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1 16:03: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历程。
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淞沪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4年战争,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知道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图文史料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1、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要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要落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讲,热爱并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应是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后得到的一个认识。
2.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容易对主流价值观产生疑问和困惑,甚至于会有叛逆的思维,这不应该是历史教学的禁忌,反而应该是历史教学的财富,牢牢把握住学生的质疑精神,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断的思考。
3.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当涉及到日本侵华史实的时候,学生都群情激昂、义愤填膺,中华民族的耻辱,中日之间的仇恨油然而生,充斥课堂。这种情感值得珍惜,但更需要引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既看到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事实又要认识到国家强盛的意义: 既要看到近代中日之间的战争,又要看到中日历史上的友好交往;既要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中日争端,又要看到中日友好往来的意义。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
壹 七七事变
贰 第二次国共合作
叁 淞沪会战
肆 南京大屠杀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新课教学】
【壹】七七事变
(设计意图)介绍七七事变,学生梳理课本,了解七七事变时间、地点、概况、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日本为何选在卢沟桥发动事变?
(设计意图)展示地图,学生分析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出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过渡:面对日本侵略,国民党29师进行顽强抵抗
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并提出“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感受佟麟阁、赵登禹爱国行为,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过渡:北平保卫战失败,整个中华民族危机
【贰】 第二次国共合作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中国工农红军的改编,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通过图片梳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并进一步明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过渡: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叁】 淞沪会战
问题探究: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根据提示,完成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梳理淞沪会战时间、著名战役、结果、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展示淞沪会战视频,学生了解姚子青、谢晋元等中国爱国官民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肆】 南京大屠杀
问题探究:淞沪会战后,你认为日本的下一个目标是哪儿?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了解南京陷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过渡: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抢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勿忘国耻。感受新旧对比,认识到中国强大林不开共产党,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了解日本否认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观看电影,写下你的感悟。
壹 七七事变
贰 第二次国共合作
叁 淞沪会战
肆 南京大屠杀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一种对历史的理性审视和反思。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认识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当涉及到日本侵华史实的时候,学生都群情激昂、义愤填膺,中华民族的耻辱,中日之间的仇恨油然而生,充斥课堂。这种情感值得珍惜,但更需要引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既看到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事实,又要认识到国家强盛的意义。既要看到近代中日之间的战争又要看到中日历史上的友好交往,既要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中日争端,又要看到中日友好往来的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出材料,以材料展开问题,加上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在教学中,要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自身的教学中的作用,做到“有所为”和“实践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