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4乡村和城镇【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1.本节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能根据不同区域特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人地协调观:(1)结合具体案例,认识乡村和城镇内部 空间结构变化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追求。(2)针对城镇发展问题,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的必要性。
综合思维:(1)能结合城乡功能区等图文材料,分析城乡功能区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能结合区域背景、说明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某城乡具体图或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乡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乡村和城镇
新高考 2024 全国甲卷第1-3题、北京卷8题、江苏卷10题
2023 广东卷第15-16题、山东卷11-13题
2022 山东卷第17题、广东卷13-14题、北京卷第19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考查形式:本专题主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考查,给出各种形式的统计图表或景观图等,体现乡村、城镇、地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关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难度较大。
③新趋势:从近些年高考看,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城镇化的表现、进程、影响,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等知识的实践应用。还考查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新考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备考时,要结合实例说明城乡内部某功能区的分布特征。说明某功能区的建设对合
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对城市发展的意义;结合图表资料,判断城镇化的特征;
结合景观图片,说明城乡景观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一:城乡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 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2)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居住区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最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 居住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普通居 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城市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自然 因素 河流 供水和水运 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我国大城市多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优越 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的城市分布
气候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降水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自然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等
社会经 济因素 交通 沿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等,交通便捷 古代的扬州,现在的郑州、株洲等
政治 地区的政治中心 以政治职能为主,如华盛顿、堪培拉等
军事 军队物资需求带动商业等产业发展 大连、葫芦岛等
宗教 地区的宗教中心 耶路撒冷、拉萨等
文化 教育、文学、艺术等吸引人口迁入 苏州、维也纳
例题:
厦门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取名,公园经历过多件历史事件,2022年当地对公园的绿化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当前,不仅有大量当地居民在此休闲,而且还有部分外地游客前往参观。下图示意厦门市部分公园位置及中山公园的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厦门中山公园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土地租金较低
C.地铁经过附近 D.公园设施完善
2.当前,厦门中山公园生态功能最显著的是( )
A.抵御城市内涝 B.缓解热岛效应
C.提供休闲空间 D.增加物种数量
3. 中山公园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参观的优势主要是( )
A.修建时间较早 B.文化底蕴深厚
C.自然风光秀丽 D.建筑风格独特
【答案】1.A 2.B 3.B
【解析】1.由图可知,厦门中山公园选址的主要原因是在厦门市区,地理位置优越,A正确;在厦门市区范围,土地租金较高,B错误;公园修建在前,地铁修建在后,C错误;由材料可知,2022年当地对公园的绿化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后期公园设施较为完善,D错误。故选A。
2.由图可知,与仙岳公园和厦门园林植物园相比,厦门中山公园的占地面积狭小,抵御城市内涝能力较弱,A错误;提供休闲空间小,C错误;增加物种数量有限,D错误;其建在厦门市区,公园内多绿化带,吸收温室气体,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正确。故选B。
3.由材料可知,厦门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取名,公园经历过多件历史事件,因此,中山公园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参观的优势主要是文化底蕴深厚,B正确;由图可知,中山公园内有醒狮地球、纪念馆等,说明该公园主要为人文景观,C错误;修建时间较早和建筑风格独特不是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参观的主要优势,AD错误。故选B。
知识点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含义: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包括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
2、特点: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3、景观: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也称文化景观。
(3)城乡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蕴含在乡村景观之中。
1、体现人地和谐观念:丘陵地区的“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南方传统土楼以圆楼和方楼最为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1、城镇的色调、色彩体现文化底蕴: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镇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如:北京四合院在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的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廊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四、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1、建筑空间布局:
(1)美国城市:原因: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表现: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2)欧洲城市:原因: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历史建筑的风采;表现:城市中心有广场、教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
2、城镇建筑结构:
(1)中国:原因: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表现: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2)美国:原因: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开放性;表现:缺少围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3、城镇建筑风格:
(1)中国:原因: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表现:宫殿建筑的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
(2)美国:原因:西方国家城镇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表现: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
例题:
长坑村位于福建山区,当地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环池塘而建,土墙外壁贴挂整齐的杉木板。下图示意长坑村传统民居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长坑村民居环池塘而建的主要目的有( )
①方便生活取水 ②减少火灾影响 ③提高大气质量 ④利于农业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传统民居外墙壁贴挂杉木板主要是为了( )
A.提高房屋保暖效果 B.减少雨雾对墙体的侵蚀
C.减少阳光直接照射 D.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答案】4.A 5.B
【解析】4.据材料可知,长坑村位于福建山区,民居环池塘而建,方便生活取水;长坑村民居多为土木结构,距水源地近,有利于取水救火,减少火灾的发生和蔓延,①②正确。环池塘而建对大气质量影响较小,③错误;不是农田环绕池塘,不利于灌溉,④错误。故选A。
5.结合材料可知,长坑村位于福建山区,降水多,雾日多,且临近池塘,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为减少雨雾对土质墙体的侵蚀,故在外墙壁贴挂杉木板,B正确;当地位于福建,冬季气温较高,对保暖需求较小,A错误;阳光直接照射外墙,对外墙影响较小,不需要减少阳光对外墙的直接照射,C错误;仅在外墙壁贴挂杉木板,对减少地质灾害影响小,D错误。故选B。
知识点三: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含义:
1、城镇化的含义: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1)初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发展新趋势:城市化,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2)中期(加速)阶段:特点: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发展新趋势:郊区城市化,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3)后期(成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的问题;发展新趋势:逆城市化,出现在发达国家。
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
(1)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城镇化):原因:由于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特点: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2)20世纪50~70年代(郊区城镇化):原因: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特点: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3)20世纪70~80年代(逆城镇化):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特点: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或小城镇。
(4)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城镇化):原因: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特点:人口迁回市区。
3、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1)发达国家(地区):
①城市起步: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②目前水平:高,城镇人口比重在70%以上。
③发展趋势:城镇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④合理性: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移动,相对合理。
(2)发展中国家(地区):
①城市起步: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②目前水平:较低,许多国家(地区)城镇人口比重不足40%。
③发展趋势:城镇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④合理性: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改造山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改变下垫面原有的性质,形成城市风,将城区的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
(3)水文:城市建设破环里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使城市暴雨时排水不畅,产生内涝。
(4)生态: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
(2)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4)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例题:
黑洞城市指通过吸收大量的人口、资金等资源而快速发展的城市。撤县设区指直辖市或地级市将其所辖的县改设为市辖区,当前不少黑洞城市通过撤县设区来扩大城市吸引力。下表示意我国黑洞城市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黑洞城市
东部地区 沈阳与大连、南京与苏州、杭州与宁波、福州与厦门、广州与深圳、三亚与海口、石家庄
中西部地区 太原、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西宁、兰州、西安、成都、贵阳、昆明、南宁
6.我国黑洞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行政等级
C.经济水平 D.历史传承
7.我国东部地区黑洞城市多形成了“双城”发展模式,该模式有利于( )
A.分散城市职能 B.优化城市结构
C.优化产业布局 D.提升辐射能力
8.我国黑洞城市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 B.提升城市行政等级
C.吸引人口和资金流入 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答案】6.C 7.D 8.C
【解析】6.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越能吸引大量人口、资金流入,越利于形成黑洞城市,C正确。自然资源、历史传承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对黑洞城市的形成不起主导作用,材料中的黑洞城市也并非都具备较好的自然资源及历史传承,A、D错误;黑洞城市并非都是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因此行政等级的高低不是黑洞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B错误。故选C。
7.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双城”由省会城市与本省内另一经济发达城市组成,“双城”共同发挥经济、文化等辐射带动作用,D正确;“双城”发展模式并不是为了分散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ABC错误。故选D。
8.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吸引人口、资金流入,C正确。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是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A错误;撤县设区不会提升原城市的行政等级,B错误;撤县设区并不能直接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D错误。故选C。
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逆城市化问题
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回流;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私家车或公共交通完善。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内涝;净化空气和水体;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噪声等;
社会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生活空间和休憩场所,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卫星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吸引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转移,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基础】
(2024·浙江·模拟预测)布达拉宫是拉萨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外观恢宏大气。墙面主要由白色和红色组成,在当地的信仰中,白色代表白云与纯洁,红色代表太阳与观音菩萨。宫殿墙体白色部分由牛奶,蜂蜜等材料混合而成的白色物质涂抹而成,每年都有专人从事该养护工作。完成下面小题。
1.布达拉宫整体高大,墙体较厚,最厚处达到近5米,以下不是修建成这样的原因是( )
A.增强了稳固性,使得抗震性能大大提升 B.减小了昼夜巨大温差带来的影响
C.增加了建筑的恢弘,彰显权利与地位 D.抵御外族入侵,增强对外作战强度
2. 牛奶蜂蜜等物质在古西藏是非常珍贵的物资,为什么西藏人愿意用食材来涂抹墙壁呢( )
A.这样的颜色最接近云朵的白色 B.体现了西藏人对布达拉宫的尊敬
C.彰显了贵族的权利与地位 D.能保护墙体不受自然风化和侵蚀
【答案】1.D 2.B
【解析】1.布达拉宫地处西藏,地壳不稳定,墙体厚,能够增强稳固性,抗震性能提升,A不符合题意;布达拉宫地处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墙体厚能减小室内的温差,B不合题意;布达拉宫为宗教建筑,建筑高大,墙体较厚,增加了建筑的恢弘,彰显权利与地位,C不合题意;我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故布达拉宫的特点与抵御外族入侵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
2.西藏人愿意用珍贵的物资涂抹墙壁,说明了西藏人对于布达拉宫的珍视和尊敬,B正确;与云朵颜色相近的物资还有很多,只为了追求颜色一致没必要使用十分珍贵的食材,A错误;布达拉宫是当地的地标,宗教建筑,面向的群体不分贵族和平民,C错误;食材抗风化侵蚀能力弱,保护墙体的功能不强,D错误。故选B。
(2024·广东·模拟预测)口袋公园是在高密度城市边角用地中建设一种微小规模的城市开放空间,满足人们赏绿享绿、休闲娱乐需求。Onebase是一所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口袋公园(下图),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将闲置已久的空地打造成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微空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Onebase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 )
A.全市民 B.周边居民 C.行人 D.游客
4.关于该口袋公园建设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节城市微气候 B.优化空间利用 C.提升城市等级 D.促进社区交流
【答案】3.B 4.C
【解析】3.口袋公园的典型特征是规模小,服务半径短,主要是服务周边社区居民,B正确;口袋公园服务半径较小,不能服务全市民,A错误;行人和游客不是口袋工业的主要服务对象,CD错误。故选B。
4.结合材料可知,口袋公园具有绿地空间,植被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口袋公园是在高密度城市边角用地中建设一种微小规模的城市开放空间,能够优化空间利用,A、B正确,不符合题意;口袋公园给社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有利于居民往来,促进社区交流,D正确,不符合题意;城市等级通常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与口袋公园建设无关,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23-24高一下·重庆巴南·期末)读“某城市功能区人口数量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6.关于此类功能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占地面积最大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
C.建筑物密度最小 D.昼夜人口差别最小
【答案】5.C 6.B
【解析】5.读图可知,该功能区人口数量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白天8:00—16:00人口数量较多;晚上19:00—23:00人口数量较多,可能是白天商业活动、前半夜夜市所致, 其它时间段人口很少。该人口数量变化符合商业区特点,C正确。工业区生产轮班换岗,人口数量一般变化不大,A错误;住宅区白天人口少,B错误。行政区夜晚人口少,而该功能区晚上19:00—23:00人口数量较多,D错误。故选C。
6.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占地面积最小,A错误,交通干线两侧,呈点状或条状,B正确,商业区地租最高,单位面积建筑密度最大,C错误;商业区人流量大,昼夜人口差别最大,D错误。故选B。
(23-24高一下·重庆巴南·期末)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而近年来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下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四川省县域本地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 B.家庭团聚 C.公共服务 D.生活成本
8.促进当地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减少基础设施建设 B.减少人口出生率
C.限制劳动力流出量 D.促进产业发展
【答案】7.C 8.D
【解析】7.由图可知,本地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为求学、陪读、养老等社会服务行业,所以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公共服务,C正确;由图可知大部分年轻劳动力迁出本地,说明当地就业机会少,A错误;由图可知家庭是分离的,B错误;本地生活成本低相对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低,但不是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8.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所以要从根本上推进城市化,必须要发展城市的产业,所以促进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本地产业发展,D正确;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人口出生率、限制劳动力流出量都不能从根本上推进县域城镇化,ABC错误,故选D。
(23-24高三上·河北秦皇岛·期末)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计141177872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常居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986324人,增长192.66%。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
9.读图可知( )
A.我国乡村人口呈增长趋势 B.我国城镇人口先增加后减少
C.2010-2020年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D.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前
10.人户分离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大规模流动 D.产业大规模转移
【答案】9.C 10.C
【解析】9.据图可知,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49.68%上升至63.89%,提高了14.21%,为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C正确。图示时期我国乡村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城镇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A、B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超过乡村人口数量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后,D错误。故选C。
10.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幅更大,说明2010-2020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迅速增加,C正确。人口分布不均不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口的增加,A错误;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B错误;我国产业大规模转移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转移会导致人口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口的增加,D错误。故选C。
【提升】
(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多背山面水,形成了“山——屋——塘——田”的布局特点(图),当地居民多聚族而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质量 C.地形 D.交通
12.当地“山——屋——塘——田”的布局优点不包括( )
A.冬季阻挡寒风 B.夏季便于排水 C.降低暴雨频率 D.便于灌溉农田
【答案】11.C 12.C
【解析】11.读材料“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提示可知,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地少且较为分散,所以适宜聚族而居的大块建设用地少且分散,所以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民居分布在大别山区,气温和土壤质量相差并不大,A、D错误;山区交通不便,交通沿线往往吸引民居集中分布,而不是分散,D错误。故选C。
12.皖西大屋背靠大山,三面环山的地形,利于阻挡冬季寒风(偏北风),A错误;“山—屋—塘—田”地势逐层降低,一方面可以提升水池或河流灌溉宅前田地的效率,便于日常的耕作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在夏季雨水量大湍急的时期,引导水流快速通过大屋建筑内的排水沟排入蓄水池中,降低山洪或屋内内涝的可能性,B、D正确;这种布局与暴雨频率无关,C正确;故选C。
(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右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A.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B.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C.便利市内交通 D.美化城市环境
14.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
A.降低成本 B.便于搬迁 C.防寒保暖 D.生态环保
【答案】13.B 14.A
【解析】13.刚果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在城区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在新城区修建“串珠状”湖泊,利用湖泊调蓄洪水的作用,在汛期自动蓄水,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B正确;城区靠近刚果河,便于取水,A错误;“串珠状”湖泊不能便利市内交通,C错;美化城市环境,但不是首要的目的,D错误。故选B。
14.刚果建材工业极不发达,水泥等建筑材料稀有昂贵。紧邻着行政办公区的住宅区Q,大部分属于高收入人群,而0P住宅区多属于中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水泥等稀有建材,采用装配式木质建筑可以借助当地高品质丰富的木材,就地取材,引进外国装配式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成本,A正确;布拉柴维尔是城市,人们居住较稳定,搬迁需求并不大,B错误;当地是热带雨林气候,天气炎热,C错误;木质建筑,主要借助当地高品质丰富的木材,就地取材,会造成当地植被的破坏,不利于生态环保,D错误。故选A。
(24-25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城市空间网红化是指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途径,将某些城市空间或地标打造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和打卡。下图为“城市空间网红化现象形成机制”,完成下面小题。
15.促使某城市空间网红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 B.人们追求新奇、独特和有趣的体验
C.城市空间本身具有独特魅力和特色 D.城市交通便利,方便游客出行
16.为催生更多的城市网红空间,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修建大量交通设施,满足出行需求 B.开发建设多个主题乐园、网红墙等打卡地点
C.优化城市空间的功能组合,提升城市活力 D.积极引进全国各地美食
【答案】15.C 16.C
【解析】15.城市空间网红化现象形成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促使城市空间网红化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空间自身具备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才能吸引追求新奇、独特和有趣体验的人们去拍照打卡,上传到各短视频平台。交通便利是城市的共性条件,不是其空间网红化的前提条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修建大量交通,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多个主题乐园、网红墙的建设可能存在盲目跟风,不具有本地特色,B错误;在城市空间内设置一些与网红打卡地点相匹配的多功能服务设施,如休息区、餐饮区、商业区等,让公众在打卡的同时满足其他需求,有利于催生城市网红空间,C正确;引进全国各地美食对催生新的网红城市空间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24-25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千强镇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强、经济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这些镇通常具有较高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财政收入,是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下图为2021年我国千强镇分布影响因子决定力雷达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2021年我国千强镇分布的空间分异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工业企业个数 B.人口密度 C.人口城镇化 D.公共财政收入
18.要在我国西部地区打造更多的千强镇,首先需要( )
A.增加常住人口数量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C.引进众多高等院校 D.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答案】17.D 18.B
【解析】17.据图可知,影响2021年千强镇分布的空间分异格局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公共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工业企业个数、人口密度、人口城镇化。公共财政收入反映的基础经济实力是千强镇形成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为乡镇配套设施的完善和优化及人才引进等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对千强镇分布的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最大,D正确;人口密度、人口城镇化、公共财政收入都不是影响千强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18.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要打造更多的千强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的投入,提高镇区的综合实力和吸引力,B正确;常住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之后人口迁入的结果,A错误;高等院校一般分布在大城市,C错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提高镇区的综合竞争力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24-25高二上·山西·期中)杭州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杭州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52.2万人,与2022年末常住人口1237.6万人相比,增加14.6万人。图为1978—2023年杭州城镇化进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杭州快速城镇化阶段开始于( )
A.1978年 B.1983年
C.1993年 D.2008年
20.2018年后杭州城镇化特征为( )
A.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B.出现大规模逆城镇化现象
C.人口迅速向市中心集聚 D.城镇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答案】19.C 20.A
【解析】1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某一城市城镇化水平在30%—70%时,其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由图可知,1993年杭州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0%,从此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C正确,1978年、1983年城镇化水平还没达到30%,AB错误;2008年杭州城镇化达到50%,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D错误,故选C。
20.2018年后,杭州的城镇化水平超过了70%,但城镇化水平仍然在持续升高,A正确;没有出现大规模逆城镇化现象,B错误;由于杭州城镇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人口不再迅速向市中心集聚,而是向城市郊区迁移,C错误;城镇用地规模还会随人口增长而持续扩大,D错误,故选A。
【真题】
(2024·广西·高考真题) 居民的出行方式会受人口密度、交通设施配置、出行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不同区域及各区域内居民出行方式占比情况。该市计划引导居民更多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健康出行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综合图中各种出行方式的占比情况,推测甲、乙、丙分别代表( )
A.市区、泛马德里、中心城区 B.中心城区、泛马德里、市区
C.泛马德里、中心城区、市区 D.泛马德里、市区、中心城区
22.引导马德里居民更多采用健康出行方式的有效措施是
①提高燃油价格 ②美化道路景观 ③降低公交价格 ④增加共享单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21.D 22.D
【解析】21.从题干中我们可以获知,图中表示为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不同区域居民出行方式的占比情况,从甲地出行方式来看,甲地步行、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出行方式较为均匀,骑行等方式占比较小,乙地步行和私家车较多,公共交通占比相对较小,骑行方式是三个地区中占比最高的,而丙地区步行相对较多,私家车数量相对较少。从该地区的面积和位置来看,中心地区面积较小,而泛马德里地区面积相对较大。步行适合在面积较小的区域,故步行占比最高的丙应属中心城区;骑行也适合距离相对较近的地区,在市区范围内占比相对较高,故乙应为市区;甲区域面积最大,步行出行应最少,故甲是泛马德里地区,D选项正确,排除ABC。故选D。
22.本题为引导居民采用健康出行方式,并不是要限制百姓出行,提高燃油的价格会增加大家出行的成本,对社会整体来讲是不利的,排除①;美化道路景观会增加出行的感受,能够提高健康出行方式的占比,同时增加共享单车的使用,也能够大大促进健康出行方式的占比,②④正确。一味的降低公交的价格,并不会引导居民健康出行方式的增加,合理的规划交通才能够发挥交通方式对居民健康出行的引导,③错误。②④正确,故选D。
(2024·北京·高考真题)图a为安徽省局部地形简图,田b示意该区域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a中( )
A.Ⅰ区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高 B.Ⅱ区地势平坦,为粮食生产基地
C.Ⅲ区水资源丰富,水电站数量多 D.Ⅳ区山地面积广,环境承载力大
24.图b中,甲、乙、丙、丁四种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居住区、行政区、工业区 B.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居住区 D.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工业区
【答案】23.B 24.A
【解析】23.由图a可知,Ⅰ区位于山区,通常情况下,与平原区相比,山区人口密度小,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A错误;Ⅱ区位于沿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粮食生产,B正确;Ⅲ区位于沿江平原,河流落差小,水能不丰富,不适宜建设水电站,可推测其水电站数量不多,C错误;Ⅳ区山地面积广,但山区往往经济和科技水平低,资源也不一定丰富,生态环境也可能较脆弱,故其环境承载力较小,D错误。故选B。
24.由图b可知,甲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小,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应该是商业区;乙功能区位于商业区外围,分布广泛,占地面积最大,应该是居住区;丙功能区位于市区,占地面积较小,结合选项,应该是行政区;丁功能区位于市区外缘,结合选项,应该是工业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福建·高考真题)因地制宜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必由之路。现将不同错落的区位条件划分等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力 L 劳动力数量不足
L+ 劳动力数量充足
交通条件 C 交通系统不完善
C+ 交通系统完善
第一产业 I 第一产业发展为主
I+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
25.某村落要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那么这个村落满足的条件最可能是( )
A.LCI B.L+C+ C.LC+I+ D.L+CI+
26.某村落满足L+CI+,为解决人才不足和运营低效等问题,实现旅游业加速发展,最适宜引进( )
A.高新技术业 B.食品加工业 C.文化创意业 D.仓储运输业
27.某村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并传承保护,下图符合该村经济状况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的是(实线为文化,虚线为经济)( )
A. B. C. D.
【答案】25.B 26.C 27.D
【分析】25.传统农业花卉种植,需要较充足的劳动力,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交通系统要比较完善,结合表格信息可知,L+C+表示劳动力数量充足,交通系统完善,有利于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最可能是该村落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需要满足的条件,B正确;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或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并不是发展传统农业花卉种植必备的条件,排除ACD;故选B。
26.高新技术业通常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对于该村落可能不太适合,难以满足其对人才等方面的要求,所以A不太适宜;食品加工业可能对解决人才不足和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的直接关联性不强,B也不是最适宜的;文化创意业,一方面可以吸引创意人才,有助于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可以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能够有力地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C比较适宜; 仓储运输业对于解决人才不足和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D不适宜;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7.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会不断发展进步,所以虚线应该是上升趋势;同时,对乡村文化不断挖掘和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也会不断发展提升,实线也应该是上升趋势。 A选项虚线下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 C选项,虚线有下降部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D选项,实线虚线在当前上升较快,相较于B选项虚线缓慢上升,实线较稳定而言,更符合乡村振兴背景下该村经济状况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D正确,排除B;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福建·高考真题)某城区有甲乙两种类型的市场,到甲乙两类市场的家庭数量相当,近五年来,比例较稳定。该地人口大幅增长且多在城市外围。甲乙市场服务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均为周边住户,且郊区有很多新增住户。图示意距市中心远近与家庭到市场距离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甲类市场数量变化的动力是( )
A.市场需求增大 B.消费偏好转变 C.运输成本降低 D.集聚效应减弱
29.五年来,乙市场的变化趋势是( )
A.总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市场 B.总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市场
C.总量增多,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市场 D.总量增多,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市场
30.未来新增乙类市场概率最小的是( )
A.高端康养城 B.大学城 C.中央商务区 D.工业园区
【答案】28.A 29.C 30.C
【解析】28.由于该地人口大幅增加且郊区有很多新增住户,会使市场需求增大,从而可能导致甲类市场数量增加,A正确; 题干中未提及消费偏好的相关信息,无法确定其对甲类市场数量变化的影响,B错误;图中主要体现的是距市中心远近与家庭到市场距离的关系,并未直接涉及运输成本,C错误; 集聚效应减弱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甲类市场数量增加,D错误。故选A。
29.“到甲乙两类市场的家庭数量相当,近五年来,比例较稳定”,从图中可以看出,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与甲相比,乙市场服务的家庭数量占比始终小于甲市场,因此乙市场的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市场,但随着郊区有很多新增住户,乙市场变化趋势是总量增多,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0.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市场主要服务近距市场的客户,可能是生活消费类市场, 大学城内人口众多,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可能会新增乙类市场,B错误;工业园区人口较多,对各类市场都可能有需求,可能会新增乙类市场,D错误;高端康养城人口相对较少,对乙类市场的有一定需求,新增乙类市场概率较小,中央商务区主要是商务活动集中地,对乙类市场需求不大,新增乙类市场概率最小,C正确,A错。故选C。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4乡村和城镇【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1.本节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能根据不同区域特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人地协调观:(1)结合具体案例,认识乡村和城镇内部 空间结构变化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追求。(2)针对城镇发展问题,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的必要性。
综合思维:(1)能结合城乡功能区等图文材料,分析城乡功能区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能结合区域背景、说明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某城乡具体图或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乡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乡村和城镇
新高考 2024 全国甲卷第1-3题、北京卷8题、江苏卷10题
2023 广东卷第15-16题、山东卷11-13题
2022 山东卷第17题、广东卷13-14题、北京卷第19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考查形式:本专题主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考查,给出各种形式的统计图表或景观图等,体现乡村、城镇、地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关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难度较大。
③新趋势:从近些年高考看,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城镇化的表现、进程、影响,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等知识的实践应用。还考查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新考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备考时,要结合实例说明城乡内部某功能区的分布特征。说明某功能区的建设对合
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对城市发展的意义;结合图表资料,判断城镇化的特征;
结合景观图片,说明城乡景观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一:城乡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 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2)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居住区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最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 居住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普通居 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城市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自然 因素 河流 供水和水运 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我国大城市多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优越 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的城市分布
气候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降水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自然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等
社会经 济因素 交通 沿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等,交通便捷 古代的扬州,现在的郑州、株洲等
政治 地区的政治中心 以政治职能为主,如华盛顿、堪培拉等
军事 军队物资需求带动商业等产业发展 大连、葫芦岛等
宗教 地区的宗教中心 耶路撒冷、拉萨等
文化 教育、文学、艺术等吸引人口迁入 苏州、维也纳
例题:
厦门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取名,公园经历过多件历史事件,2022年当地对公园的绿化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当前,不仅有大量当地居民在此休闲,而且还有部分外地游客前往参观。下图示意厦门市部分公园位置及中山公园的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厦门中山公园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土地租金较低
C.地铁经过附近 D.公园设施完善
2.当前,厦门中山公园生态功能最显著的是( )
A.抵御城市内涝 B.缓解热岛效应
C.提供休闲空间 D.增加物种数量
3. 中山公园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参观的优势主要是( )
A.修建时间较早 B.文化底蕴深厚
C.自然风光秀丽 D.建筑风格独特
【答案】1.A 2.B 3.B
【解析】1.由图可知,厦门中山公园选址的主要原因是在厦门市区,地理位置优越,A正确;在厦门市区范围,土地租金较高,B错误;公园修建在前,地铁修建在后,C错误;由材料可知,2022年当地对公园的绿化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后期公园设施较为完善,D错误。故选A。
2.由图可知,与仙岳公园和厦门园林植物园相比,厦门中山公园的占地面积狭小,抵御城市内涝能力较弱,A错误;提供休闲空间小,C错误;增加物种数量有限,D错误;其建在厦门市区,公园内多绿化带,吸收温室气体,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正确。故选B。
3.由材料可知,厦门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取名,公园经历过多件历史事件,因此,中山公园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参观的优势主要是文化底蕴深厚,B正确;由图可知,中山公园内有醒狮地球、纪念馆等,说明该公园主要为人文景观,C错误;修建时间较早和建筑风格独特不是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参观的主要优势,AD错误。故选B。
知识点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含义: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包括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
2、特点: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3、景观: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也称文化景观。
(3)城乡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蕴含在乡村景观之中。
1、体现人地和谐观念:丘陵地区的“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南方传统土楼以圆楼和方楼最为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1、城镇的色调、色彩体现文化底蕴: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镇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如:北京四合院在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的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廊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四、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1、建筑空间布局:
(1)美国城市:原因: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表现: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2)欧洲城市:原因: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历史建筑的风采;表现:城市中心有广场、教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
2、城镇建筑结构:
(1)中国:原因: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表现: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2)美国:原因: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开放性;表现:缺少围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3、城镇建筑风格:
(1)中国:原因: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表现:宫殿建筑的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
(2)美国:原因:西方国家城镇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表现: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
例题:
长坑村位于福建山区,当地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环池塘而建,土墙外壁贴挂整齐的杉木板。下图示意长坑村传统民居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长坑村民居环池塘而建的主要目的有( )
①方便生活取水 ②减少火灾影响 ③提高大气质量 ④利于农业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传统民居外墙壁贴挂杉木板主要是为了( )
A.提高房屋保暖效果 B.减少雨雾对墙体的侵蚀
C.减少阳光直接照射 D.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答案】4.A 5.B
【解析】4.据材料可知,长坑村位于福建山区,民居环池塘而建,方便生活取水;长坑村民居多为土木结构,距水源地近,有利于取水救火,减少火灾的发生和蔓延,①②正确。环池塘而建对大气质量影响较小,③错误;不是农田环绕池塘,不利于灌溉,④错误。故选A。
5.结合材料可知,长坑村位于福建山区,降水多,雾日多,且临近池塘,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为减少雨雾对土质墙体的侵蚀,故在外墙壁贴挂杉木板,B正确;当地位于福建,冬季气温较高,对保暖需求较小,A错误;阳光直接照射外墙,对外墙影响较小,不需要减少阳光对外墙的直接照射,C错误;仅在外墙壁贴挂杉木板,对减少地质灾害影响小,D错误。故选B。
知识点三: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含义:
1、城镇化的含义: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1)初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发展新趋势:城市化,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2)中期(加速)阶段:特点: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发展新趋势:郊区城市化,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3)后期(成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的问题;发展新趋势:逆城市化,出现在发达国家。
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
(1)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城镇化):原因:由于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特点: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2)20世纪50~70年代(郊区城镇化):原因: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特点: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3)20世纪70~80年代(逆城镇化):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特点: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或小城镇。
(4)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城镇化):原因: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特点:人口迁回市区。
3、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1)发达国家(地区):
①城市起步: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②目前水平:高,城镇人口比重在70%以上。
③发展趋势:城镇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④合理性: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移动,相对合理。
(2)发展中国家(地区):
①城市起步: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②目前水平:较低,许多国家(地区)城镇人口比重不足40%。
③发展趋势:城镇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④合理性: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改造山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改变下垫面原有的性质,形成城市风,将城区的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
(3)水文:城市建设破环里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使城市暴雨时排水不畅,产生内涝。
(4)生态: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
(2)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4)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例题:
黑洞城市指通过吸收大量的人口、资金等资源而快速发展的城市。撤县设区指直辖市或地级市将其所辖的县改设为市辖区,当前不少黑洞城市通过撤县设区来扩大城市吸引力。下表示意我国黑洞城市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黑洞城市
东部地区 沈阳与大连、南京与苏州、杭州与宁波、福州与厦门、广州与深圳、三亚与海口、石家庄
中西部地区 太原、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西宁、兰州、西安、成都、贵阳、昆明、南宁
6.我国黑洞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行政等级
C.经济水平 D.历史传承
7.我国东部地区黑洞城市多形成了“双城”发展模式,该模式有利于( )
A.分散城市职能 B.优化城市结构
C.优化产业布局 D.提升辐射能力
8.我国黑洞城市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 B.提升城市行政等级
C.吸引人口和资金流入 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答案】6.C 7.D 8.C
【解析】6.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越能吸引大量人口、资金流入,越利于形成黑洞城市,C正确。自然资源、历史传承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对黑洞城市的形成不起主导作用,材料中的黑洞城市也并非都具备较好的自然资源及历史传承,A、D错误;黑洞城市并非都是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因此行政等级的高低不是黑洞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B错误。故选C。
7.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双城”由省会城市与本省内另一经济发达城市组成,“双城”共同发挥经济、文化等辐射带动作用,D正确;“双城”发展模式并不是为了分散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ABC错误。故选D。
8.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吸引人口、资金流入,C正确。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是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A错误;撤县设区不会提升原城市的行政等级,B错误;撤县设区并不能直接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D错误。故选C。
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逆城市化问题
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回流;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私家车或公共交通完善。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内涝;净化空气和水体;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噪声等;
社会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生活空间和休憩场所,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卫星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吸引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转移,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基础】
(2024·浙江·模拟预测)布达拉宫是拉萨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外观恢宏大气。墙面主要由白色和红色组成,在当地的信仰中,白色代表白云与纯洁,红色代表太阳与观音菩萨。宫殿墙体白色部分由牛奶,蜂蜜等材料混合而成的白色物质涂抹而成,每年都有专人从事该养护工作。完成下面小题。
1.布达拉宫整体高大,墙体较厚,最厚处达到近5米,以下不是修建成这样的原因是( )
A.增强了稳固性,使得抗震性能大大提升 B.减小了昼夜巨大温差带来的影响
C.增加了建筑的恢弘,彰显权利与地位 D.抵御外族入侵,增强对外作战强度
2. 牛奶蜂蜜等物质在古西藏是非常珍贵的物资,为什么西藏人愿意用食材来涂抹墙壁呢( )
A.这样的颜色最接近云朵的白色 B.体现了西藏人对布达拉宫的尊敬
C.彰显了贵族的权利与地位 D.能保护墙体不受自然风化和侵蚀
(2024·广东·模拟预测)口袋公园是在高密度城市边角用地中建设一种微小规模的城市开放空间,满足人们赏绿享绿、休闲娱乐需求。Onebase是一所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口袋公园(下图),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将闲置已久的空地打造成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微空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Onebase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 )
A.全市民 B.周边居民 C.行人 D.游客
4.关于该口袋公园建设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节城市微气候 B.优化空间利用 C.提升城市等级 D.促进社区交流
(23-24高一下·重庆巴南·期末)读“某城市功能区人口数量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6.关于此类功能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占地面积最大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
C.建筑物密度最小 D.昼夜人口差别最小
(23-24高一下·重庆巴南·期末)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而近年来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下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四川省县域本地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 B.家庭团聚 C.公共服务 D.生活成本
8.促进当地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减少基础设施建设 B.减少人口出生率
C.限制劳动力流出量 D.促进产业发展
(23-24高三上·河北秦皇岛·期末)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计141177872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常居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986324人,增长192.66%。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
9.读图可知( )
A.我国乡村人口呈增长趋势 B.我国城镇人口先增加后减少
C.2010-2020年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D.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前
10.人户分离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大规模流动 D.产业大规模转移
【提升】
(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多背山面水,形成了“山——屋——塘——田”的布局特点(图),当地居民多聚族而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质量 C.地形 D.交通
12.当地“山——屋——塘——田”的布局优点不包括( )
A.冬季阻挡寒风 B.夏季便于排水 C.降低暴雨频率 D.便于灌溉农田
(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右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A.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B.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C.便利市内交通 D.美化城市环境
14.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
A.降低成本 B.便于搬迁 C.防寒保暖 D.生态环保
(24-25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城市空间网红化是指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途径,将某些城市空间或地标打造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和打卡。下图为“城市空间网红化现象形成机制”,完成下面小题。
15.促使某城市空间网红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 B.人们追求新奇、独特和有趣的体验
C.城市空间本身具有独特魅力和特色 D.城市交通便利,方便游客出行
16.为催生更多的城市网红空间,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修建大量交通设施,满足出行需求 B.开发建设多个主题乐园、网红墙等打卡地点
C.优化城市空间的功能组合,提升城市活力 D.积极引进全国各地美食
(24-25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千强镇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强、经济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这些镇通常具有较高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财政收入,是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下图为2021年我国千强镇分布影响因子决定力雷达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2021年我国千强镇分布的空间分异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工业企业个数 B.人口密度 C.人口城镇化 D.公共财政收入
18.要在我国西部地区打造更多的千强镇,首先需要( )
A.增加常住人口数量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C.引进众多高等院校 D.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4-25高二上·山西·期中)杭州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杭州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52.2万人,与2022年末常住人口1237.6万人相比,增加14.6万人。图为1978—2023年杭州城镇化进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杭州快速城镇化阶段开始于( )
A.1978年 B.1983年
C.1993年 D.2008年
20.2018年后杭州城镇化特征为( )
A.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B.出现大规模逆城镇化现象
C.人口迅速向市中心集聚 D.城镇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真题】
(2024·广西·高考真题) 居民的出行方式会受人口密度、交通设施配置、出行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不同区域及各区域内居民出行方式占比情况。该市计划引导居民更多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健康出行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综合图中各种出行方式的占比情况,推测甲、乙、丙分别代表( )
A.市区、泛马德里、中心城区 B.中心城区、泛马德里、市区
C.泛马德里、中心城区、市区 D.泛马德里、市区、中心城区
22.引导马德里居民更多采用健康出行方式的有效措施是
①提高燃油价格 ②美化道路景观 ③降低公交价格 ④增加共享单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北京·高考真题)图a为安徽省局部地形简图,田b示意该区域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a中( )
A.Ⅰ区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高 B.Ⅱ区地势平坦,为粮食生产基地
C.Ⅲ区水资源丰富,水电站数量多 D.Ⅳ区山地面积广,环境承载力大
24.图b中,甲、乙、丙、丁四种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居住区、行政区、工业区 B.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居住区 D.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工业区
(2024·福建·高考真题)因地制宜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必由之路。现将不同错落的区位条件划分等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力 L 劳动力数量不足
L+ 劳动力数量充足
交通条件 C 交通系统不完善
C+ 交通系统完善
第一产业 I 第一产业发展为主
I+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
25.某村落要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那么这个村落满足的条件最可能是( )
A.LCI B.L+C+ C.LC+I+ D.L+CI+
26.某村落满足L+CI+,为解决人才不足和运营低效等问题,实现旅游业加速发展,最适宜引进( )
A.高新技术业 B.食品加工业 C.文化创意业 D.仓储运输业
27.某村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并传承保护,下图符合该村经济状况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的是(实线为文化,虚线为经济)( )
A. B. C. D.
(2024·福建·高考真题)某城区有甲乙两种类型的市场,到甲乙两类市场的家庭数量相当,近五年来,比例较稳定。该地人口大幅增长且多在城市外围。甲乙市场服务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均为周边住户,且郊区有很多新增住户。图示意距市中心远近与家庭到市场距离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甲类市场数量变化的动力是( )
A.市场需求增大 B.消费偏好转变 C.运输成本降低 D.集聚效应减弱
29.五年来,乙市场的变化趋势是( )
A.总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市场 B.总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市场
C.总量增多,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市场 D.总量增多,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市场
30.未来新增乙类市场概率最小的是( )
A.高端康养城 B.大学城 C.中央商务区 D.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