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3.被称为“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
A.印刷术和造纸术 B.造纸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印刷术 D.火药和指南针
4.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5.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这表明( )
A.中华文化开放包容 B.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扩大
C.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D.汉字文化具有丰富内涵
6.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7.日本冲绳重修的首里城公园入口处是一座中国式牌坊,悬挂有康熙皇帝赐之“守礼之邦”汉字匾额,称“守礼门”。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传播 B.华夷之辨观念影响广泛
C.日本主动学习中国礼仪 D.清朝中期放松海禁政策
8.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悲苦无奈的现实;隋唐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9.据梁启超的《西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所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D.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10.历史上,正是由于意大利利玛窦以及一批来华传教士的努力,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才认识了一个文化深厚的中国,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见,利玛窦等人的行为( )
A.促进了东西方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B.开启了西方文化侵略先河
C.揭开了中意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D.促进了西学在华广泛传播
11.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12.下表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的文化比较
国家 文字 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制度 历法 节日.习俗
中国 汉字 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科举制 解德历大衍历 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
朝鲜 谚文 三省六部制.田柴科制 科举制 新年.端午节.秋夕(中秋节)等
日本 假名 中央集权制.班田制.租庸调制 贡举制 仪风历(麟德历).大衍历 元旦.春分/秋分(清明节).敬老节(重阳节)等
越南 喃字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 协纪历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表最能佐证( )
A.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文化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C.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
13.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4.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佛说长阿含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主要是因为( )
A.佛教与儒家思想有共同点 B.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儒释思想出现融合情况 D.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15.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16.公元7世纪末,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作音符,发明了被称为“吏读”的朝鲜文字。公元8—9世纪时,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利用汉字的偏旁与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源头在中国 B.朝鲜和日本的制度建设效仿中国
C.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性 D.中华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发展
二、材料题
17.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 )
A.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C.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D.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18.【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的著作传入朝鲜后,形成了以退溪学派与栗谷学派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朝鲜朱子学既吸纳了中国朱子学的研究成果,又有本土编注者各自的承创。学界以往研究朱子学多依据明代成化年间刊行的《朱子语类》或清代张伯行所辑八卷本《朱子语类辑略》,未能将早期版本的材料纳入考察范围进行全面研究。现存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及《语录解》等,保留了大量未经删改的文字材料,且更接近当时记录的原貌,在理学研究、文献研究和语言研究等诸方面,皆有提供第一手鲜活语料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徐时仪《朱子语录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
材料二
中国古典文化在古代东亚社会逐渐构筑起以儒家道德修养、礼仪秩序、忠孝伦理及修齐治平等理想为内核的东亚文化价值体系。中国文化的域外流播,激发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文化模仿与创新。近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要想知道日本文化的根源,就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阮金山教授认为:越南儒学“是儒学在越南传播发展的成果,也是儒学在越南本地化的结果”,越南儒学“丰富了儒学的面貌,是东亚儒学及全球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这些国家文化,可以发现一定规律,即通过学习汉文化,获得创造文化的平台,而后承袭本民族特性,形成了不同的视角和理念,成为东亚文明不断走向未来的历史基石,是东亚文化革新的动力源泉。
——摘编自蔡美花等《中国古典文化是东亚文明走向未来的基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子学传入朝鲜后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典文化在东亚国家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63年以前,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欧洲人对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德里和北京看到的东西印象非常深刻。17世纪,欧洲知识分子正被传说中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地吸引住。他们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国由于其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尔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则称赞中国的康熙皇帝是“如此伟大、人间几乎不可能有的君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作者观点并结合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加以阐释。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外销主要的货物。
——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
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
材料三: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日前对媒体透露,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解题思路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选D。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可知,《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可以作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源氏物语》是一部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的古典文学名著,并不是诗歌总集,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其作者久居长安,排除B项;《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但没有体现其取材中国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火药和指南针。只有D符合题意。所以选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选择A: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王阳明的思想,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排除B: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体现“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排除C:材料体现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但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表述绝对。排除D:阳明学说只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并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后中国的汉字和文化不断影响周边国家,表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扩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周边文化的吸收,而是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中华文化开放包容,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文明的内涵,而是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不仅涉及汉字的传播,还涉及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清政府还专门设立琉球学馆,说明琉球对中国学习的次数频繁,规模较大,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B项正确;清朝时期奉行闭关锁国,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琉球王国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排除C项;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并不属于民间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日本冲绳重修的首里城公园的入口处是中国牌坊,悬挂有康熙皇帝赐之守礼之邦’汉字额,称守礼门’。”且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华礼仪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即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传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华夷之辨观念,排除B项;材料信息讲的是中国康熙皇帝赐之“守礼之邦”“汉字匾额”,无法体现日本主动学习中国礼仪,排除C项;材料“守礼之邦”“汉字匾额”、“守礼”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文化传入与发展。选择D:材料涉及三个历史时期佛教壁画内容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经历了长期战乱和社会动荡,因此此时佛教壁画大多反映的是悲惨牺牲的善行和悲苦无奈的现实;隋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繁荣,佛教壁画反映出幸福祥和的氛围;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因此世俗场景在佛教壁画中大量体现。综上可推知艺术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排除A、B、C:不同内容的壁画是不同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A、B、C三项不符合材料。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选择C: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一部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看法,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些都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排除A:西学东渐始于明朝,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排除B:“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D: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西学东渐。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利玛窦等传教士使西方认识中国,也让中国关注西方,体现了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利玛窦等传教士的行为对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而非西方的文化侵略。排除C:利玛窦等传教士的行为是耶稣会组织的行为,不是国家行为,因而与中意两国友好交往关系不大。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的影响仅局限在上层知识分子之中,因而“广泛传播”表述不准确。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可知,汉字“塔”应运而生以及中国式佛塔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结果,故选A;此时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佛教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材料主旨为佛塔,并非墓葬形制,排除C;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是佛教传入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与“民众生活”无关,排除D。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解题思路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佛教宣扬“孝道”,而“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佛教借儒家思想来传播佛教思想,表明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远,D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借鉴、学习儒家经典,而非强调二者有共同点,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丰富了佛教思想,B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了佛教融合儒家思想,不能说明儒家融合佛教思想,C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宝船和友谊”,说明习近平主席赞誉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故A项错误;造船和航海技术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世纪末--公元9世纪(亚洲)。据材料可知,新罗人发明的朝鲜文字受汉字的影响,日本的文字发明也受到汉字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并非源头在中国,排除A项;材料讲述中国的文化影响了周边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并没有讲述朝鲜和日本的制度建设效仿中国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化还影响了越南的文化此时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无法得出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性的论断,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该学者的言论强调了引入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故选C项;日本文化独具特色,是因为其融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而非排斥外来文化,故排除A项;该学者并没有对中日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故排除B项;大化改新前,日本已进入文明社会,故排除D项。
18.答案:(1)形成了朝鲜朱子学派,丰富了朝鲜文化;发展和创新了朱子学;为后世朱子学研究保留了第一手材料。
(2)特点:既有对中国文化的模仿,也有结合其本土化的创新;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影响: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交流,促进了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反哺;为东亚文明走向未来提供文化基础。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明(中国)。 根据材料“朱熹的著作传入朝鲜后,形成了以退溪学派与栗谷学派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可得出形成了朝鲜朱子学派,丰富了朝鲜文化;根据材料“朝鲜朱子学既吸纳了中国朱子学的研究成果,又有本土编注者各自的承创”,可得出发展和创新了朱子学; 根据材料“现存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及《语录解》等,保留了大量未经删改的文字材料,且更接近当时记录的原貌,在理学研究、文献研究和语言研究等诸方面,皆有提供第一手鲜活语料的重要价值”,可得出为后世朱子学研究保留了第一手材料。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东亚。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文化的域外流播,激发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文化模仿与创新”, 可得出既有对中国文化的模仿,也有结合其本土化的创新;根据材料“综观这些国家文化,可以发现一定规律,即通过学习汉文化,获得创造文化的平台,而后承袭本民族特性,形成了不同的视角和理念,成为东亚文明不断走向未来的历史基石,是东亚文化革新的动力源泉”,可得出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中国文化的域外流播,激发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文化模仿与创新”, 可得出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交流,促进了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根据材料近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要想知道日本文化的根源,就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可得出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反哺;根据材料“可以发现一定规律,即通过学习汉文化,获得创造文化的平台,而后承袭本民族特性,形成了不同的视角和理念,成为东亚文明不断走向未来的历史基石,是东亚文化革新的动力源泉”,可得出为东亚文明走向未来提供文化基础。
19.答案: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的传统 文化、史学、科技等成就传播到欧洲,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在欧 洲出版;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 茶”文化,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 18 世纪服装设计之中;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瑞典首都建有中国宫。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介绍了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影响。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作者观点并结合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加以阐释。根据材料“17世纪,欧洲知识分子正被传说中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地吸引住。他们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国由于其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得出观点: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其次提炼观点进行阐述,从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中选取史实进行阐释,根据所学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史学、科技等成就传播到欧洲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在欧洲出版;中国的茶、丝、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文化,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服装设计之中;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瑞典首都建有中国宫。
20.答案:(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结合所学,造纸术的传播,对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根据材料“摩揭它,……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可得出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根据材料“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结合所学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要原因是国家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表明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是因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表明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唐代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我国也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表明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