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人与环境》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
C.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维护活动,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2.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是( )
A.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能量流动速率快,物质循环速率慢
3.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农作物施农家肥(粪便)既能使植物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又能避免施化肥导致土壤酸碱化
B.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C.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兔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同化作用获取能量的一部分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等能减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发生,以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生活
5.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6.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B.碳足迹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
C.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
D.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7.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8.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
9.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力推广稻田养蟹(鸭)、麦田养鸡等农田互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应继续坚持下去
C.农业机械收割玉米、小麦,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疏松了土壤,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温室大棚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有效地提高了蔬菜产量,这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关
10.生态足迹。又叫做生态占用。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
C.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般相同
D.耕地只能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所需的农田面积
11.我国的许多谚语和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有关诗词或谚语所对应的生态学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C.“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D.“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开展植树绿化活动 B.关闭所有化工企业
C.开发绿色能源 D.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和塑料
13.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14.对待地球家园,人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B.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C.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多种植物,这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D.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植物园
15.河南省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每亩放养200条草鱼和600只青蛙,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关于这种立体种养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水稻、杂草可从鱼蛙的粪便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二、解答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70分)
16.“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清朝康熙年间被划为“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经过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创造了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到“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 演替,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 。
(2)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 “ 塞罕坝 ” 某湖泊污染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 5 种不同的生物 A 、 B 、 C 、 D 、 E ,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 5 种生物体内 2 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①据表推测,这5种生物可能形成的营养结构为 (用表中字母及箭头表示),E的杀虫剂含量m 的范围是 。
②由表可知,该地正遭受汞污染,某植物能大量吸收汞,需对其定期收割并无害处理,原因是 。
(3)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 “ 间种套种 ” 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深浅根系农作物搭配种植,合理利用了 ,高矮不同的农作物搭配种植,提高了 。
(4)在塞罕坝进行大力植树造林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答出两点),这样处理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7.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因为N、P元素等无机污染引起了藻类的大量繁殖,研究人员拟采用生物控制技术进行防治,对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及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湖泊中,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
(2)图甲显示: 5 、 7 月份 0.2m 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 0.6m 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吞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后来该地被规划为风景名胜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 。
(4)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 a~i 表示能量值,①一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 ,分解者获得的 g 中的能量来源于第 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可表示为 ×100 %。
18.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1935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我国上海和江苏等地的庭院里。美丽的小黄花在我国的庭院里和花园里,静静地生活了几十年,享受着人们的欣赏和赞美。不知何时开始,人民发现原来庭院里的美人花,不再是“温室里的小黄花”,变成了高大粗壮、难以清除的恶性杂草。某生态园区中,突然爆发大量该植物。为探究其快速入侵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该园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园区工人采用连根拔除的方法除去该杂草,属于 防治。
(2)研究者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浓度的鲜叶浸提液对小麦等作物种子幼根生长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于是推测化感作用和资源竞争是植物入侵的原因。该研究者通过设置不同土壤条件,对本地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与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比较。实验步骤如下:①在不同氮素浓度下,用上述供体植物和小麦各 20 株共培养, 30 天后与相同氮素浓度下单独培养的小麦比较干重,计算 。②移出各培养箱中的植物,将培养液调至实验初始时的氮素浓度水平,移入 , 30 天后比较干重,计算化感作用干扰率。整理数据后绘制曲线结果如图:
资源竞争干扰率这一指标反映本地化感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小麦竞争氮素资源从而对小麦生长情况产生的影响,则资源竞争干扰率= 。图1、2曲线实验结果能否证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入侵优势 请说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
(3)研究者继续在该生态园中某爆发区采集植食性昆虫开展寄主专一性试验。即在 6 种本土植物中任取三种与加拿大一枝黄花成一组,并置于同一容器的四个不同角落中,中间投入 10 只供试昆虫,记录昆虫对它们的取食情况以及每种植物上的昆虫数量,重复多次,取均值。结果如下表:
实验植物 加拿大一枝黄花 本土植物
硫华菊 百日菊 小飞蓬 红薯叶 茄子叶 菊花
白条银纹夜蛾(只) 7 0 0 3.3 0 0 0
菊方翅网蝽(只) 5.3 0 1.7 1.0 2.0 0.7 2.3
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更适合用于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昆虫是 (白条银纹夜蛾/菊方翅网蝽),理由是 。
19.研究者在青藏高原某人工草地试验站选取了经过12年演替变化的6个样地,分别记为I、Ⅱ、Ⅲ、IV、V、VI,这六个样地是多年生禾本科不同草种组合的人工草地。此外,他们还选取围栏外天然草地(冬季利用、生长季休牧)作为对照(CK),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演替度是一个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该群落稳定性越强,种类组成越复杂,草地生产状况越好。
(1)从 1999 年人工草地建植初期到 2011 年,群落进行了 演替。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中某种草长势参差不齐、有高有矮,这 (填“体现”或“未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图 1 可知,从 1999 年到 2011 年,样地 (填罗马数字)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最大,但人工草地均未达到围栏外天然草地的物种丰富度,这表明适当放牧能 (填“提高”或“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从种间关系和优势种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 ,然而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地群落演替的 。
(3)由图 2 可知,随着时间延长,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逐渐向物种丰富度 (填“增加”或“减少”)的方向演替,其中 2011 年草地生产状况最好的是样地 (填罗马数字)。
20.
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林海使北方沙漠的风沙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树木还可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林冠表面叶片还可以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缓解雾霾对空气的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林场建成后可以抵御风沙,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缓解雾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应选择根系较发达、根部细胞细胞液浓度较 (填“大”或“小”)的植被。
(2)美丽的林海也吸引了许多动物前来安家,若要调查某种兔的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 。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其原理是 。
(3)在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塞罕坝林场由荒原重现林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填 “抵抗力稳定性”或“恢复力稳定性”)。
(4)据你了解,治理雾霾除了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改变周边生态环境外,还有哪些措施 。(答出一条即可)
21.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草原上。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0只。近些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据报道,2018年时其数量已达2793只,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在牧场围栏附近常可见到普氏原羚的尸骨,有的是狼捕食后的残骸,有的是被围栏上的刺丝勾挂致死的。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
(1)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看,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这对该物种的延续有什么不利影响?
(2)有人建议大量捕杀狼等天敌以保护普氏原羚,你是否赞同这一建议?说说你的理由 。
(3)许多牧民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拆除牧场围栏,但之后却出现家畜被狼、狐咬死的情况;严控放牧可以为普氏原羚腾出空间,但是会减少收民的收入。应该如何协调保护普氏原羚与保障牧民利益的关系?
22.
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该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两位小数)。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 成分。
(2)退塘还湖、生态环境整治会发生的群落的 演替,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形式传递。
(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这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部分湿地植物可分泌一类特殊的化合物,吸引鸟类捕食害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 作用。
2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句描绘了稻田中的繁荣景象。某村庄在稻田中,每亩放养200条草鱼和600只青蛙,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草鱼属于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 。
(2)放养草鱼和青蛙后,稻田中的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的数量也因此而下降,水稻增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意义是: 。
(3)与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鱼-蛙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原因是 。
2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1:2019年10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细胞氧感应机制发现者,他们研究发现,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1a)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1a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思路。
资料2:为适应不同水体的溶氧环境,鱼类的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发生了相应改变,鲫鱼在低温、低氧条件下可以生存数月,此时鲫鱼进行无氧代谢,将产生的乳酸直接转化为酒精分泌到水中,肺鱼在河水干涸时,利用身上的黏液粘住泥土,形成特殊的“鱼茧”。进入休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借“鱼茧”顶端的小孔与外界相通,完全靠鳔呼吸,可生存数月之久。
(1)以下是氧感应机制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 的是( )
A.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细胞中HIFP-1α的含量会增多
B.EPO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
C.氧气充足时,HIF-1α被降解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细胞内,催化HIF-1α合成的酶活性可能要比一般人高
(2)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 的是( )
A.鲫鱼产生的乳酸和酒精均直接被排出体外以减轻对细胞的伤害
B.肺鱼通过休眠的方式降低细胞呼吸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在
C.改变代谢方式和代谢途径是鱼类适应低氧环境的策略之一
D.农业中化肥的大量施用和生活、工业污水的排放等易造成低氧环境
25.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葡萄酒酿造是传统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典型应用。
(二)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经过一段时间生态工程的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葡萄酒酿造中用可调速榨汁机将葡萄制成浆状,制成浆状的目的是 ,从而加快发酵。但因葡萄籽中含有较多单宁成分,单宁过多会导致涩味增加,因此在榨汁时要 ,以免将籽打碎。
(2)干酵母使用时往往需要通过加入 和极少量蔗糖进行快速活化。微生物的需氧呼吸会使发酵初期出现负压,原因是 ,导致气体体积减少。
(3)为了酿造酒精度更高的葡萄酒,需要在酿造时加入适量 ,但最终乙醇的浓度最高约到 16% ,原因是
(4)不同产地的葡萄酒风味不同,除了酿造工艺、环境因素外,还包括 、 等因素。
(5)在废墟上回填土壤后发现重金属污染严重,重金属可通过 逐渐富集,危害人类健康。可选择种植对重金属吸收能力 (填“强”或“弱”)的植物,并对种植后的植物集中回收处理,达到消减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6)在建造果园过程中,发现在果园中混合种植 70% 的紫花苜蓿和 30% 的夏至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蚜虫的数量。该方法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中的 。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蚜虫数量降低的原因是 。蚜虫数量降低后,其天敌瓢虫及食蚜蝇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改变。
(7)该生态工程的类型是 ,是否成功主要看该生态系统的 能否长期保持稳定。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
1.由于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不同导致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 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要恢复生物多样性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种类和数量, B 错误;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对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正确;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干扰,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D 正确;故选 B 。
2.C
【解析】
2.A、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组成成分更复杂,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力外界干扰的能力强,A错误;
B、热带雨林中分解者和生产者的数量均较农田、草原、冻原等等生态系统多,故分解力强,生产力也强,B错误;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C正确;
D、热带雨林的能量流动速率和物质循环速率均较快,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
3.据图分析, a 表示生产者, b 表示分解者, c 表示杂食性动物, d 表示植食性动物, e 表示无机环境, a 、 b 、 c 、 d 可以构成生物群落, A 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 a → d → c , a → c ,所以至少需要 a 为: 3 × 2/3 ÷ 10%+3 × 1/3 ÷ 10% ÷ 10%=120kg , B 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 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 a 和 b , D 错误;故选 B 。
4.D
【解析】
4.A、植物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物质和能量,给农作物施农家肥(粪便)增产的原因是: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中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
C、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不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错误;
D、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CO2和SO2过多,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主要原因。故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等能减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发生,以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生活,D正确。
故选D。
5.B
【解析】
5.A、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
B、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所以这五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B。
6.B
【解析】
6.A、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故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A正确;
B、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C正确;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且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因此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B。
7.C
【解析】
7.A 、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A 正确;
B、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
C、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演替方向,C错误;
D、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故选C。
8.B
【解析】
8.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A正确;
B、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B错误;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正确。
故选B。
9.D
【解析】
9.A 、农田互作模式属于生态农业,能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农田总产出增多,但不一定保证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农作物, A 错误;
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B错误;
C、玉米、小麦秸秆直接还田,秸秆中的能量没有为人所用,能量的利用率没有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C错误;
D、大棚技术使冬天不能利用的光能得以利用,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农田产出,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
10.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
B、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
C、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C错误;
D、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D错误。
故选A。
11.A
【解析】
11.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循环利用,B正确;
C、“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虎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C正确;
D、“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正确。
故选A。
12.B
【解析】
12.A、开展植树绿化活动,能减少空气污染,该做法符合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A不符合题意;
B、化工企业生产了大量的化工产品,全面关停化工企业,是不现实的,该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B符合题意;
C、合理开发绿色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该做法符合要求,C不符合题意;
D、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和塑料,能减少环境污染、白色污染,故该做法符合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解析】
13.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A 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 正确; Bt56 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 Bt56 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 Bt56 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 C 错误;开发能水解 Bt56 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C 。
14.D
【解析】
14.A、与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开车出行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植被面积,A正确;
B、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从而使野生物种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甚至失去生命,B正确;
C、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属于生态工程中自生与协调原理的应用,C正确;
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而建立植物园是异地保护的措施,因此,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可建立自然保护区,D错误。
故选D。
15.B
【解析】
15.A、水稻、杂草可从鱼蛙的粪便中获取物质,但是不能获得能量,A错误;
B、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因此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不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C错误;
D、稻田生态系统属于输出型生态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不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错误。
故选B。
16.
(1)次生 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
(2) 5(3)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 光能的利用率
(4)注意植物的特性、多种当地物种、混合种植增加物种多样性
16.【解析】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中具有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属于次生演替。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草本植物数量减少。
(2)①据表中的统计结果可知,小球藻是生产者,再根据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确定消费者的类型判断,小球藻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是鱼 (乙)和河蚌的食物,鱼 (乙) 又被鱼 (甲)所捕食,由此可确定食物链: 。
其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E又被D捕食,因此推测E的杀虫剂含量在C、D的杀虫剂含量之间,故m的范围是5<m<31。
②汞是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很难分解,并且通过食物链富集,对能大量吸收汞的植物定期收割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主要是防止植物枯枝死亡腐烂后,通过微生物分解汞再度回到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3)立体农业的原理是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使资源和空间利用更充分。两种植物高矮搭配,充分利用了光照等资源,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4)在塞罕坝进行大力植树造林时,由于该地区环境比较恶劣,生长旺盛的物种在当地无法生存,因此,应注意选择多种当地生长较旺盛的物种混合种植,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外地引入的物种不适应环境导致的失败,这是利用了生态工程协调原理,多种当地物种混合种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同时还可关注植物的特性,可适当种植经济林种,提高经济效益。
17.
(1)物种组成 水平结构
(2)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就地保护
(4)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一 e/b
17.【解析】
(1)物种组成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测定物种组成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湖泊中,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是水平方向上的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图甲显示:由于藻类大量生长繁殖,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故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
(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吞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性,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功能;建立风景名胜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就地保护。
(4)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g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的能量,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分解者获得的g、h中的能量依次来源于第一、第二营养级,即分解者获得的g中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由乙图可知,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b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e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
18.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机械
(2)生物干扰率 与步骤①实验初始时生长状况相同的20株小麦 生物干扰率-化感作用干扰率 能证明,因为各种氮素浓度水平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小麦的化感作用干扰率以及资源竞争干扰率均高于本地植物
(3)白条银纹夜蛾 白条银纹夜蛾只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对其它本土植物危害小(或菊方翅网蝽不但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还会危害多种本土植物;或白条银纹夜蛾的取食(寄主)专一性强)
18.【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园区工人采用连根拔除的方法除去该杂草,属机械防治。
(2)实验研究的是不同氮素条件下,对本地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自变量是氮素水平和植物类型(对本地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因变量是资源竞争干扰率。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余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①过程要计算生物干扰率数据,其中包括资源竞争的影响与化感作用的影响。②过程在获得化感作用干扰率数据时,应将20株与①过程所使用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麦移入相应培养环境中,环境中只有化感物质,没有其他植物,故排除了资源竞争的作用,所得结果只体现化感作用的影响。分析可知,生物干扰中,既包含了种间的资源竞争,又包含了化感作用的影响,故生物干扰率=资源竞争干扰率+化感作用干扰率,故而资源竞争干扰率=生物干扰率-化感作用干扰率。基于实验的结果,根据曲线中数据分析可知,各种氮素浓度水平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小麦的化感作用干扰率以及资源竞争干扰率均高于本地植物,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入侵优势。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白条银纹夜蛾的取食(寄主)专一性强,白条银纹夜蛾只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对其它本土植物危害小,菊方翅网不但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还会危害多种本土植物。所以,更适合用于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昆虫是白条银纹夜蛾。
19.
(1)次生 未体现
(2)Ⅲ 提高 牛、羊等牲畜适当取食草会降低优势种草的数量,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提高物种丰富度,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速度与方向
(3)增加 V
19.【解析】
(1)(1)人工草地建植初期已经存在植被,从1999年到2011年,群落进行了次生演替。群落的垂直结构特指不同种群之间,而某种草长势参差不齐、有高有矮。这未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图1可知,与人工草地建植初期相比,样地Ⅲ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最大,但人工草地均未达到围栏外天然草地的物种丰富度。这表明适当放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从种间关系和优势种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牛、羊等牲畜适当取食草会降低优势种草的数量,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提高物种丰富度,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然而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影响草地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3)由图2可知,随着时间延长,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逐渐向物种丰富度增加的方向演替,其中2011年草地生产状况最好的是样地V。
(2)无
(3)无
20.
间接 大 标志重捕法 破坏昆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昆虫的种群密度 恢复力稳定性 减少工业污染排放、露天工地的粉尘覆盖、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开发新能源等
20.【解析】
(1)塞罕坝林场建成后可以抵御风沙,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缓解雾霾,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为适应干旱环境,沙漠植物的根部细胞细胞液浓度应较大,利于吸水。
(2)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应选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性引诱剂降低虫害的发生率的原理是:破坏昆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昆虫的种群密度。
(3)荒原重现林海,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4)改变周边生态环境的措施有:减少工业污染排放、露天工地的粉尘覆盖、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开发新能源等。
21.
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产生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一方面不利于该物种数量大量增长,另一方面易造成生殖周离,不利于物种的延续 不赞同。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1.【解析】
(1)据题信息“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可知,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产生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一方面不利于该物种数量大量增长,另一方面易造成生殖周离,不利于物种的延续。
(2)大量捕杀狼等普氏原羚天敌,会导致生态系统食物链被破坏,破坏生态平衡,因而不赞同大量捕杀狼等天敌以保护普氏原羚。
(3)保护生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石,发展经济与保护野生动物要做好平衡,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障人类持续发展。
22.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 12.04% 分解者 次生 含碳有机物 间接 自我调节 调节种间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22.【解析】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根据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的摄入量为3.27×105J/(cm2·a),粪便量为1.31×105 J/(cm2·a),则同化量为1.96×105 J/(cm2·a);同理第三营养级即肉食动物的同化量=3.2×104-8.4×103=2.36×104 J/(cm2·a);则该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36×104÷1.96×105=12.04%。据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
(2)退塘还湖、生态环境整治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这种调节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部分湿地植物可分泌一类特殊的化合物,吸引鸟类捕食害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23.
(1)初级 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2)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等对环境的污染
(3)物种组成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23.【解析】
(1)草鱼吃水草,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草鱼属于次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2)通过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的种间关系,使放养草鱼和青蛙后,稻田中的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的数量也因此而下降,水稻增产,这样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等对环境的污染。
(3)与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鱼-蛙农田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故稻-鱼-蛙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24.
(1)B
(2)A
24.【解析】
(1)A、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缺氧,HIF-la合成增多,促进机体适应低氧环境,A正确;
B、据题意可知:EPO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因此其靶细胞不是红细胞,B错误;
C、氧气充足时,HIF-la被解体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为了适应低氧环境,HIF-a的合成会增多,促进其合成的酶的活性可能比一般人高,D正确。
故选B。
(2)A、鲫鱼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直接转化为酒精分泌到水中,并没有以乳酸的形式排出体外,A错误;
B、肺鱼形成特殊的“鱼茧”,通过休眠的方式降低细胞呼吸以适应干旱的环境,B正确;
C、鲫鱼的代谢方式、代谢途径和肺鱼的代谢途径(水中用鲤呼吸,干旱环境下用鳔呼吸)发生改变是鱼类长期适应低氧环境的策略之一,C正确;
D、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活、工业污水的排放等易造成低氧环境,D正确。
故选A。
25.
(1)使营养物质与酵母菌充分接触 使用低速
(2)少量温水 微生物消耗了瓶中的O2且产生的CO2溶于发酵液中
(3)蔗糖 酒精度过高使酵母菌死亡
(4)原料 菌种
(5)食物链 强
(6)生物防治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垂直
(7)生态恢复工程 结构与功能
25.【解析】
(1)葡萄酒酿造中用可调速榨汁机将葡萄制成浆状,制成浆状的目的是使营养物质与酵母菌充分接触,从而加快发酵。但因葡萄籽中含有较多单宁成分,单宁过多会导致涩味增加,因此在榨汁时要使用低转速,以免将籽打碎,从而使单宁含量增加。
(2)干酵母使用时往往需要通过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搅拌使酵母完全溶解,进行快速活化,若有泡沫形成,则表示酵母活化成功。微生物的需氧呼吸会使发酵初期出现负压,这是因为微生物消耗了瓶中的O2且产生的CO2溶于发酵液中,导致气体体积减少。
(3)为了酿造酒精度更高的葡萄酒,需要在酿造时加入适量蔗糖,添加蔗糖的目的是增加葡萄酒的甜度和酒精度,但最终乙醇的浓度最高约到16%,这是因为酒精灯过高导致酵母菌死亡。
(4)不同产地的葡萄酒风味不同,除了酿造工艺、环境因素外,还包括原料、菌种等因素。
(5)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危害人类健康。可选择种植对重金属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并对种植后的植物集中回收处理,达到消减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6)在建造果园过程中,发现在果园中混合种植70%的紫花苜蓿和30%的夏至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蚜虫的数量。该方法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中的生物防治。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蚜虫数量降低的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蚜虫数量降低后,其天敌瓢虫及食蚜蝇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7)该生态工程的类型是生态恢复工程,是否成功主要看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否长期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