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1840年
1856年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
为什么说中国国势正一步步走向灭亡?
中华民族为抵抗列强侵略,改变命运又做出了那些努力?结局如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失
败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起义 时间 领导者 地点 结果 意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 —
广西起义 (镇南关起义) —
广州起义 ( )
徐锡麟、秋瑾
黄花岗起义
1906年冬
刘道一、
蔡绍南
萍乡、浏阳、醴陵
失败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1907年夏
安庆、绍兴
失败
1907年
镇南关
1911年4月
黄兴
广州黄花岗
失败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孙中山、
黄兴
失败
失
败
阅读材料,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
3.起义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者,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潘 达 微
依据材料分析武昌起义前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
材料研读: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
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
使清皇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
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作 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让更多人投身到反清斗争。
失败原因:群众基础薄弱,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
黄兴绝命书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事冗,无暇通候,罪过,罪过!本日当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
——《与妻书》
秋风秋雨愁煞人!
二、武昌起义
1.时间: 年10月10日晚。主力: 。
2.经过:(①计划泄露;②起义爆发;③夺取军械所;④进攻总督衙门;⑤武汉三镇光复⑥湖北军政府成立;⑦各省响应。)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 ,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
3.结果与影响:
结果: 。影响: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1911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
胜利
熊秉坤
“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10月9日
10月10日夜
10月11日—12日
起义计划泄露,形式紧迫
夺取军械库
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过
程
二、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二、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
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革命发展迅速,清政府的统治迅速瓦解。
二、武昌起义——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第47页相关内容和导学案的材料,分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已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伦敦《泰晤士报》(1912年2月12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毛泽东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材料三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促进了社会习俗除旧更新,提倡自由平等,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二、武昌起义——历史意义
材料四
1.辛亥革命的概念。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课堂小结
孙中山于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布了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为推翻清王朝统治,使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到处发表救国演说。在中国同盟会的组织下,从1906年冬开始,先后发动了黄花岗等四次起义,起义最终因各种原因失败,但革命党人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革命进程。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近代一位绍兴籍的革命志士曾赋诗明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位革命志士是( )
A.徐锡麟 B.秋瑾 C.孙中山 D.章炳麟
B
2.(家国情怀)1911年广州起义前,黄兴留下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反映了革命党人( )
A.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坚持不懈的革命意志
C.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A
课堂练习
3.1929年10月出版的漫画《画报汇刊》中提到:“十八年前三月廿九日之役,虽被清廷的官吏镇压下去,牺牲了七十二烈士,但革命之火已爆发了。到辛亥十月十日,这一颗‘革命的炸弹’终于把清政府轰毁了。”其中“革命的炸弹”指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金田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D
4.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道: “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础广泛 B.发展迅速 C.结束帝制 D.取得成功
B
5.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A
6.1911年,英国有报纸报道辛亥革命,称清朝260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英国报刊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而中国有很多人还未听过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国际影响力巨大
C.西方报刊预测非常精准 D.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A
7.《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B
8.某中学学生围绕“辛亥革命”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部分)。
①秋瑾
②《武昌民军攻毁督署》(纪念辛亥革命一周年的新闻图画)
③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④辛亥革命后没有缠足的知识女性
①秋瑾
请你将材料中相关资料的序号填到下面的对应主题中。
A.辛亥前夜的革命活动:_____ B.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______
C.共和新气象:________
①③
②
④
(2)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某一阶段,请任选一则资料进行介绍。
选择资料③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11年4月,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9.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在《民报》上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等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发表宣传革命的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纲领;举行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