,可以用来干什么呢?适时适量灌溉,既可以节水,又可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出示国家节水标志,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我们的地球虽然是70%被水覆盖,但是实际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万分之七,如果把地球的所有水化作一碗水,那么我们可以直接饮用的淡水只有其中的一滴。因此我们要从小就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以国家节水标志和节约用水的概念结束和生活本课,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设计为一课时,新授课课型。本节教材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编排变化较大,笔者使用的山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是包含“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分的运输途径”、“解读实验数据”;济南出版社的教材本节内容是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中涉猎到的;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则是以《植物茎的输导功能》一节中分为“枝芽发育成茎”、“茎的基本结构”、“茎的输导功能”三个内容。各个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都侧重点不同。
本节内容为后面教材的“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蒸腾作用”等做铺垫。重点:植物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解读数据的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观评记录:
1、本课的教学资源的应用非常有特色,内容丰富、立体。裴老师注重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的拍摄和积累,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课堂。例如教师自己种植的吊兰在本节课中数次用到,引入时用旱的和正常的两盆吊兰引出课题(实物);在学习“根吸水的部位”时,吊兰的根尖处的根毛由远景到微距拍摄的图片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根毛在植物体的具体位置及功能(图片)。验证晒干的种子是否有水分的视频时教师自己录制,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有信服感和亲切感(视频)。
2、将教材中的“解读实验数据”的内容充分的展开,加强了对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裴老师还拓展了数据分析的其它方法,除了教材中的表格和条形图,还拓展了折线图和饼状图。在学生绘制完了每日需水量的条形图后,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数据分析的意义,从而引出节约用水的内容,提升了本节课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达成。
3、本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以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活动,不是在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教师的问题引领从而得出结论,这也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具象化。例如课的前面的设计:在用干湿两盆吊兰引出课题后,“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植物体内含有水分呢?”以学生小组探究实验的形式验证蔬菜水果内有水分,再从特殊到一般,“是不是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含有水呢?晒干的小麦种子里也有水吗?”出示教师自己录制的验证视频,从而得出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的结论。“水对植物体又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农民施肥的图片和教师自制的无机盐只有溶解于水分才能被细胞吸收的自制教具,得出水分利于无机盐的吸收。用萎蔫的和硬挺的油菜得出水分保持植物体的姿态利于光合。
4、教师注重了初高中的知识的衔接和教材知识的整合,不是仅限于本节的内容,例如在结束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学习后,教师又注意引申了水的其它作用,学生将在本册教材后面学到的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以及高中学生们将要学到的水参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观评人:刘斌 赵慧 闫亮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测评练习:
1、移栽一株花卉时,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 )
A 减少水分散失 B 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C防止营养流失 D 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 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 大多数的植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植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 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3、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其存在的意义是( )
A 增加吸水面积 B 扩大根系的分布范围
C 使根向下生长 D 使根系更牢固
4、运输水分的结构是( )
A 导管 B 筛管 C 根毛 D 叶片
5、植物主要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下列各项中与水分的吸收运输无关的是( )
A 根毛 B 根尖的成熟区
C 根、茎、叶内的筛管 D根、茎、叶内的导管
6、取一段带叶的冬青枝条,将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切开纸条发现变红的部位是( )
A 韧皮部 B 形成层
C 木质部 D 髓
当堂学习效果的测评是通过多媒体出示的六个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在下面用学案的背面标清题号作答,小组内互相交换批阅,再通过全对的学生举手的形式来观察的,教学效果比较好。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涨,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课后反思:
1、课后的随堂练习比较单一,几个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可以更生活化一些,以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思路来设计课堂达标练习就更好了。
2、小组合作的评价机制没有得到体现,我在给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加分后,没有在课堂的最后给予评价,这个地方略显仓促。
初中生物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从多角度让学生深刻认识绿色植物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本节内容为后面教材的“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蒸腾作用”等做铺垫,本节教材虽然不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但是却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在计算和绘制条形图的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升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活动和资料分析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