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1 21:1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重点:
1. 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难点:
1. 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
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 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
这样的西湖是美丽、繁华、热闹的。如果一场大雪将这些美景都遮蔽之后,西湖又是一 幅怎样的景象呢?
二、朗读课文
任务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节奏感。
三、识痴人
任务二:文中那些地方能表现出张岱的“痴 ”呢?从中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预设一:“更定 ”是晚上 8 时左右,夜晚出游可见其痴。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同夜间赏月 的苏轼一样,是志趣高雅的人。
预设二:“大雪三日 ”之后充满寒意的冰雪世界,阻挡了普通人的脚步,却反而激起了张 岱赏雪的热情,可见张岱对冰雪情有独钟。
预设三:作者坐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炉火去看雪,也表现出他对冰雪的“痴迷 ”, “独往湖心亭看雪 ”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性格。
小结: “大雪三日 ”后,祁寒之日也; “更定 ”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 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 ”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 ”的 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啊!“独往湖心亭看雪 ”的作者正如“独钓寒江雪 ”的“渔翁。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 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外。
四、赏痴景
任务三: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角度来赏析。
出示文中写景的句子: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一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意思是消失,茫茫大雪,遮盖了西湖往日的美丽热 闹与繁华,作者却不从视觉的角度来写。而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人声,鸟鸣消失,表现了雪 后西湖的空旷寂寥,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 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 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 ”,独有一个“钓雪 ”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 ”, 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预设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是全景式描写,雾凇是天气寒 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是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 ” 形容湖上湖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写出了视角 变化的层次感,连用三个“与 ”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 象。
预设三:出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分析白描手法
张岱夜游西湖,没有浓墨重彩地描摹所见,而是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简单 朴素的线条勾勒出所见之景。这是白描手法。作者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 凡脱俗的美感。
小结:作者由上“上下一白 ”的全景描写转向特写镜头,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上 下一白 ”之“一 ”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 ”“一点 ”“一芥 ”之
“一 ”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 ”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 堤一痕 ”到“湖心亭一点 ”,到“余舟一芥 ”,到“舟中人两三粒 ”,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 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 ”“点 ”“芥 ”“粒 ”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让人产生一种天 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如苏轼在《赤壁赋》里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如一粟之与沧海,西湖之游似乎成了一束幻影漂泊于沧海,而这一束幻影也会消融在天 地间,与天云山水融为一体。作者是赏雪人,赏雪人也融入了雪景之中,这正是作者所追求 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正是“痴人 ”眼中的“痴景 ”,所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五、悟痴心
任务四:请根据湖心亭上人物的言行揣测其心情。
预设一: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人先作者而到,他们铺毡对坐,在如此寒冷的夜晚来赏雪, 可见他们也是痴迷于山水之乐的人。
预设二:两人“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见他们把作者当作知音,
所以“拉余同饮 ”。
预设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可见作者也把两人当做知己,内心是喜悦的。
明确:作者见到亭上有两个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内心应该也是惊喜的,但作者不说自 己惊喜反写客“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写对方的惊叹,也就是写自己的惊 叹。错落互见的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叙事上的言简义丰。
“焉得更有 ”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二客“拉余同饮 ”,有幸逢知己之乐,“强饮 ” 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正是“酒逢知己饮 ”。
接下来,作者问其姓氏不言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这句有何深意呢?我们一
起来看一组背景材料。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 ”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 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 年左右,张 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 ”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材料三: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 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 半生, 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材料四: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张岱《陶庵梦忆序》
小结:金陵人客居在此,张岱,何尝不是漂泊流落异乡的“客 ”呢?家国已失,复国失 败,他成了孤独无依的无根之人,所以他独往湖心亭看雪,他看到西湖的美丽繁华被大雪遮 盖,往昔的奢华生活也烟消云散,天地间惟有一白,而在苍茫天地间,他渺如一粟,渺小的 他,无力改变现实,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都融在一个“痴 ”字里。他以 “梦忆 ”,“梦寻 ”等为自己的书命名,在文章开头,用“崇祯五年 ”这样的明代纪年来表 现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张岱的“痴 ”是高雅脱俗的情趣,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是沉痛的 亡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