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西湖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3.解“痴”悟作者内心世界,体悟遗世独立高洁情怀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疏通、理解文章大意,了解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解释“痴〞,体悟作者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 引用名言,导入课文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两篇 文章,他说:“有一种画轴, 且细且长,静静垂手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 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我国古 典文学宝库中, 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他说的其中一轴精品只有 84 个 字,特别精妙的一段全段在写月,但全段无个“月”字, 这就是我们上一 期学过的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另一轴精品(板书:精品)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全文只有 159 个字(学生数一 数) ,却将西湖雪景独特的美展现给读者。
二、活动一:初读--感知明文意
1 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并在文中做好重点读音与句子节奏的标 注。
2. 学生多种形式开展话读课文活动, 要求做到读准字音, 读出停顺, 感知文意。
3.结合课下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义。屏显重点字词与句子检测学生文 意掌握情况。
4.请学生简洁概括两段内容: (1)湖上看景(2)亭中奇遇
(初读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既初步感知课文内 容,又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为后面看景品读与作者精神世界的探究打下基 础。)
三、活动二: 精读--诵雪品意境
1.请跳读课文, 找出描写湖心享雪景最美的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 写西湖雪景的?
整体描绘: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远景)
局部描写:湖上影子, 惟长是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 人两三粒而己。(近景)
2.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欣赏雪景句子。
(1)师生合作朗读:雾凇沆砀 ,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 ,上下 一白。教师读 横线处字,学生读其他字。师生再交换朗读内容, 体会朗读语速变慢时可 以一边读一边想象句子中描写的景物之美, 而后再把句子完整连起来读。
学生以夸张的朗读节奏进行朗读,在浓浓的文言韵味中展开对西湖雪景天 地苍茫一片的想象。
(2)句子中四个“与 ”字是否有重复之感? 去掉三个 “与”字, 与 原句朗读此较。体会三个“ 与”字的妙处: “与”字把所有景物人都连在 一起了, 不仅上下相连,而且远近相连,大小相连:作者也融入了这花茫 的天地之间。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体会出天地苍茫,天人合一的意境。
朗读指导:要读出天地相接的感觉, 该怎么读? 快一点儿还是慢一点 儿?
预设:要读得稍快一点,读出浑然一体的连接感。
(3)在细读本文之后, 有同学发现了文中问题多多,对人们给子它
“精品”的评价有了怀疑。原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在“看山不 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比如文章第 2 段写近景的句子, ?男女生合作朗 读以下两个句子,思考句子中量词能替换吗?为什么?
女生读上句原句,男生读下句改句。
女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男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 .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 (只), 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讨论明确: 改了量词“痕,点,芥, 粒”,修改后似乎更合乎常理, 但是语言就显得平淡了。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写出了视线的移动, 景物的变化,让人想象到:阔大无边的茫茫天际中,一叶小舟在静寂的湖 面徐徐, 越来越沙小, 更体现了人的孤独感。
明读指导:怎么读出天地宏大,人物渺小的感觉?
预设,要读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细, 最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
(4)有同学在读这几句写景句子时对作者的写作功底提出疑问, 这几 句 42 个写景的字, 就用了 4 个“ 一 ” 字,是不是大显得词汇贫乏了?
预设:文中连用 4 个“一”意思却有不同。前一个是“全”的意思, 茫茫天地,上下皆白, 给人一种浑茫难辨的 “大”的感觉。而后三个
“一”给人一种依稀可辨,孤寂渺“小”的感觉。 一大一小的对此,让人 体会到会到身处其中的人内心孤独, 感到人生渺茫。
此处的景物描写作者用词用语不着雕饰,不加渲染,非常简洁地描绘 出一幅美丽的西湖雪景图,这是运用什么描写?学生理解白描手法的运
用。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 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指 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
法。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作者眼中寒冰一片的西湖美景 中你能感受到他内心怎样的心境?学生讨论明确: 诗人内心孤独,寂寞, 苦闷,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四、活动三:悟读--解痴悟情怀
(一)作者张岱半夜冒着严寒去湖心亭看雪,他不仅看到了不同寻常 的景色, 他还碰到了“不同寻常的人”,他们之间还发生了很多“不同寻 常的事”,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找一下哪里“不同寻常”?
预设: 1.学生疑问 1,湖中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强饮”中的“强”是 勉强的意思吗
“强饮”这个“强”字,应该解为尽量、尽力。首先,张岱遇到湖心 亭对坐的两人, 能在这样的大雪之夜,巧遇如此高雅的人,互相引为知
己,如此难得, 怎么可能是应付性地勉强而饮呢?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 就是张公的酒量。如果张岱本就是一个好酒量之人,以至于三大白也不在 话下,那么这个“强”字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勉强。《陶庵梦忆》记载说, 张岱家自曾祖老大爷太仆公俱称豪饮,身材高大的祖父也能喝, 就是将坐 骑麋鹿赠陈眉公继儒的那位可爱老头。到了张岱父子二代及叔父,不为饮 者,家风失传。 “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 遂甲江左。 ”至张岱兄弟一
辈,竞至滴酒不沾,只管吃饭吃菜, “兄弟争啖之,饱即自去, 终席末尝 举杯。有客在, 不待客辞,亦即自去。”看来,张岱真是不善饮,那么这 个“强”字,肯定就是指尽力而饮了。也由此“强”感受到张岱遇到“痴 人”时候的感动与欣喜。
2.学生疑问二:张岱问的是“姓氏”却回答的“是金陵人”, 不是 答非所问吗?为什么?
首先,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记叙的是多年前的一件往事。所以记不 清他具体姓甚名谁了, 这符合客观实际。但这里其实牵涉到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 为何姓甚名谁己经忘记,为何“其是金陵人”却记忆深刻?这里 金陵就是如今的南京城,古时著名的六朝古都。对于明朝来说, 金陵是开 国时候的首都, 也是明朝灭亡前后的“陪都”,所以“金陵”二字体现了 张岱对于前朝的感情, 体现了其的爱国之情。
(二)舟子说张岱“痴”, 舟子竟然说张体 “愚笨”“傻”吗?
预设:可以看出张岱的与众不同;也可以看出舟子对张岱的不理解, 还可以与前文中的“独”字照应,表现张岱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学生可 各抒己见)
本文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地方?
(1)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去看雪。
(2) “是日更定”去看雪。
(3)独自去看雪。
张岱从一 个仕宦公子到一位抗清义士,再到一位山中隐士,他享尽了 繁华,凑够了热闹,明了世事变幻, 那一种参透一切的平淡之心本非常人 能及。所以这个“痴”字,正是对张岱最准确的概括,所谓“痴”,正是 张岱身上那种非同常人的超逸、清高,正是这清高超逸, 拉开了张岱与常 人的距离,成为他孤独的原因。其实,古人“痴”于某物的,大有人在,
比如:庄周“痴”于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
陶洲明 “痴”于菊(采药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痴”于海棠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曹雪芹“痴”于《红楼梦》创作(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种痴其实是作者某种情怀的寄托。在现实生活中想说想表达, 但是 又无从表达,不好表达,无法表达, 只能把它寄托于山, 寄托于水、寄托 于事物, 通过这种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舟子本来就不能理解 张岱,结尾的喃喃自语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痴”混为一谈就更让张岱无语 了。张岱作此文当是此次游西湖十多年之后,清朝己立, 大明已亡,如此 结尾,张岱在明朝灭亡后的旷世孤独之情就揭然在目了。
(3)资料拓展 张岱为什么会有如此孤寂的心境?
屏显有关作者张岱的背景资料。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未清初文 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 ,清兵挥刀南下, 明朝土 崩瓦解, 顺治帝登基, 清朝正式建立。顺治初年, 张岱参与反清复明起
义,以失败结局告终, 后逃入山中, 隐居不仕。终日著书。著有 《陶庵梦 忆》 和《西湖梦寻》,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生活,在追记前尘往事中, 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念和沧桑之憾。
教师引导:“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 ,此时,活 在清朝的张岱回忆前朝往事, 写文章时仍然使用明朝皇帝崇祯年号的时
间,对享中两人籍贯采用“金陵”这个古称?在这改朝换代,天崩地裂的 时代,这些字眼无疑是忌讳的,但作者张岱写在文章时毫不避讳。这当中 寄寓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与深沉的亡国悲痛。所以五十多岁的张 岱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后,他独爱这片西湖的冰天雪地了。张岱内心刺骨寒 冰,正是他遁世于贫困衰败中坚守的一份对故国的痴情。但纵然他对故国 有万般眷恋,却无力扭转乾坤,所以张岱唯有独隐山林, 在日生日落、雨 撒雪飘的岁月中追忆前朝往事,重温故国的繁华与美丽。这样的坚守是何 等的悲凉与孤独。
(4)探究: 张岱内心对故国的那份固守与坚守,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 有着怎样的品质呢?
学生感悟归纳: 张岱有着孤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遗世独立的 高贵品质。
(5)探究: 配乐《寒江残雪》,诵读,再次体悟作者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感知情怀
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些说过: “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对精神与灵 现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 孤 独产生于爱。 ”正是对故国明朝的深挚的爱,成了张岱的旷世孤独,成了 他不与常人同道的“病”。我们今天欣赏这篇精品,更是欣赏这种深沉的 爱国之思。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初识是“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进一步了解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彻悟参透是“看 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们现在来看精品,确实不愧是古人留给我们 的精神食粮的精华。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无论我们如何解读张岱和他的作品, 或许只有张岱自己能品悟真正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