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1 20: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重难点)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写给中国青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呐喊》:《故乡》《社戏》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字词梳理
玄虚( ) 诓骗( ) 省悟( )
脊梁( ) 抹杀( ) 宰相( )
摧残( ) 倘若( ) 搽( )
前仆后继( ) 脂粉( )
xuán
kuānɡ
xǐnɡ


zǎi
cuī
tǎnɡ
chá

zhī
( )叹 诬 ( ) ( )茫
kǎi
miè
miǎo



多音字
( )笼罩
( )鸟笼

lǒnɡ
lónɡ
( )前仆后继
( )仆人

( )抹杀
( )抹布
( )拐弯抹角

( )切肤之痛
( )切除





qiè
qiē

形似字
诓( )诓骗
框( )门框
蔑( )诬蔑
篾( )竹篾
慨( )慨叹
概( )气概
赖( )依赖
獭( )水獭
kuānɡ
kuànɡ
miè
miè
kǎi
ɡài
lài

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情绪。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对比阅读,感受不同
大声朗读课文,谈谈本文与二单元所学的议论文有何不同?
文体知识:驳论文
驳:批驳。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议论文类别 立论文 驳论文
方法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 驳论点
论据 驳论据
论证 驳论证
一般结构 立观点——做论证——得结论 树靶子——批靶子——得结论
直接批驳
驳论文
树靶子:摆出对方观点
打靶子
批驳对方的观点(驳论点)
批驳对方的论据(驳论据)
批驳对方的论证(驳论证)
得结论
确立自己的观点并论证
直接批驳
间接批驳
驳论文的一般思路
细读文本,理清思路
辅读资料一:关于“公开的文字”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悲观主义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
辅读资料二:关于“求神拜佛”
“九一八”以后,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人”曾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又由国民党著名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古人一遇灾,上者罪已,下者修省。……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鼓吹“法会”可以“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祈和平”。这场闹剧的“司马昭之心”,不过是在这内外交困之际借此转移人民的视线,麻痹人民的心智而已。
细读文本,理清思路
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提出的论据有哪些?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树靶子——对方观点及论据
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对方论据: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他信力
批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这是属于驳论证。(直接批驳)
打靶子——直接批驳
——信地、信物
——信国联
——信鬼神
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正在发展自欺力
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举例论证。举中国历史上各种富于自信力的“中国脊梁”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的特点,是人体的中轴,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立观点——间接批驳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分别指哪些人,请你给它们补充几个具体的例子。
埋头苦干的人:执着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人。
(蔡伦、张衡、毕昇、司马迁、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反抗者、抵御外敌入侵的人
(戚继光、邱少云……)
为民请命的人: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分担或解除痛苦的人。
(范仲淹、杜甫、白居易、梁启超……)
舍身求法的人: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商鞅、玄奘、谭嗣同……)
得出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
标红的词该怎样理解?
“脂粉”——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发表的欺骗性宣传。
“脊梁”“筋骨”——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共产党领导的群众革命力量。
树靶子(1-2):提出对方的观点和论据
打靶子(3-5):承认对方的论据是正确的,但是批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属于驳论证。
立观点(6-8):确立自己的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进行论证。
得结论(9):得出结论。
本文思路
(1)“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总”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2)“只希望着国联”
“只”:刻画出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3)“一味求神拜佛”
“一味”刻画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语言尖锐犀利,具有战斗性,带有讽刺意味。
品味语言
反复朗读以下几个句子,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自信力
自欺力
他信力
仿拟:按照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辞格。
通过一字之差的三个词的对比,将反动派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使文章妙趣横生,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当堂练习
观点:中国隐瞒新冠肺炎的真实情况。
理由:(1)中国公布的感染人数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2)中国新冠肺炎状况很快就得到控制。
观点:中国今年10月份爆发了动乱游行。
理由:今年10月1日至7日,中国的各大街巷和商场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聚集。
请你运用合适的方式,对以上两个观点进行批驳。
如何反驳?
(1)中国每天都在官方媒体上公布实时感染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与治愈人数;
(2)武汉疫情一出现,我们就派了很多权威专家到武汉,其中也包括美国专家。
(驳论证)
10月1-7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人们在商场抢购商品,而不是群众聚集动乱。
(驳论据)
拓展延伸
历史新时期,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到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
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他所提炼的我们民族精神,他所要树立的民族自信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的迟滞、美国的科技封锁等等,但我们中国人从没有失掉自信心,我们有很多人在埋头苦干,在拼命硬干,有这些民族的脊梁,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
作业布置: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真希望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鲁迅先生:今天的中国,已如您所愿!当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数不胜数。不过,对现在的中国青年,也产生了质疑,有人说他们担负不起民族的未来,他们要么看重物质享乐,要么不想努力却幻想着一夜成名,要么“躺平、啃老、佛系”。同学们,中国青年担负不起中国的未来吗?你们认同这个观点吗?作为时代青年,你准备做怎样做中国脊梁?
请课后用300字的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