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1 22: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耒阳一中2024级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文化素质测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近似一阵,一阵紧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文中划线处是对老人的“眉”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赏析。(6分)
9.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侣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材料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谤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其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处1分。(注意:多涂计0分)(3分)
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首上疏D论其冤E急请捕贼以雪F国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
C.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D.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出生不久后由长辈所取,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仅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4分)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4分)
14.白居易为何能“不以迁谪介意”?请概括其原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宣和三年(1121)秋天,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作此词寄给家乡姊妹。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抓住姐妹送别的细节“泪湿罗衣脂粉满”,回忆离别之时大家都珠泪涟涟的景象,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
B.“人道山长山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C.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的相思之情。
D.虚实结合,词人上片描写离别的场面,从回忆写起,后落笔眼前,展开想象,虚写“潇潇微雨闻孤馆”。
1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皆为“通脱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藐视权贵的傲骨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句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每天可阅读的信息令人___________。虽然现在阅读形式更加多样、阅读方式更为便捷,但_____________地坐下来潜心阅读,对不少工作繁忙的人来说仍是件奢侈的事。正因如此,从上下班路上听听资讯、小说,到空闲时闭上眼睛听听在线课程,再到加入“有声图书馆”,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听书”。某种程度上,不仅有声阅读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大用户对内容的认知,阅读成为“悦读”。更为关键的是,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___________地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耐心咀嚼知识的时间颜为有限;而有声阅读因其操作便捷,能适应个人移动通信工具普及的大趋势,( )。
无论是读书还是听书,____________都是为了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有声作品帮助人们走出了“因声而听”的第一步,但“因听而思”“因听而悟”还得靠读者自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目不交睫 心无挂碍 身不由己 追根溯源
B.目不暇接 心无挂碍 情不自禁 归根结底
C.目不暇接 心无旁骛 身不由己 归根结底
D.目不交睫 心无旁骛 情不自禁 追根溯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有声阅读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大用户对内容的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
B.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大用户对内容的认知,阅读成为“悦读”
C.不仅有声阅读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阅读成为“悦读”
D.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又因其存储方便、容量大,也能满足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
B.又因其方便存储、大容量,也能让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
C.又因其存储方便、容量大,也能让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
D.又因其方便存储、大容量,也能满足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音乐可作为美育手段的心理依据是因为其独有的感染力。① ,这种声音艺术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的。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后,② :有愉悦的,也会有令人心烦厌恶的
和其他艺术一样,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审美享受,影响着人们的意志、品格、情操,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正是③ ,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它能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人的道德世界的美和庄严,给人以精神的慰藉、澄澈和净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相声演员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拥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生活中,我们或许曾经拥有或正在经历“最好的时光”,或期待着它的到来。你心中“最好的时光”是怎样的呢?请以“最好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