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改造我们的学习》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 《改造我们的学习》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1 20: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
学习目标
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学风。
②学会抓住关键词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提取和筛选重要信息。
③学习论证的方法及语言的准确。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但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尚未肃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写作背景
1941年初,中共中央集中在延安的120多名高级干部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5月19日,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地提出了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任务。同年七八月间,党中央号召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性锻炼。这是全党整风的预备阶段。
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既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
解题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
初读感悟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每个部分显示内容要点句子。作者会从哪些方面论述“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主张?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②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改造我们的学习
提出主张:要改造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阐述理由
(第一部分)指出我们的成绩
(第二部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对照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提出建议:(第四部分)②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我们存在的缺点
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层意
①二十年的回顾
——总结基本经验
②一百年来的回顾
——论述巨大变化
③抗日以来的回顾
——肯定新的进步
①中“日益结合”中“日益”能否删去?
②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有什么作用?
运用两组反义词进行对比,其中肤浅和深刻是表明认识程度的,贫乏和丰富是表示认识广度的,都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我党在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
“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准确。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文中是怎样来进行论证的?
第①句是中心句,
第②句用对比法,
第③~⑦句用例证法,从“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以后”“抗日战争以来”三个时期进一步说明了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要进行彻底的改造。
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层次
第一层(3段) 提出分论点
第二层(4—7段) 从三方面列举坏学风的具体表现
第三层(8—11段) 从三方面论述坏学风的根源和危害
第四层(12段) 小结
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党现在学习中存在的哪些缺点?产生了什么危害?
三方面 存在的缺点 产生的危害
研究 现状
研究 历史
学习 国际 经验
不系统、不周密,
研究氛围不浓厚。
没能有组织地进行,
研究氛围不浓厚。
不是为革命实践而学习,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
满足于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凭一知半解、想当然发号施令。
对自己的历史懂得少,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理论和实践分离。对中国问题无兴趣,不会用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文章一二部分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核心正反对照来写,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中把二者结合所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从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上反思了在研究“中国实际”和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时存在的缺点,产生的危害,明确了“学习改造”的必要性。
为此,作者在第三部分将“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 进行了对照。
【第一、二部分学习小结】
第三部分的内容与层次
第一层(13段) 简介本段主要内容
第二层(14—16段) 由表及里剖析主观主义的态度
先用排比列举其表现,用并列复句说明其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再以领袖名言对照,然后指出主观主义的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最后点明我们应有的态度。
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为主观主义者画像。
第三层(17—18段) 说明马列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态度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
(分析第三部分对比手法)
角度 主观主义态度 马列主义态度
和缺点
的关系
实 质
形成的作风
带来的好处
应对的方式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在这种态度下,就是……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在这种态度下,就是……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脱离实际、单凭热情,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
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和实际统一
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
引出实际情况固有的规律性,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引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列主义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第三部分 学习小结】
改造的目标:
消除主观主义态度及作风,推行马列主义态度及作风。
改造的关键之处:
①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杜绝凭主观,凭热情,忽视客观实际的行为;倡导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行为。
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杜绝单纯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理论和实际分离的方法;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方法。
根据以上从五个角度对两种态度进行的对比,概括回答可以得出关于“学习改造”的结论
阅读课文结论部分(第四部分),思考:
怎样改造?
文章第四部分依然是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国际革命经验”三方面提出改造学习的意见,请概括其内容。
【解读】
①研究现状:向全党提出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依据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调查和研究,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
②研究历史:聚集人材,先分工分部门,再合作综合。克服无组织状态。
③学习国际革命经验: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列主义的方法。
课堂小结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引论 本论 结论
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主要论述为什么要改造主观主义的学风 一、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正面论证重要性 提出改造学风的具体途径
二、还有很大的缺点 反面论证必要性 三、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 对比论证迫切性 论证结构
提出论点
改造学习制度和方法
分析问题
回顾历史,肯定成绩
指出缺点,总结危害
研究现状:一知半解
研究历史:漆黑一团
研究国际:不会运用
比较两种对立态度
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态度
解决问题
研究周围环境:系统周密
研究中国史:分工合作
研究马列主义:灵活全面
层进式
对照式
并列式
从论证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第三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论证的方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属于比喻论证。
(2)这副对联是毛泽东引用明代文学家解缙的,前一句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后一句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毛泽东以此给那些主观主义者画像,从而形象有力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
语言的准确、严谨
① 语言准确。
一是表现在用词恰当上。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客观地写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常常”一词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全称判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用词很有分寸。
② 语言鲜明。
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鲜明有力。
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③ 语言生动。
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口语“对于自己的祖宗,
则对不住,忘记了”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用成语“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等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
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言必称希腊”“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随堂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_________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_________创造论的错误。
②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_________救国救民的真理,是_________的。
A.精心 预言 摸索 可歌可泣 B.精细 断言 摸索 大书特书
C.精细 断言 摸索 可歌可泣 D.精心 预言 探索 大书特书
C
2.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其后的题目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语段中的“日益”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答:一天比一天;用这个词表明“结合”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中的“这些”指代( )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中国革命
C.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
D.对于马列主义的认识和中国革命的认识
C
(3)“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中的“之”指代( )
A.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B.中国革命
C.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
D.马克思列宁主义
A
(4)本语段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的最后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这里,“很好”的反面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点是: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论证。
(5)“很好”的反面意思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学风。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