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唐朝时,在全国性的饮茶之风中,茶也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儒家以茶修德,感受“中庸之道”;道家以茶修心,为茶道注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佛家以茶修性,强调“禅茶一味”。据此可知,唐朝( )
A.茶文化在社会广受推崇 B.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C.饮茶文化蕴含人文精神 D.商业活跃带动茶文化发展
2.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具有一贯性,数亿人数千年来在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至今。他们展示出了这种政治、文化的统一技术,并拥有一次获得成功的极为珍贵的经验,而且那种统一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的需求。”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 )
A.最早进入国家阶段 B.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C.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D.蕴含开放包容精神
3.北京中轴线于2024年7月27日申遗成功。该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类型,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全长7.8公里。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此建筑群的成型和建构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 B.中华文明宏大丰富的文化价值
C.北京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 D.北京城市化水平已领先于西方
4.西汉开国者虽多出自布衣,但以“诛暴秦”的名义推翻了前政府,也能取得正统地位。同时,司法上凡不涉及谋反和叛国问题,就逐步废止了“族诛”、“连坐”和“五刑”(五种肉刑),取而代之的是“男城旦”、“女为春”、“司寇(安保)”、“伐薪”等劳动改造。这体现了西汉初年治国理政的特征是( )
A.省刑罚,重教化 B.倡民本,力休养 C.崇孝廉,好文治 D.大一统,申君权
5.先秦的传世文献《国语》记载:“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而殷墟甲骨卜辞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尚书》中均将夏朝称为“西邑”。汉代亦有文献称禹为“西夷人”。下列相关认识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 B.战国竹简文书更真实可靠
C.商汤的功绩被后人所夸大 D.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
6.毛泽东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又说:“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过程中的只有一方面是主要的,是相对安定的,必须要有所偏。”并进一步强调:“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他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明确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B.扭转了敌后抗战的被动局面
C.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D.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7.在中国古代,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唐人裴汶认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宋徽宗赵佶赞誉其“茶之为物,擅欧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这表明中国古代茶文化( )
A.受到“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B.符合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C.具有和谐人际关系和个人身心的作用 D.诠释了儒家伦理的合理性
8.1905年,梁启超通过研究明清时期“下南洋”群体,撰写《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文中写道:泰西豪杰若哥伦布之开美洲、克雷飞之并印度,其人大都旷世不一遇,而中国乃时时有焉。……特取前明至本朝殖民外国诸伟人行事于苏门答腊、菲律宾岛、爪哇岛、婆罗岛、缅甸等处者合为一传……该创作的目的是( )
A.弘扬开拓进取精神 B.唤起革命救国热情
C.鼓励华工“下南洋” D.批判西方殖民侵略
9.宋代理学家的理想是“得君行道”,希望圣明的君主任命自己为宰相,然后自上而下改变天下。他们在皇帝面前能够以政治主体自居,甚至说出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明代心学家王守仁在龙场悟道后,提倡“觉民行道”,希望感化底层士民,自下而上改变天下。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两个学派的学术差异 B.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10.图为武汉博物馆馆藏的东汉“中国人民”五乳神兽镜,原为少数民族敬献朝廷之物,其铭文内容为:“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上述内容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认同 B.神权色彩十分浓厚
C.“天人合一”思想已深入人心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1.2009年9月,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活动中诵读了《论语》经典语句,其中读不到的是( )
A.仁者,爱人 B.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
1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在“康乾盛世”,京剧广为流传并走向成熟
④《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写意画中的精品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
13.面对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之观点类似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4.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重视以人为本 B.崇尚天人合一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
15.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结果
C.与孔子的主张高度契合 D.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16.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但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例如传说中周文王作《周易》是用来推演或解释未来,并不是像西方的《圣经》那样宣扬上帝造人。这反映出周(朝)人( )
A.迷信色彩浓厚 B.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
C.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 D.宗教地位边缘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至魏晋,“民本”理念已体现在规范专制君主权力运作的过程中,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频频阐述“民本”。如东吴陆逊议曰:“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自古以来从无“民殷国弱,民瘠国强”的情况,因此统治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其族侄陆凯亦以“夫民者,国之根也”进谏吴主孙皓,并告诫其应注重民众基本的物质需求与日常生活状态。曹魏华歆亦有“为国者以民为基”之论,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这些亦可略窥汉初陆贾、贾谊以来的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相对于汉魏,唐宋至元明时期的学术下沉与儒学世俗化,使得出身寒微的学者可以更为普遍地立于下层视角思考民本思想,因理学本身对下层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欲”的约束,宋元的民本思想在“民意”和“君责”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唐宋统治阶层对“民意”相对较为宽容,学者也多意识到“民意”同样为民本的重要内容;唐宋以后的学者对“君责”的阐述更为思辨化、系统化,并在辨析君民关系过程中上升到理论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艳秋《两汉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魏时期民本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后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潜心研习西方文化,以寻求救国之路。1903年2月,梁启超再次游览北美,在加拿大与美国逗留8个月,并于1904年2月在《新民丛报》增刊上发表《新大陆游记》。他在这本书中大力的推荐美国的民主政体,同时历数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种种病态,认为惟有学习西方才有出路。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180度大转弯,他向中国青年大声疾呼:“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引者注)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材料二 对传统文化先后持两种极端之论,并非梁氏个别特例,在其他近代文化大师那里也有类似表现。如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严氏晚年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归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有“反传统”倾向,还倡导“全盘西化”,而20世纪30年代成为“整理国故”的主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前后态度的不同,并分别指出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可见对于传统文化的两极化评价在清末民初不是个案,这一历史现象给你怎样的历史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年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曾任日本总理大臣和首届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1910年8月《日韩合并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正式确立。刺杀事件发生后,安重根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并多次被改编及搬上戏剧舞台(详见表)。
时期 概况
辛亥革命前 代表剧目有传奇剧《藤花血》《亡国恨传奇》、说唱鼓词《英雄泪》、粤剧《安重根行刺伊藤侯》、话剧《东亚风云》等,安重根在剧中被塑造为“豪杰”“盖世英雄”形象,剧作中所蕴含的褒贬、爱憎明确
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 安重根题材的戏剧有所沉寂,1915年后有所复苏,其间《朝鲜亡国演义》《朝鲜痛史》《日本灭高丽惨史》《亡国影》等历史演义大量涌现。除旧剧重新排演外,亦有《朝鲜闵妃》(后被迫更名《新镜花缘》,后半部分情节主要描述的是闵妃被日本人残杀后,朝鲜义士的举动)、《朝鲜亡国记》、《卖国奴》(以朝鲜末代总理为主角,揭露朝鲜义士刺杀伊藤博文的必然性)等新剧出台
五四运动后 安重根题材的戏剧编演活动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20世纪20年代“五七”和“五九”国耻纪念,1923年收回旅顺、大连租借地运动期间,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相关戏剧的编演较为活跃
——据张会芳《英雄·亡国·国贼:辛亥革命前后安重根题材戏剧的叙事转移》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初中国编演安重根题材戏剧的特点,并说明中国编演这类戏剧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影响安重根题材戏剧在近代中国编演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儒道佛三家思想都借助茶来展现自己的思想特点展现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感悟,由此说明饮茶文化中蕴含着人文精神,C项正确,“广受推崇”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行为,不能说明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展现的是茶文化的内涵,没有体现茶文化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的材料信息“具有一贯性”“在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至今”以及“那种统一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的需求”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B项正确;进入国家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地域管理和公共权力机构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主旨没有涉及多元一体的信息,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城的有关知识。A.材料并未体现鼎盛局面,故排除B.根据材料中“北京中轴线..街市”可知,北京建筑群的成型和构建反映了中华文明宏大丰富的文化价值,故正确。C.材料并未体现基础设施,故排除,D.材料并未体现领先西方,故排除。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废除了秦朝的重刑罚,取而代之的是劳动改造,说明汉初重视民本,休养生息特征,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重教化,排除A项; 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而崇孝廉,好文治属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时的治国理政特征是大一统,申君权,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朝被称为“西邑”,禹被称为“西夷人”,据此可得出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D项正确;仅凭“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得出“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材料信息不足,论证不充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战国竹简文书也存谬误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商汤功绩夸大等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毛泽东对中庸思想有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他又提出“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过程中的只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并对中庸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认为不能简单地中庸,而要在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有所偏。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故选C项;毛泽东在这段论述中并未直接明确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中庸思想以及对事物质的深入剖析,排除A项;据材料“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两条战线”的思想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当时的敌我形势和斗争需要提出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多变的斗争环境中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智慧和能力,B项时空不符,排除B项;然毛泽东的论述涉及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但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解题思路中庸思想和事物质的确定性来指导实际的斗争策略,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中国古代,以茶……‘其性精清……其功效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古代,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还成为社交、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通过饮茶的方式,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以及扩大了社交圈子,且唐人裴汶和宋徽宗赵佶均认为强调了茶性精清,具有和谐个人身心的良好功效,故选C项;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养人,人护天,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是指在宋元以来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主要由 商人、 百工和 城市平民组成的社会阶层,题干材料主要反映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没有特指在市民阶层,排除B项;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主要包含 仁、义、礼、智、信 五个方面,题干没有涉及诠释了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强调中国历史上不乏像哥伦布、克雷飞那样的探险家和殖民者。他特别提到了从明朝到清朝时期,中国有许多伟人在外国进行了探险活动,并将他们的事迹合为一传进行记述。这一研究体现了梁启超对中国历史上对外探索的重视。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倡导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开放,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宋代理学家希望自上而下改变天下,是因为宋代宰相权力较大,有很大权限去推行自己的理想。明朝废除了宰相,专制皇权加强,文官的权力大为缩小,只能按照君王意志行事而不能按自己意志改造社会,只好转而寻求底层的觉醒。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环境出现了变化,使得士大夫不得不转换态度,故选B项;
王阳明与宋代理学家的学术差异,是对材料现象的复述,而不是其原因,排除A项; 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士大夫行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没有关系,科举制度主要涉及选官,与士大夫行为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 题干并未提及社会矛盾,内容集中在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少数民族敬献朝廷”“人民富”“五谷熟”,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神权色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天人合一”思想,排除C项;“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东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民为贵,君为轻”出自孟子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仁者,爱人”“德不孤,必有邻”以及“礼之用,和为贵”都出自《论语》,是孔子的言论,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意境,寄托人生志趣,使人如读诗歌,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②正确,D项正确;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①错误,排除A、C项;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③错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是宋代风俗画中的精品,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天道和人分离,注重对人本身的认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反映了重视以人为本,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将天和人分离开来,而非天人合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国家的情感,不能反映家国情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共性,没有涉及思想家不同的思想,不能反映和而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天子”由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是“众父父”,这表明了对每个人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思想,D项正确;法家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材料中的观点与诸侯争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与天子内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天命观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与材料中的观点有一定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利用宗教推演或解释未来,反映出周(朝)人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迷信色彩浓厚”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未涉及神灵体系,不能确定周朝是否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排除B项;周朝时期,宗教地位并不是边缘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汲取王朝更替的历史教训;维护统治的现实需求;社会思想的流变。
(2)新发展:重视“民意”强调对“君责”的思考。
影响:丰富并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提升了统治者国家治理的水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世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汉魏时期(中国)。据材料“自古以来从无‘民殷国弱,民瘠国强’的情况”可知,汲取王朝更替的历史教训;据材料“汉初陆贾、贾谊以来的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可知,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人民,从根本上是因为维护统治的现实需求;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内容之一,反映了社会思想的流变。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新发展:据材料“宋元的民本思想在‘民意’和‘君责’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学者也多意识到‘民意’同样为民本的重要内容”可知,重视“民意”强调对“君责”的思考。影响:据材料“唐宋以后的学者对‘君责’的阐述更为思辨化、系统化”可知,丰富并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动了统治者更加重视“民意”,有助于提升统治者国家治理的水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之后民本思想的发展,对人民的忠实,为后世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18.答案:(1)不同:前期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后期高度称颂中国传统文化。
批判原因:民族危机严重,急于救亡图存;封建专制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优势显现;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任答两点即可)
称颂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西方文明的弊端;中华优秀文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知识分子的理性反思。(任答两点即可)
(2)启示:坚持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将外来文化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不同:根据材料“1904年2月在《新民丛报》增刊上发表《新大陆游记》。他在这本书中大力的推荐美国的民主政体,同时历数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种种病态,认为惟有学习西方才有出路。”可知,前期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引者注)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可知,后期高度称颂中国传统文化。
批判原因:根据材料“1898年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潜心研习西方文化,以寻求救国之路。”可知,可以从民族危机严重,急于救亡图存;封建专制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优势显现;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等角度进行说明。
称颂原因:根据材料“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180度大转弯”可知,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西方文明的弊端;中华优秀文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知识分子的理性反思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启示:根据材料“对传统文化先后持两种极端之论,并非梁氏个别特例,在其他近代文化大师那里也有类似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坚持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将外来文化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等角度进行说明。
19.答案:(1)措施: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播汉文典籍。
(2)历史作用: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
解析:.....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可以得出唐朝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根据材料一中“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以及材料二中“集贤院学士…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可以得出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根据材料二中“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可以得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根据材料二中“集贤院学士、秘书监、校书郎、中书省翻书译语、鸿胪寺译语”等官职可以得出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根据材料二中“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可以得出培养翻译人才。根据材料三“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可以得出向外传播汉文典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可知,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根据材料二“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辩正;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可知,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根据材料二“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可知,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根据材料三“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且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
20.答案:(1)特点:主要线索从英雄人物个体事迹深入到朝鲜被日本殖民的整体进程;情感倾向既有对英雄人物的赞颂,也有对近代朝鲜亡国的沉痛反思;创作主体包括民间艺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戏剧命名相对隐晦;剧种多样,剧目丰富;呈现出阶段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影响: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揭露了日本在东亚扩大侵略的野心;讽刺、谴责了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如部分接受“二十一条”),推动了反帝运动的发展;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时代元素,促进了话剧等新式戏剧的传播。
(2)因素:民族危机(民族矛盾);东亚政治格局(中朝宗藩关系的解体,近代条约体系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国内政局的演变。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代表剧目有传奇剧《藤花血》《亡国恨传奇》、说唱鼓词《英雄泪》、粤剧《安重根行刺伊藤侯》、话剧《东亚风云》等”,安重根在剧中被塑造为“豪杰”“盖世英雄”形象“除旧剧重新排演外,亦有《朝鲜闵妃》(后被迫更名《新镜花缘》,后半部分情节主要描述的是闵妃被日本人残杀后,朝鲜义士的举动)、《朝鲜亡国记》、《卖国奴》(以朝鲜末代总理为主角揭露朝鲜义士刺杀伊藤博文的必然性)等新剧出台”可知,主要线索从英雄人物个体事迹深入到朝鲜被日本殖民的整体进程;情感倾向既有对英雄人物的赞颂,也有对近代朝鲜亡国的沉痛反思;根据材料“安重根题材的戏剧编演活动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可知,创作主体包括民间艺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根据材料“代表剧目有传奇剧《藤花血》《亡国恨传奇》、说唱鼓词《英雄泪》、粤剧《安重根行刺伊藤侯》、话剧《东亚风云》等”“其间《朝鲜亡国演义》《朝鲜痛史》《日本灭高丽惨史》《亡国影》等历史演义大量涌现。除旧剧重新排演外,亦有《朝鲜闵妃》(后被迫更名《新镜花缘》,后半部分情节主要描述的是闵妃被日本人残杀后,朝鲜义士的举动)、《朝鲜亡国记》、《卖国奴》(以朝鲜末代总理为主角,揭露朝鲜义士刺杀伊藤博文的必然性)等新剧出台”可知,戏剧命名相对隐晦; 剧种多样,剧目丰富;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五四运动后”可知,呈现出阶段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影响:根据材料“代表剧目有传奇剧《藤花血》《亡国恨传奇》、说唱鼓词《英雄泪》、粤剧《安重根行刺伊藤侯》、话剧《东亚风云》等”,安重根在剧中被塑造为“豪杰”“盖世英雄”“形象”除旧剧重新排演外,亦有《朝鲜闵妃》(后被迫更名《新镜花缘》,后半部分情节主要描述的是闵妃被日本人残杀后,朝鲜义士的举动)、《朝鲜亡国记》、《卖国奴》(以朝鲜末代总理为主角,揭露朝鲜义士刺杀伊藤博文的必然性)等新剧出台”可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揭露了日本在东亚扩大侵略的野心;根据材料“安重根题材的戏剧编演活动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20世纪20年代‘五七’和‘五九’国耻纪念,1923年收回旅顺、大连租借地运动期间,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相关戏剧的编演较为活跃”可知,讽刺、谴责了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如部分接受“二十一条”);推动了反帝运动的发展;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时代元素,促进了话剧等新式戏剧的传播。
(2)因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五四运动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国内政局的演变;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五七’和‘五九’国耻纪念,1923年收回旅顺、大连租借地运动期间,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相关戏剧的编演较为活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1909年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曾任日本总理大臣和首届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1910年8月《日韩合并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正式确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政治格局(中朝宗藩关系的解体,近代条约体系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