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1 13:5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人教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
李斯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李斯生平
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而被腰斩。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历史背景
1.注音
①缪mù公 ②蹇jiǎn叔 ③殷yīn盛 ④鄢yān
⑤郢yǐng ⑥成皋gāo ⑦膏腴yú ⑧穰rǎng侯 ⑨太阿ē ⑩纤xiān离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珥ěr 阿缟gǎo 搏髀bì 黔qián首 宛(yuān)珠 功施(yì)到今 赍(jī)
预习检测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上书,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题解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我听说官吏们在商议驱逐客卿,我私意认为这是错误的。
过去秦穆公访求有才干的人,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聘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
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
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
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
(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
至今安定强盛。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
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国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昭王任用范雎,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
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这四位国君(的大业),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2.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
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
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
这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很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壁就不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
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駃騠骏马就不会满布在宫外的马舍;
江南出产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充当侍妾、(使您)赏心快意、悦目娱耳的,都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行,
那么嵌有宛地出产的宝珠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饰,东阿所产的细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都不能奉献在您面前,
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窈窕美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在您旁边侍立着。
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秦筝,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
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昭》《虞》《武》《象》等传说中的古乐,都是是别国的音乐。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如今抛弃敲击瓮、缶秦乐,而采用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摒弃弹筝而采用《韶》《虞》等古乐,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能让)当时心情愉快,适于观听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
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3.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
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
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
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
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
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4.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
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
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第二课时
1.概括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3.理解列举事实等说理方法。
学习目标:
语气谦和,平心静气,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课文分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一层
第1段可分为几层?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三层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
第二层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反问总结
反面假设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三层
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驳斥当时的舆论?
1.举例论证法。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论证有力。
2.反面论证。反问总结与反面假设结合,引人深思。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正反对比论证。以正面的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与反面假设后果形成对比,说理有力。
第2段可分为几层?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以珠宝等类比,正面指出秦王对其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为何?这是正面设问,引起关注。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入第二层。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无所出。这是反面设辞,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四层或两层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以音乐为喻,设问“弃”“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这一答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
两层:第一层:取物:珍宝、美色、音乐;第二层:取人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用异国物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异国客
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1.举例论证
2.类比论证:
用“取物(珍宝、美色、音乐)”类比“用人”
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把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的事实,与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作对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因此逐客是错误的。
3.对比论证:
归谬法:
(归谬法:就是按照对方错误的观点,举极为荒谬、或与事实不符、或与人的常识冲突的事实,从而让人意识到对方观点的错误。 )
由“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错误逻辑,推出外国所产的物、色、乐均应“不进于前”的结论,这一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样,对秦王政构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力和理论慑服力。
第二段第二层:
理论概括,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第一层:(┅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启迪秦王政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明其德”;然后通过所讲之理,描绘“无敌于天下”的蓝图,自然也会对秦王政产生出一种理想呼唤的心理动力。
第3段可分为几层?
第二层:(今┅)秦国目前的做法——藉寇兵而赍盗粮
两层
1.类比论证
文章第3段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和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类比,说明王天下者必须能容纳万民万方,才能无敌于天下。
第3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对比论证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反面:秦国目的做法——藉寇兵而赍盗粮
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论点:反对“逐客”,“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照应上文。
第4段是如何照应上文的?
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
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不当做法;
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匡无危,不可得也”。照应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
《谏逐客书》全文层次结构
1-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逐客是错误的)
1-2、史实论证
秦国四公重用客的史实
(客有功于秦)
爱异国物
逐外国人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3、归纳论证———
4、得出结论,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将危害秦国)





1-3、向使┅
假设反面

2、今陛下┅
1.事实论证
2.道理论证
(1)类比论证
(2)对比论证
(3)假设反问论证
(4)归谬法
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其它艺术手法: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存疑?
比喻论证
秦缪公(B.C659—B.C621在位)用五子
由余:晋人,亡西戎,奉戎王命使秦。缪公设计收买,助其破西戎。
百里奚: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作为献公女(秦穆公夫人)之媵臣,陪嫁至秦。中途逃亡至宛(yuan,南阳),为楚人所获。穆公爱其才,以五张黑公羊皮将其赎回。时百里奚已70多岁,穆公与之连谈三天,觉其治国能手,委以重任,号称“五羖(gǔ )大夫”。
蹇叔:百里奚向穆公荐友蹇叔:“蹇叔贤能,人多不知。我原想投靠齐君,蹇叔阻我,使我逃过齐国之难;我又想投周天子,蹇叔阻我,使我逃过周的灾难。我不听其言,马上就遇了难。由此可见蹇叔之能。”穆公派人重金迎请,封上大夫。
丕豹、公孙支:均为晋人,入秦后为大将和大夫。
附:
秦缪公霸西戎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用百里奚计,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 使之沉溺女乐,荒芜国政。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土。
周襄王派吕公过恭贺穆公,授以铜鼓,承认穆公的霸主地位。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B.C361—B.C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B.C 338):姬姓,名鞅,卫国人。在秦国受封商邑。
曾为魏国相国公孙痤的家臣,故又称公孙鞅。
公孙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为相,并说如不重用,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周显王七年(B.C 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地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兼将军。
周显王十九年(B.C 350年),商鞅开始更大规模的变革。
商鞅变法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废除土地国有,允许土地买卖。
大力推行县制,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
统一度量衡。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李斯与韩非
韩非(约B.C 280—B.C 233年)
郑国手中的一本奏折
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伐韩
《说难》、《孤愤》
以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恶”作为学说的逻辑起点。君臣关系只是一种互相利用的买卖关系。君卖官爵,臣卖智力,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秦王悦之,未信用。”
韩非《存韩》
韩非之死(公元前2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