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② 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以,介词,根据。奚,何,什么。②重:重视。③敬上畏罪:恭敬君上,畏惧犯罪。敬,恭敬,尊重。上,君上,泛指统治者。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人恒过 过: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4)故治国常富 故: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 以 善 为 国 者 必 先 富 民 然 后 治 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B.居无何 (《周亚夫军细柳》)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C.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
D.虽乘奔御风(《三峡》)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5.用自己的话说说【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三章》
【乙】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威武不能屈
(3)臣事君 (4)武父子亡功德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9.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0.解释加点词语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亲戚畔之( )③镇国家( )④高起、王陵对曰( )
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连百万之军
C.以君之力 D.往送之门
1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B.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C.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D.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13.句子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14.下面对甲文、乙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排比修辞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B.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善于用人。
C.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D.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三章》)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C.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D.戒之曰 戒:谨慎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行天下之大道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真无马邪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为宫室之美为之
D.以顺为正者 以其境过清
1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A.他必须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B.大概一定会说“天下人忧虑在前面,后面的天下人才快乐”吧。
C.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D.他必须说“天下人忧虑在前面,后面的天下人才快乐”吧。
18.下列内容属于两文共同点的一项是( )
A.政治理想 B.“破立”论证
C.类比说理 D.“仁义”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B.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发于声 其一犬坐于前 D.此越之福 康肃笑而遣之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甲文开篇连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主要论述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C.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D.乙文详略得当,详写“请食”前勾践与范蠡的人物对话,略写“请食”的经过。
21.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乃使人请食于吴。
22.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23.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扩:原野。
2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环而攻之 环:
(2)攻亲戚之所畔 畔:
(3)民之归仁也 归:
(4)兽之走扩也 走:
2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得 天 下 有 道 得 其 民 斯 得 天 下 矣
26.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27.【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请结合两文谈谈“道”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2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去兵 (4)亲戚畔之
29.翻译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0.(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七里之郭 民信之矣
B.然而不胜者 于斯三者何先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环而攻之而不胜 必不得已而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三章)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裾(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32.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B.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C.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D.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3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 以至于斯也
B.天子为动 黔敖为食于路
C.往之女家 曾子闻之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3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孟子》三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夫?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1)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7.在原文空格处填写句子。
(1) (2)
3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反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9.《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选文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三章》)
【乙】
《传》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②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③,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4)为二兄所诱养
4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早丧所天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43.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乙】
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4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贫贱不能移
(2)此之谓大丈夫
(3)俄有使使止之
(4)见闻者无不流涕
4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独行其道 B.帝感其诚
C.其如土石何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4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7.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①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②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③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简:选择。②锥:锥子。③扺(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扺掌,击掌。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拂: (2)发于声,而后喻 喻:
(3)陈箧数十 陈: (4)赵王大说 说: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0.孟子善辩,其文也以雄辩著称,请结合甲文中的具体文句说说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51.【甲】文中列举的六个人和【乙】文中的苏秦具有哪些共同点?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
5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恒过 过:犯错误 B.而后喻 喻:明白
C.王何患焉 患:祸患 D.夫差为禽 禽:同“擒”,捉住
53.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乃使人请食于吴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欲报之于陛下也
5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略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详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主旨突出。
5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章》)
【乙】
昔者,周舍事赵简子,立赵简子之门三日三夜。简子使人出,问之曰:“夫子将何以令我① ”周舍曰:“愿为谔谔②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简子悦之,与处。居无几何③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三年之后,与诸大夫饮。酒酣,简子泣,曰:“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④’。众人之唯唯⑤,不如周舍之谔谔。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故人君不闻其非,及闻而不改者亡,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泣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令我:教我。②谔谔:直言相谏。③几何:多久 ④一狐之腋: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⑤唯唯:唯唯诺诺,这里指大臣们提不出任何意见。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简子使人出
(4)酒酣,简子泣
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
59.【甲】文中,作者先以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述 是成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接着从“过而能改”“虑而后作”等方面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紧接着指出国家内部要有 ,外部要有实力相近之国并存、威慑,才能巩固国家的统治。
60.【乙】文画线句可以做【甲】文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据吗?为什么?
61.阅读回答各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 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请解释加点的词。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亲戚畔之
④所恶勿施尔也
(2)翻译。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 (请用原句回答),甲文强调“ ”,乙文强调“ ”,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两文中的“道”各指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三章)
【乙】①(娄)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①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②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②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③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③远矣!
(节选自《娄公盛德》)
【注】①遽:急。②田舍子:乡巴佬。③逮:及。
6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与李昭德偕行 尝贻余核舟一
B.及同列 及郡下
C.数挤令外使 使老有所终
D.诚知人矣 帝感其诚
6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6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
65.文章主要写了关于娄师德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6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乙】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勿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②以顺为正者
③御史诣学宫
④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谒当以属礼 以顺为正者
B.独行其道 其如土石何
C.倒悬之 父命之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子为动
(3)请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4)根据【甲】文“大丈夫”的标准,【乙】文中的海瑞是“大丈夫”吗?说说你的具体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6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亲戚畔之 畔:
(3)委而去之 委: (4)在和不在众 和:
6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69.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和”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选拔,任用 犯过错 同“弼”辅佐 所以,因此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3.D 4.(1)这一切表现在脸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别人了解。(2)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5.甲文启示我们要在安稳中有忧患之感,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乙文中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6. 真正,确实 使……屈服 侍奉 无,没有 7.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8.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 9.苏武的精神品质:①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②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
10. 兵器 同“叛”,背叛 使……安定 回答 11.D 12.B 13.①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各位彻侯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 14.C
15.D 16.A 17.C 18.D
19.C 20.B 21.(1)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干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 22.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经受艰难困苦磨练。 23.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好好利用,都可以成才。无数的事例说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助人成功,但是一个人不能被磨难打倒,要懂得化艰难为力量,这样才能成才;而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其实是最有利于成才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良好的条件,切不可以耽于享受,泯灭心智,这样才可能成才。
24.(1)围(2)同“叛”,背叛(3)投靠,依附(4)奔跑 25.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26.(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27.甲乙两文中“道”的相同之处是“仁政”(或“得民心”)。
甲文分析只有通过“仁政”实现“人和”,便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就能获得战争胜利。乙文强调得天下的方法就是“得其民”,即通过“仁政”让百姓归附,才能得天下。
28. 兵器 离开 军备(军队) 同叛,背叛 29.(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2)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30.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重点强调的是“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1.C
32.A 33.C 34.D 35.C 36.(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因此才落地这个地步。
37. 行天下之大道 入则无法家拂士 38.(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9.示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40.(1)放弃 (2)同“叛”,背叛 (3)人心归一、上下团结(或“团结”) (4)教导 41.C 4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贫困不是人的灾祸,只有和谐是宝贵的 43.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44.(1)使……什么动摇(改变) (2)称作 (3)不久 (4)眼泪 45.C 46.(1)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2)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47.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48. 违背 了解、明白 陈列,摆开 通“悦”,高兴 49.(1)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苏秦)读书想要睡觉时,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50.“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运用排比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使文章语言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51.出身卑微、经历不少磨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困境中那些拥有顽强毅力、坚韧性格、奋发图强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52.C 53.D 54.B 55.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56.食 得/ 其 卒 越 必 有 吴/ 而 王 何 患 焉
57. 使……受苦 同“弼”,辅佐 让,派 尽兴地喝酒 58.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每天的过失都记录下来,每个月都会有成效,每年都会有收获。 59. A艰苦环境(逆境/历经磨难) B法家拂士(执法严格的大臣/敢于直谏的大臣) 60.可以。乙文画线句突出了赵简子因听不到改过的意见而产生了忧患意识,可以用来证明甲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可以作为论据。
61.(1)①放弃;②限制;③同“叛”,背叛;④厌恶。
(2)①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
(3) 战必胜矣 人和 民心
(4)甲文中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民心顺服。乙文中的“道”指的是“途径,方法”。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62.A 63.(1)内心里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娄公有高尚的德行,我被他包容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64.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 65.娄师德笑对李昭德的嘲讽;教辞行将要赴任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举荐狄仁杰。
66.(1) 谨慎 准则,标准 到 告诉
(2)C
(3)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
(4)是。海瑞在南平、淳安的言行,为母简单祝寿、“长揖”御史、“倒悬”“宗宪子”,很好地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67. 凭借 同“叛”,背叛 放弃 人心归一,上下团结 68.(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所以圣人保持和谐,以面对生存和死亡的问题。 69. 天地 君臣 九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