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1 16:02: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知道解放区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内战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图文史料分析中共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初中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三大战役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因为三大战役可以说是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共消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但是学生对于战役的概念还缺乏抽象认识,他们的思维只停留在对战斗激烈的感性认识阶段。对于三大战役的规模宏大和决定性的胜利缺乏理性认识。
【导入新课】
播放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视频,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
壹 疾民之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贰 聚民之力——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叁 得民之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新课教学】
【壹】疾民之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问题探究: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知道抗战胜利后,共产党调整农业政策,由减租减息变为耕者有其田,接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具体,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调整土地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分析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是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土地政策的调整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由于进行了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翻了身,我们党才能在东北站住脚,扎下根,我们的部队才可能有那么充足的兵源、那么充足的粮草,来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较量。
——陈云《辽沈决战》
(设计意图)展示史料,学生分析土地政策的调整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合作探究: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梳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政策的调整,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贰】 聚民之力——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思考:人民解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挺进?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分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原因,总结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过渡:
问题探究:观看视频,梳理三大战役时间、指挥官、参战部队、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梳理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官、参战部队、结果、意义,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过渡:三大战役后,不管是军队人数还是军队士气,人民解放军都远胜国民党军队
总结: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知识拓展: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过渡:
过渡: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分析三大战役结束,七届二中全会以及国共谈判、渡江战役的过程,提高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结合所学,分析台湾与祖国的分离,你有何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梳理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以及相关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史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2)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3)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上网查找解放隆化战斗烈士董存瑞的相关信息和背后的故事,并了解更多解放战争时期涌现的爱国将士和人民群众。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壹 深入虎穴,彰示初心
贰 兵戎交锋,相煎何急
叁 运筹帷幄,转战陕北
本节课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然学生能过明确的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
2、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拓展的较少。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觉得复习的时候还会进行相关问题的专题复习,所以在这里就没有提。但是如果在这时候就能将相关热点拿出来与学生交流的话,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也能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到备考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对于答题方法、技巧的传授还不够。应该在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就告诉学生每个考点可能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考题,针对每种考题,学生应该怎样作答。
4、要注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这不仅是学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欠缺的。
通过本课,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本课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和调整。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