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解析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解析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29 10:2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造成B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府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2.在谈及洋务运动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这里的“皮毛”指的是西方
A.教育制度 B.政治制度
C.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3.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B.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4.从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主题的是( )
A.近代化 B.工业化 C.民主化 D.救亡图存
5.有人作了下列五幅图片比喻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如果图中的“冬”代表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么,代表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图片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6.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出现的两种工厂组织结构简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近代工厂( )
图1 图2
A.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B.管理体制趋于科学
C.未能摆脱封建性质 D.工人地位低下
7.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8.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和后果是(  )
A.内乱外患阻断棉布外运、农民回归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B.洋纱、洋布大量倾销、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转为机器丝业、农民转为种桑养蚕
D.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崇拜洋货的风气盛行
9.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0.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引进近代技术,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内容可以印证( )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全面解体
B.洋务派通过兴办民用工业获取利润
C.欧风美雨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中国的近代丝织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1.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②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③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但战后很快走下坡路。其直接原因是
A.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C.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13.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方面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A.社会经济开始陷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产生了中国近代工业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4.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近代中国三种重要的企业类型,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都属于近代企业 ②共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都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 ④都形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赖以进行的经济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
款项数目
总额
清政府
210项
18亿银元: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北洋政府
633项
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国民政府
108项
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 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 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2分)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其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效果?(6分)
材料二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4分)
17.中国梦,是2015年11月29日 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
观点
荀子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
我不也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4分)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2分)
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2)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4分)
材料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3分)
18.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请回答:
(1)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2)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结局如何?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19.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8分)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30、40年代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观点前后不同的原因。(12分)
材料三 “重商主义”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
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允许资本家自由地朝廷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真理成分”。他不相信市场机制或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而相信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国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帮助之下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扩大政府职能,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经济学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3)以“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这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6分)
参考答案
1.B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B段是1895-1912年,这一阶段处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筹措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正确答案是B。
2.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自身力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所以选D。
3.B
试题分析: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被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潮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4.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为此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探索的主题是救亡图存,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5.C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然“冬”代表解放战争时期,那么,代表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图片只能是秋,因为冬之前就是“秋”,解放战争时期的前面就是抗战时期,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6.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CD两项材料看不出,排除;管理体制趋于科学包含了生产分工更加细密,故答案选B。
7.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成为了殖民国家的的原料产地与商品的倾销地。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项为无关项,D项是错误项,中国并没有沦为过列强的殖民地。
8.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松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较早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选B。
9.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这符合材料所表达本意。 所以答案选B。
10.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华侨商人陈启源”、“行销欧美两洲”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全面解体”本身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也反映不出来;B项“洋务派”错误,陈启源属于民资企业资本家;D项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相关内容——辛亥革命后初期外资企业创办情况。根据题干图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项“自然经济最终解体”,明显不符合史实;②项“开始兴起”,表述错误,甲午中日战争过后“实业救国”思潮就兴起了。进一步可知,③④两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12.B
【解析】“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而很快萧条下去。
13.B
【解析】略
14.C
【解析】略
15.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题干图表相关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③项“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表述不准确,数额最大是国民政府时期。而进一步可知,①②④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题干图表信息和相关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6.(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分)
特点:“退却”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是指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4分)
相似效果: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稳固了政权和社会制度;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6分)
(2)核心:政府成为生产的管理机关(政府管理经济)。(2分)
目的:调节经济秩序;挽救民族危亡。(2分)
国际因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西方各国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成就显著。(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知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是指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
从材料中“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可知“计划”是指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突出特点”则是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的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发展资本主义分析。“相似效果”则从对两国经济、政治的影响进行分析。
(2)“核心”从材料二中“统制经济”“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可分析出答案;“目的”从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可得出答案;“国际因素”结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运行模式如苏联和美国,可分析出答案
17.(1)不同:荀子强调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或国家安危)统一;彼特拉克则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现世的幸福。(4分)
时代背景:荀子处在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彼特拉克处于文艺复兴早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要求个性的解放。(2分)
(2)依据: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平均一切社财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付诸实施。(4分)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3分,只作出判断而未分析理由不得分)
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避免大的流血斗争);(1分)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革命派达到了推翻清王朝的目的;两场革命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新政权)。(2分)
答案2:不同意。《退位诏书》是情势所迫的结果(是革命派与立宪派斗争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退位诏书》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光荣革命后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英国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革命果实被窃取,进入袁世凯专制统治时期。)(2分)
试题分析:题(1)考查了荀子和彼特拉克的思想主张及背景,要明确思想主张的不同与背景是有关联的;题(2)考查了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进行深入分析;题(3)考查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并且与英国的“光荣革命”相结合,选择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要注意有判断还要有原因的论述。
18.(1)表现:经济上,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近代工业出现。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战后,新式陆军逐渐建立。文化上,西学的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2)结局和结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清朝海军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覆没,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实现近代化。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近代化。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工业近代化。
首先要搞清“近代化”的含义,它是指资本主义化,主要包含经济上的机器大工业,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新思想。结合中国当时社会发展的概况即可解答(1)问;而(2)问则从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结果思考,因为从“1 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时间可判断出属于中国近代化的事件仅此两件。
19.(1)变化: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或“中央政府掌握任命选拔官员的全部权力”);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宋代形成成熟的官僚制度。(6分)成因: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科举制的形成。(2分。回答以上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2)变化:由支持赞成政府实行统制经济变为反对抨击统制经济。(2分)
赞成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受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6分)
反对原因:统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国家经济命脉操纵于少数人之手。(4分)
(3)15~18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形成,开始海外殖民扩张,争夺霸权。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国家实力增强。(6分)
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工业资本家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4分)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经济萧条,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市场进行全面干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4分)历史上,西方国家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调整。(2分)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选官制度等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选官制度等的主要变化,体现在:A.中央政府掌握任命选拔官员的全部权力,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B.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C. 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官僚制度等。出现以上变化,主要居于以下三方面的变化: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系列变革;C.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形成及完善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问主要考查对民国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的认识。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其态度在前后期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具体体现在:由前期的支持赞成政府实行统制经济,变为后期的极力反对抨击统制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如下解读:A.前期赞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①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反思;②受苏联计划经济积极作用的影响;③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发展本国民族工业的客观需要等。B.后期反对的原因,主要体现在:①统制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②国家经济命脉被操纵于少数人之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典型的垄断制独裁经济,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信息,本问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围绕“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角度,根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依次认识材料中“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总体上:西方国家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变化和调整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时期:A. 15~18世纪这段时期:①一方面,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大肆的海外殖民扩张。②另一方面,西欧许多国家政府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争夺海外市场,客观上又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实力增强等。B.18世纪末期这段时期:①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他们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②另一方面,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不断初步形成等。C.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期:①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经济大萧条,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②另一方面,罗斯福所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政府的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加强,这对二战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