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真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突破】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真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0-21 17: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1.(2023九上·紫金期中)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2.(2024九下·黎川期中)黎川县政府招商会议筹备和召开期间的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搭建百组立体花坛 B.会场周围道路实施交通管制
C.举办生态主题灯光秀 D.每日定时对大会场馆消毒
3.(2024九下·于都期中)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下列李白的诗歌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白酒新熟山中归 B.轻舟已过万重山
C.黄河之水天上来 D.欲上青天览明月
4.(2024九下·瑞昌期中)下列涉及四季更替的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春——冰雪融化 B.夏——花香四溢
C.秋——落英缤纷 D.冬——燃煤取暖
5.(2024九下·吉安期中)下列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青砖雕刻图案 B.粮食酿制老醋
C.贺兰石刻制砚台 D.黏土塑制各种形象
6.(2024九下·东乡区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割气焊 B.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7.(2024八下·张店期中)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木炭用作吸附剂 B.木炭用作燃料
C.氧气用作助燃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
8.(2024九下·南京期中)氮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气体 B.难溶于水
C.不支持燃烧 D.密度比空气略小
9.(2024九下·金牛期中)某品牌金钻石项链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的相关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 B.黄金有较好延展性
C.金链条比纯金的硬度大 D.黄金、钻石都有闪亮的光泽
10.(2023九上·邵东期中)“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能支持燃烧 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略大 D.无色气体
11.(2020九上·宁津期中)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极难溶于水
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D.具有可燃性
12.(2023九上·房县期中)下列有关O2和CO2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能助燃 B.干冰可以用来人工降雨
C.氧气能使食物氧化变质 D.CO2能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3.(2024九下·福州期中)以下属于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是(  )
A.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 B.用汽油洗涤零件上的油脂
C.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 D.用盐酸除去铁栏杆上的铁锈
14.(2023九上·忻州期中)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暖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1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千米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现象等。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6mm,为1901~1990年期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   (举1例)。
(2)海洋吸收热量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文中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写1条即可)
(4)“海洋高温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   。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15.(2024九下·丹阳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石墨用作干电池电极 B.浓硫酸作气体干燥剂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活性炭作冰箱除臭剂
16.(2024九下·连云港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贝壳生产生石灰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钢制作电线电缆 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险丝
17.(2023九上·新邵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用作燃料 B.铜丝做导线
C.用液氮做制冷剂 D.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18.(2020九上·西夏期中)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
A.透光性好 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
C.易溶于水 D.见光易分解
19.(2020九上·青云谱期中)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下列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 铝做导线 B 液化石油气做燃料 C 氦气填充气球 D    
20.(2024九下·丹阳期中)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a.食盐 b.小苏打 c.熟石灰 d.洗洁精 e.汽油 f.稀硫酸 g.硫酸铜 h.苛性钠
(1)可用于作调味品的是   。
(2)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   。
(3)可用于金属除锈的是   。
(4)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5)可用于作乳化剂的是   。
(6)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司马光砸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火烧赤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凿壁偷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墙壁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D、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铁杵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搭建百组立体花坛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会场周围道路实施交通管制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举办生态主题灯光秀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 每日定时对大会场馆消毒涉及蛋白质的变性等,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白酒新熟山中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B. 轻舟已过万重山,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黄河之水天上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欲上青天览明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4.【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冰雪融化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落英缤纷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煤炭取暖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青砖雕刻图案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粮食酿制老醋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 贺兰石刻制砚台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 黏土塑制各种形象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6.【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氧气用于气割气焊利用的是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误;
B.氮气用于食品防腐利用了氮气无毒,且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其由固态到气态(升华)的吸热过程,属于物理性质的应用,故C正确;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熟石灰与酸性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注意准确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根据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来判断题目。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木炭用作吸附剂利用木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B、 木炭用作燃料利用木炭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 氧气用作助燃剂利用氧气帮助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 氮气用作保护气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8.【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无色、无味,描述的是颜色、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A错误;
B、难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B错误;
C、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C正确;
D、密度略小于空气,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9.【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真金不怕火炼,是利用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A选项符合题意;
B、黄金有较好延展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B选项不符合题意;
C、18K金链条比纯金的硬度大,属于物质的硬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黄金、钻石都有闪亮的光泽,属于金属光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10.【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氧气能支持燃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 氧气不易溶于水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的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无色气体,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11.【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无色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极难溶于水,溶解性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密度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12.【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 A、氧气能为可燃物助燃需要通过支持可燃物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错误;
B、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以用来人工降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正确;
C、食物的氧化变质因为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利用的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故错误;
D、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是化学性质,故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汽油洗涤零件上的油脂是利用汽油可溶解油污,属于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C、 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是利用水和汤圆的大小不同,属于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D、 用盐酸除去铁栏杆上的铁锈 ,是利用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4.【答案】(1)海鲜(或鱼)
(2)物理变化
(3)可溶于水;能与水反应
(4)减低生物活性(或危害生物的生存);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或使用清洁能源)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海洋食物至少有鱼等;
(2)海洋吸收热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文中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可溶于水;化学性质有能与水反应;
(4)“海洋高温热浪”会影响海中生物的正常活动,减低生物活性或危害生物的生存;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使用清洁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分析】(1)海洋中富含海洋动物和植物;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3)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溶解性、延展性等等。具体来说,比如镁是银白色固体。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等。
(4)“海洋高温热浪”使海水中的氧气溶解度降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影响到海洋。
15.【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可与酸反应,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活性炭具有吸水性,可作除臭剂,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石墨非常软,具有导电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为其他的干燥剂;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中和酸性土壤;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来解答。
16.【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用贝壳生产生石灰是利用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与化学性质有关 ,符合题意;
B、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与物理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C、 用钢制作电线电缆是利用钢的导电性,与物理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D、 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险丝是利用合金的熔点低,与物理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7.【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氢气用作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铜丝做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用液氮做制冷剂利用了液氮低温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做电光源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结合物质的用途进行分析。
18.【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A、推测硅酸铝玻璃性质是:透光性好、比较光滑等,故选项正确;
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错误,故选项错误;
C、易溶于水错误,不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D、见光易分解错误,见光不易分解,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推测硅酸铝玻璃性质是:透光性好、比较光滑等.
19.【答案】B;一氧化碳常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的化学性质(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铝做导线利用了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 液化石油气做燃料,利用了液化石油气能够燃烧的性质,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 、氦气填充气球,利用了氦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的物理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D 、一氧化碳常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的化学性质(合理即可)。
【分析】根据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0.【答案】a;b;f;c;d;g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可用于作调味品的是a.食盐氯化钠。
(2)小苏打受热生成二氧化碳能使糕点疏松,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b.小苏打。
(3)铁锈能和稀硫酸反应,可用于金属除锈的是f.稀硫酸。
(4)熟石灰具有碱性能和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c.熟石灰。
(5)可用于作乳化剂的是d.洗洁精。
(6)铜离子可以杀菌,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的是 g.硫酸铜。
【分析】根据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小苏打是常用的发酵粉,用来配制糕点;盐酸除铁锈,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洗洁剂具有乳化作用,硫酸铜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氢氧化钠是强碱也是工业的原材料来解答。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56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34.0(60.7%)
主观题(占比) 22.0(39.3%)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7(85.0%)
主观题(占比) 3(15.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物质的变化 5(25.0%) 10.0(17.9%)
物质的性质 9(45.0%) 22.0(39.3%)
物质的用途 6(30.0%) 24.0(42.9%)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45.0%)
2 容易 (55.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16.0(28.6%) 1,2,3,4,5,14
2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46.0(82.1%) 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