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报告中指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 )
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3.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4.1952年底,中共中央就认为:个体农民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只有允许这种竞争,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农业经济发展起来。中共大规模实践之开始于( )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
C.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 D.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5.中国某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有如下表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该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自然灾害的影响
7.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设立的专家组于2011年10月28日公布裁决报告说,欧盟反倾销税针对的对象是来自中国的皮鞋制品,其贸易惩罚措施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专家组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这表明( )。
A.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B.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调解国际贸易纠纷
C.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
D.中国皮鞋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已经完全消除
8.“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9.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10.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6-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
A. 采用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C.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
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1.“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
B.新中国以“仁政”为立国根本
C.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
D.这是对新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12.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 )
A.争取苏联的承认以实现中苏建交
B.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C.同苏联达成共识以共同抗美援朝
D.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13.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经济改革中突出了市场因素。不能反映二者共同点的改革是( )
A.美国罗斯福新政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4.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探索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中国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l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4分)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4分)
17.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材料三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7分)
18.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5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西方的教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全国新式学堂数字为42,696处(各省42,444处,京师252处);全国学生数字为1,300,739人(各省1,284,965人,京师15,774人)。另外尚有数千人留学国外。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及《女子小学学堂章程》,各地女学也相继开办。据记载,1907年京师、直隶、奉天等19个省份,共有各类女子学堂428所。这一时期开办的各类学堂,主要是蒙养学堂、高初等小学堂以及师范学堂等,高等学堂所占比例较低。
——摘编自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
材料二 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权,是从19世纪开始的一个进程的顶点,即教育的逐步世俗化并从宗教与慈善团体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教会并不是反对发展初等教育的唯一的方面,雇主们为反对普及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斗争,1876年英国的一项法令禁止雇佣10岁以下的儿童为固定职工,1918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年龄规定为14岁,在达到这个年龄之前,禁止一切固定就业,同年取消全部学费。在妇女教育方面,总的说来,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女孩子都受到与男孩子相同的教育,并未因性别有所差异。成人教育理所当然的主要是与工人阶级有关,虽然其范围各国有所不同。
——摘编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1》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近代欧洲教育的特点。(3分)
(3)联系上述材料,比较近代中国与欧洲教育异同。(3分)
参考答案
1.D
题干所述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是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
2.C
试题分析:A错在“根本性的变革”,仍是公有制为主;B不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不对,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题干反映了为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3.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因此A符合题意。而B出现于80年代,C出现于1978年,D出现于1984年后。综上,本题选A。
4.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 C两项都是实行集体经营的模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乡镇企业与农民积极性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故选D项。
5.C
试题分析:“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指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故选C。
6.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可知,从C到D对应的时间大约为1960—1965年,从1961年起,国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的办法以缓解困难,所以导致1960—1965年城镇人口的减少。因此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城镇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A B D三项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排除。
7.C
【解析】从题中“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等信息可知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A、D两项说法太过乐观,排除;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排除B项。
8.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材料中“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和“组织起来”,所以本题选择B。A土改时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是把合作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属于左倾错误。D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联产经营,不符合题意。
9.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人民公社”到“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B、D不是本质的东西。
10.A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依据所学可知,用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大创举,故A不能用来解释题意。BCD三项都是现代中国向苏联学习的体现,可以用来解释题意。所以应选A。
11.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发展重工业属于“大仁政”,“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故A项正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新
中国的立国根本,故B项错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展生产力,故D项错误。
12.B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缔结军事、政治同盟,以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所以答案选B。
13.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市场经济中有了计划;C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突出了市场的作用;D项试图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故选B项。
14.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92年南方谈话”、“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在80年代已经进行,不符合题干“探索”要求;B项明显不正确。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明确经济体制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15.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不是中国为适应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而采取的措施。所以答案选A。
16.(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第(1)问,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第(2)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3)问,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17.(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4分)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分)
(2)特点: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行业大大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6分)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6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得出封建政府主导;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得出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图例可看出,从部门分布上看,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从地域分布上看,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从整体看,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行业大大增多。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得出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18.(1)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8分)
(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使农民从农业、农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 8分)
不同:近代农村的迁移主要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破产的农民被迫迁入城,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反映;当代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下发展主动迁移,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映。(4分)
(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实行合作化;改革开放,改革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失:大跃时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了农业和农民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举两个史实)(5分)
试题分析:(1)注意一分为二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分析消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2)解答本题要注意表头的时间限制是“改革开放以来”,迁移的方向是由农村到城镇。表格的内容还划分为四个时间段,注意运用分期和分类研究的历史方法。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原因。不同点要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政治上从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角度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失。
19.(1)特点: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曲折发展;出现了新式学堂,且发展较快;政府采用法律手段保证女子教育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近代教育体系,但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任意三点3分)
原因: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推动(或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革命派等的不断推动)。(任意三点3分)
(2)特点:近代欧洲教育逐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行义务、免费教育;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相结合;女子教育、成人教育均得到一定的发展。(3分)
(3)相同点:对教育重视程度加强。(1分)不同: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比较落后,欧洲则相对全面;近代欧洲推行义务教育,并融提高劳动者技能于教育之中。(2分)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和欧洲教育的发展。第(1)问的第一小问需要对材料一反映的信息进行认真解读,如从“1910年全国新式学堂”可知中国出现了与封建教育本题的新式教育;从新式学堂的学校和学生数量可知其发展相对较快;“1907年,学部颁布”法律,说明设立了管理近代教育的机构及政府的重视等等。第二小问的原因注意结合中国近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各阶级、阶层的推动作用。
第(2)问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即教育的逐步世俗化并从宗教与慈善团体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同年取消全部学费。在妇女教育方面……成人教育理所当然的主要是与工人阶级有关”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第(3)问需要对材料一、二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从材料二中欧洲教育的方式、类型多样,可以想到中国的比较单一;从欧洲的“禁止一切固定就业,同年取消全部学费”,“成人教育理所当然的主要是与工人阶级有关”,说明其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教育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