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一腔热血空往北,满心赤诚徒增悲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
评价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是谁?
知人论世探诗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主张抗金,主战派将领,渴望恢复中原,主战屡受压制。后被主和派排挤,42岁被免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其词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笔法气势雄健、慷慨苍凉,意境深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著有军事论著《美芹十论》。病逝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开禧元年(1205年),准备北伐,被起用为镇江知府。时年66岁。
辛弃疾一生留下了620多首词作,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艺术风格,长于用典。
文学成就
1.爱国词爱国抗金贯穿了辛弃疾的一生,这也成为他词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突出的主题。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农村词这些优美的田园词描绘了江南农村清新秀丽的自然景物和一派安定和乐的生活景象,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
3.爱情词他的爱情词是其婉约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虽不多,但却也柔情万种。如:《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
4.山水词歌咏山水的词作
词作内容
政权更替:
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 都城 汴梁(今开封)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金的建立 :女真族的兴起 (北宋中后期)
1115 年,完颜阿骨打,都城 会宁 南宋建立:1127年, 赵构 都城 临安 (今杭州)
完颜阿骨打像
北宋
辽
西夏
吐蕃
靖康耻
公元1126不靖不康,平安康泰的年号,灭顶的耻辱,
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建南宋偏安一隅,何日方能收复失地救百姓于水火?
靖康之乱
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
靖是平安,康是丰盛,是钦宗的第一个年号,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就用了2年。1127年2年4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赵氏皇族。
走近作者
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起义南归时期。
辗转任职时期 。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立志报国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奋起反抗。
1162年 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夜袭济州大营,活捉叛徒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率万人归南宋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起义南归
龙虎胆
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辛弃疾的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继续坚持主战,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朝廷偏安江南,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无人采纳他的建言。在此期间,他被收了军权,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1163年宋高宗赵构禅让,宋孝宗赵昚(shèn)继位,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不仅给岳飞平反,还积极准备北伐,任命老将张浚北伐金国,收复中原故土。
北伐起初,宋军将士们斗志高昂,颇有收复之意。但不多时,13万人马全军覆灭,数万人被俘虏,多数士兵命丧黄泉,只有少部分人逃了回来。这次北伐,只用了短短二十天就宣告了失败。
北伐失败之后,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屈辱的“隆兴和议”。
归居田园
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理想而激动,时而因现实无情而灰心愤怒,时而又强自宽慰旷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壮志难酬
宋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召见,65岁的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有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3月,被派任镇江知府。到镇江后积极为对金用兵作准备,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士丁。
没过多久,一些谏官的攻击诋毁辛弃疾,极力想让他下台,辛弃疾又被降了官,觉得失望透顶,再也不对朝廷抱有希望了,此后朝廷安排各种官职,他都推辞不去上任了。
靖康之难尚未雪耻
宋宁宗开禧元年
辛弃疾时年六十六岁
起用为浙东安抚史
朝廷开始北伐工作,但是做法激进有很大风险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辛弃疾上表朝廷,朝廷却不闻不顾
宋宁宗 赵扩
写作背景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 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而作。
tuō zhòu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背景
镇江,古名京口,历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创作的。
当时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积极筹划北伐,企图以此提高自己的声誉,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韩侂胄的主张符合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志愿,但是韩侂胄在军事上的准备并不充分,辛弃疾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他登临镇江北固亭,见江山风景,内心的忧虑和无限的感慨随之而出,创作了这首传唱千古的名篇。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注2:这首词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他已66岁。
注1: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江苏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1.怀古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2.登高(祈福、吊古、悲秋、抒怀咏志)
3.力图统一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4.英雄迟暮、壮心不已
朗读正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否
解释字义,疏通本词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普通
寻找
英雄的流风余韵
兵强马壮 精锐部队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风流
古义:英雄的丰功伟绩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④轻浮放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却无处寻找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
斜阳照着草丛树木,以及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居住过。
回想当年,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势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吞掉。
昔日繁华的歌舞楼台,连同那
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
看诗文:
疏通文意,把握思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27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想像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结果只落得北望敌军南逃而惊慌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在遥望中我
还记得,当年战火弥漫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佛狸
祠前,争食祭品的乌鸦的噪声
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响成
一片。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读出感情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预习检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主旨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典故。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品味诗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本词“怀古”,分别写了哪些古人古事 在文中分别是哪些句子 并试着概括其内容。
2、探究词人“怀古”背后的深层含义,并试着概括词人的情感态度。
思哪些古人?
忆哪些古事?
抒什么情怀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分析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
典
孙
权
刘
裕
刘
义隆
拓跋焘
廉
颇
汉高祖刘邦
西汉
汉景帝刘启
中山靖王刘胜
孙
子
刘备
后裔
孙权
曹操
三国
曹魏
孙吴
西晋
东晋
东晋末年
刘裕(宋武帝)
(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二十二世孙)
南朝
(刘宋)
刘义隆
(宋文帝)
(刘裕第三子)
年号元嘉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时期
鲜卑拓跋部建立
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
字佛狸伐
元嘉北伐
5
战国 廉颇
汉武帝刘彻
大将霍去病
赏析
探究——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思考诗人登高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用典,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口夕阳斜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保卫了国家。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
孙仲谋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战火,到辛弃疾时已近千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千古”,照应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风流”,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从“无觅”、 “雨打风吹去”中读出了诗人对英雄的惋惜,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讽刺。
讽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指英雄业绩,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词人借此典故,慨叹萧飒、凄凉之景象,表达了对孙权的仰慕以及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昏庸无能;无人可御外侮,隐含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叹英雄千古难再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小名“寄奴”。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以京口为基地,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取代了东晋政权
寄 奴
刘
裕
赏析用典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衬托出“英雄去后“的凄凉
南宋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当年:刘裕收复中原大举北伐之时
作用:借蓬门陋巷,出生低微,却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由衷的倾慕之情,以及自己抗金的决心。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此句中哪些词用得比较传神 为什么
“金戈铁马”,可见是精锐之师;“吞”字足见北伐如虎之气势,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何其壮哉!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借代。以精良的军事装备代指精锐的部队。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孙权
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
刘裕
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最新版整理ppt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建功立业,令人仰慕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正面的榜样,让66岁的老将军热血澎湃。孙权,字仲谋,公元200年他19 岁,执掌政权,成为一方诸候。
27岁,第一次北伐曹操,以少胜多,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29岁,第二次北伐曹揉,加强对江南的统治,现固了东吴政权。
刘裕,生于公元 363年,他少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
公元404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
公元417年,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公元420年,刘裕终于取代东晋称帝。国号”宋“,定都建康
辛弃疾
1140 年,辛弃疾出生于论陷金人之手已13年的济南。
1161年,21岁,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半生事业。
1162 年,潭2000多人南归于宋。
1165年,25 岁,因力主抗金,遂被朝廷疏远。
1181年,41 岁,任隆兴知府。同年,主抗金,受弹动,被罢官。此后20年,賦闲乡居。
1203 年,被起用任绍兴知府。
1205年,韩住宵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6 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宥捉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
68岁,抑郁而终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
2.物是人非,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
权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
态度
意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英雄不问出处”
讽刺主和派
刘裕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态度
意图
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英雄业绩
以上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是什么样的呢?思考其典故内涵。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不思复国还乡,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讽刺宋室昏聩。
上阙总结
用典
仰慕英雄
讽刺当局
历史人物
化用诗意
刘裕
孙权
刘禹锡
《乌衣巷》
词的上阕主要是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讽刺宋室昏聩(借古讽今)
赏析
探究——下阕
找出词中用典处,并思考其作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霍去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 嘉
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 “仓皇”,还有运用反语“赢得”表达诗人对元嘉草率出兵,导致北伐失败的批判态度。
刘义隆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他是刘裕的儿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战,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
北顾:宋文帝于元嘉八年兵败后曾写诗:“北顾涕交流”。
封狼居胥”——典中典: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霍去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扩: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
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
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
典故4:霍去病
辛弃疾为何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侂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然而韩胄之流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联系写作背景: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问题探究:
写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用意是什么?
提示: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草率出兵惨败。“草草”,“封狼居胥”想建功立业。血的教训,宋孝宗隆兴元年用张浚兵败符离,主张有备而战,反对韩侂胄为个人私利草率出兵,对国事的担忧。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充分准备,委婉劝告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北伐导致失败
劝统治者以史为鉴,伐金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出兵
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
态度
意图
可否改成“落得”?
不能,凸显讽刺的意味。
借古讽今
开禧元年:作此词。
开禧二年:北伐失利,被逼议和。
开禧三年:主战派将领韩侂胄被杀。再次议和。辛弃疾去世。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32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入侵,占领扬州一带。辛弃疾率领起义军英勇抗击金兵,使其南侵以失败告终。次年,起义军叛徒张国安杀害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统帅起义军南下,投归南宋。其时辛弃疾年23岁,距他写这首词时(1205年)刚好四十三年。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
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这里是词人回忆自己的抗金岁月。四十三年前,金完颜亮南侵扬州,词人率众南归,希望借助南宋国力收复中原,而朝廷一味求和、投降,四十三年过去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无法实现,追忆往昔,年老体衰的词人感慨万千,更感无限悲哀。
佛 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失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tāo)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而不知道它曾经是北魏皇帝的行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1.“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2.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2.赏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这三句的正常语序是什么样的?
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2)分析此三句的内涵。
绍兴三十一年(1161)耿京派遣辛弃疾南下与宋廷联络。十一月中旬,作者经过扬州,当时金人渡淮侵宋,扬州一片战火,所以说“烽火扬州路”。京口对面便是扬州的瓜州渡口,登上北固亭可以遥遥望见,故曰“望中犹记”。
从一一六一年到写作此词的一二〇四年,恰好是四十三年了。四一三年过去了,作者“犹记”那一段烽火历程,这是因为他珍重这段经历,他仍然向往着那战斗的岁月。可是,四十三年过去了,“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
峥嵘岁月的回忆,正衬托了他半个世纪以来的坎坷人生;“四十三年”白白过去了,真使人感慨不已!
典故四:拓跋焘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的庙,在瓜步山上(今扬州附近)。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字。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成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占领。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说明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
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上的入侵者的行宫误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
一
二
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恢复中原,再过几十年,恐怕南宋朝廷也会在历史上消失,沦陷区百姓久而久之也会安于异族的统治。
想到这些,辛弃疾对南归后的四十三年的经历感到不堪回首。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登高望远,引出了对43年前的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2岁时,曾经穿越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曾追击王玄谟的军队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佛狸祠),这是侵略者成功的象征,而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记耻辱,高兴地祭社。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
南京举办夏日祭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烽火扬州路”是追忆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的景象,惨不忍睹。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两种场面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他对国运的担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收复失地,百姓会忘记自己是宋朝子民。 怀古转而伤今,叹朝廷无能
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 悲:百姓们斗志懈怠,民族意识模糊
担忧:百姓会安于异族统治,将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
告诫:南宋统治者应该尽早收复故土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批评百姓忘记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拓跋焘
态度
意图
曾经的“烽火”与现在的“神鸦社鼓”形成对比
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
从“可堪回首”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可堪回首”一语干钧,包含无尽悲痛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不满。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面对此景,诗人无比痛心。
承上启下,转入现实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 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遭陷害,逃到魏国。后来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是否还能为赵国出力。廉颇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一心为国效力,可他终不为用,报国无门。
诗人用了廉颇的典故,有何用意
借古抒怀,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示年事虽高(64岁),尚有余勇,能为国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但也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一腔悲愤溢于言表,可惜他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
壮志未已,盼统治者重用人才
前人评辛弃疾词多道其沉郁悲壮之风如唐朝之老杜,很为中肯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一个什么句式?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由此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用这句话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已呢?虽满怀爱国热情,可是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
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廉颇
态度
意图
廉颇虽老,却仍有报国之志
怀人伤己——同病相怜
下阙总结
用典
壮志难酬
爱国情怀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词的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同情、悲叹
耻辱、悲哀
不屑、讽刺
仰慕、向往
景仰、惋惜
望为政者用人才
叹英雄后继无人
表建功立业雄心
劝为政者勿草率
谏为国者勿忘耻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分析典故
通过赏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运用这几个典故既有对英雄的仰慕、赞叹,对南宋统治者的希望,也有对自己不能收复失地的感慨,更让我们体会到辛弃疾的一腔报国之情。
总结主旨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信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概括艺术特色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人们的民族感情被冲淡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一、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用典
用典是一种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的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前人的诗文名句等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
作用:可以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使文辞典雅,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鉴赏诗歌典故步骤
①找出诗中用典的地方。
②查清、理解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题模式:
①明确手法:用典。
②用了……的典故或化用了……的诗句。
③写出了……或表达了……感情。
④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使文辞典雅,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知识链接
关于用典
本文写作特色
手法: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对比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
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艺术手法
壹
贰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的手法: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
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
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神鸦社鼓—愤斥偏安
廉 颇
凭谁问——壮志未酬
上 阙
下 阙
明晰主旨
敬仰
之情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借古讽今
主题
怀古
忧世
抒志
层 次
英雄难觅
现状堪忧
我心未老
情 感
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
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
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
对当局安于偏安的愤懑
对北定中原的渴望
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总结全词
叶嘉莹先生说: “我认为辛弃疾是比苏东坡更了不起的一个词人,因为辛弃疾这个人不只是文学、诗词(很厉害),而且还是一个有豪情壮志的英雄豪杰。”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评价,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
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
力挽河山 浩气贯日月 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 文光冲斗牛 剩有悲壮词千篇
——臧克家题辛稼轩纪念祠
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
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南宋·陈亮评价辛弃疾
3.苏辛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咏史抒怀,借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思考探究
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
感
其实,这首词就是一位暮年英雄的叹息:一叹世无英雄;二叹治者无能;三叹怀才不遇;四叹老大无成。使用典故,格调沉郁,悲壮苍凉,词风豪放。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为第一。”
主旨
手法
孙权、刘裕——南宋统治者
刘裕——刘义隆
用典 对比 拓跋焘是入侵者——受祭祀
辛弃疾有心抗金报国——当权者主和
赵王想起用廉颇——当权者不中用辛弃疾
总结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统治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素材
责任 执着 充分准备 沉潜积蓄
拓展:从词人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穿越历史的长河,古往今来,还有哪些人也为我们树起了这样的精神丰碑?
岳飞
文天祥
鲁迅
钟南山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