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依据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
教学难点: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时空坐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是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涉及三个学习内容:一是美洲作物的外传;二是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三是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第一个子目重点探讨美洲作物的传播过程,第二个子目重点探讨外来物种在美洲的传播与推广。通过选取经典的案例物种进行分析,以点概面呈现食物物种的变化特点。第三个子目在前两个子目的基础之上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人口、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等带来的影响。
2.高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通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具体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的史实,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二是学科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个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环节。
3.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
情景导入:
材料 今天,农作物名称中带有“胡”“番”“洋”“西”这几个字的,很多都是外来物种,而且名字中有些规律: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麻和胡萝卜等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的“胡人”从西北陆路引入,番茄(西红柿)、番薯(红薯)、番石榴等带“番”字的多在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从南方带入。洋葱、洋柿子(西红柿)、西葫芦、西芹等带“洋”或“西”字的主要是明清两代由西方“洋人”引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来自欧美的西方人多是漂洋过海乘船来到中国,被称为“洋人”。
——崔凯《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在中国的农作物中,为什么常带有“胡”“番”“洋”“西”这几个字的呢?
在古代,人类的物种交流较少,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物种交流开始有明显的变化了呢?
那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
1.特点(概况):
①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
②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
③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2.原因: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
②交通运输条件的落后;
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④政治局势的动荡;
⑤统治者对外政策的的影响。
(二)美洲物种的外传
1.原因:
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③美洲作物较强的适应性。
2.概况:
(1)粮食作物: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2)蔬菜作物: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问题思考: 美洲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的特点。
①由庭院种植到食用植物;
②作物品种不断优化;
③个别地区传播到广泛传播。
问题探究: 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提示:
(1)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玉米、甘薯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2)影响: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
③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④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⑤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
⑥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一)种类:
(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2)蔬菜类:黄瓜、豌豆;
(3)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4)经济类:甘蔗等;
(5)禽畜类:鸡、牛、驴、马、猪、羊。
(二)过程: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三)影响:
1.欧亚大陆新物种的传入,推动了美洲的开发,也加速了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美洲迅速成为殖民地;
2.新的疾病被殖民者带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3.为发展种植园经济,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结构。
总之,欧亚大陆新物种的传入具有双重性:
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发展,密切了美洲与世界的联系。但也给美洲带来严重灾难。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有哪些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提示: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生物交互的网络,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它们传播的地方。
②交流方向具有双向互补性:
比如欧亚大陆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和水稻都在美洲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间,而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作物先被带到了欧洲,之后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③结果具有双重性:
在传播优良品种的同时,殖民者将旧大陆的病毒等危害物也传入了美洲。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欧洲具有主导性。
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方面:
材料二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材料四 “哥伦布大交换”重新划分了世界各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这种重新划分使得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及财富水平获得了飞跃,这为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美洲蔗糖的引入,英国产业工人的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于英国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永伟黄英伟周羿《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一治乱循环”吗 》
归纳为: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①不同种类的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
②小麦在北美的推广,丰富了北美的饮食种类;
③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消极方面:
材料五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六 教材的【史料阅读】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材料七 随欧洲人一起到来的还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归纳为:
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美洲:
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中国:
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6.导致各种疾病传播及外来物种的侵入: (结合纲要下)
①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②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这也是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思考: 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
(1)加强国际合作,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2)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3)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4)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等。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浙江高考1月)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
A. 马铃薯 B. 辣椒 C. 小麦 D. 玉米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和美洲。新航路开辟前,小麦是在旧大陆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C项正确;马铃薯、辣椒、玉米原产于美洲,不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2.(2023·海南高考)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使可可豆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可可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扩大了巧克力的市场供应,所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只是扩大了可可豆的种植范围,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的供应量,排除A项;欧洲商业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世界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岸转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体体现可可豆种植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强化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与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改进无关,排除D项。
3.(2023·浙江高考6月)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解析】据材料“此前每次人口增长……移动”可知,欧洲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降价,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土豆、玉米等美洲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故选C项;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2022·山东高考)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解析】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
5.(2018·浙江高考)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所以②错误,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C项正确。
6.(2016·浙江高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马铃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和玉米是美洲作物,产量比较高,能够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故选A项;两河流域是最早培植小麦的地区,排除B项;水稻最早是由中国人培植的,排除C项;烟草和可可不能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及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排除D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
(二)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一)种类
(二)过程
(三)影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中的食物物种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课的教学,通过选用典型的与学生比较熟悉的食物,加深学生对食物物种交流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养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在设计时采用大段的文字材料和课外材料,同时辅助图片地图等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充分利用教材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引导。
但是本课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还涉及生物入侵、物种交流、粮食与人口等非历史领域的“通识性知识”。另外,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