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2 08: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5.2大学之道
《礼记》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小学与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礼记》
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中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
它与《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姒sì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目标






步骤
近道
先后
本末
终始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整齐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养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使……真诚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方法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目的
八目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步骤
目标
大学之道
人生进修阶梯
内圣
外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