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带领学生重读第二单元单元序言,依据序言内容,回顾本单元4-7课所学,明确8课所学主题为“科技文化”。
生:回顾本单元所学,建立大单元认知,明确本节课所学主题。
二、导入新课:
师:借助第二单元序言处的图片为曾侯乙编钟和第8课的知识拓展为曾侯乙编钟的编排,以曾侯乙编钟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都江堰,是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曾侯乙编钟,是两千多年前的乐器,至今还能演奏乐曲:这些都堪称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狠活代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讲授新课
确定学习目标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学习目标。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44页的序言,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中的关键内容和提出的问题。
生:阅读序言,发现问题。
师:带领学生综合单元要求和序言,拟定学习目标。
生:拟定学习目标。
学习1:天文历法
师:以马上到来的寒露(10.23)和立夏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出二十四节气,提出问题——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何时,进而倒推历法的制定与完善,天文的观测与记录。
生:观察图片,了解二十四节气。
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44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应表格,初步了解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的天文观测与历法完善。
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历法的完善与天文的观测。
师:温故知新,借助3课陶寺古城的观象台和尧帝制历的传说,跨学科教学,结合地理夏至冬至等特点,展现古人对历法和天文的掌握。
生:了解古人对历法的天文的掌握程度。
学习2:医学成就
师:简单介绍中医的源远流长,以问题为导向,借助“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望闻问切四诊法又是传说中的哪位名医发明的?”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医学成就。
师:以蔡桓公三连和扁鹊三连表情包为切入点,简单讲述《扁鹊见蔡桓公》,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展现当时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和中医成就。
生:听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了解中医的发展。
学习3:甲骨文
师:回顾之前所学,列举了解历史的途径——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献史料,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史料结合了二者的特点,进而引出甲骨文的学习。
生:开始甲骨文的学习。
师:首先明确第一个问题,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是因为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让商朝成为有文字可考的王朝,明确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开启甲骨文的学习。
生:明确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定义”与“价值”。
生: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定义”与“价值”。
师:借助练习巩固学习,精选几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生:通过练习,了解甲骨文的考查方式,巩固所学。
师:以一道考查甲骨文和青铜器的题目为过渡,从甲骨文的学习切入到青铜器的学习。
(2023·湖南衡阳·1)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磨制石器 B.青铜铸造
C.彩色陶器 D.瓷器烧制
生:通过练习,了解甲骨文与青铜器,开始青铜器的学习。
学习4:青铜器
师:首先带领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特点,尤其点名司母戊鼎的特殊地位。
生:了解青铜铸造的特点,知道司母戊鼎是最重的青铜器。
师: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借助两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生:通过练习题,了解青铜器的考查方式,巩固所学。
师:开始青铜器第二部分的内容“金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重点了解金文的定义和价值,借助练习巩固学习。
生:了解金文。
师:进行青铜器第三部分的内容“三星堆”的学习,通过视频展示三星堆文物,引导学生重点了解三星堆的特点和意义,借助练习巩固学习。
生:了解三星堆。
学习5:诗经楚辞
师:顺着三星堆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从青铜器过渡到诗歌。
中原青铜器和三星堆青铜器风格迥异又存在联系,印证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其实诗歌也是,我们的古诗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你知道它们的源头分别是什么吗?快翻开教材48页学习了解一下吧!
生:开始诗歌的学习。
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单了解诗经和楚辞的地位。
生:了解诗经和楚辞的地位。
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诗经的地位、内容和价值,接着借助练习,巩固所学。
生:了解《诗经》。
师:接着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楚辞和屈原。
生:了解楚辞和屈原。
师:学诗歌也是学文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教材材料研读为依托,补充诗经中的《硕鼠》和《离骚》中的名句,与教材内容呼应的同时,试着培养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师:以表格做总结,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生:完成表格,总结本课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