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09: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是(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2.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3.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B.阿拉伯人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
C.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造
D.阿拉伯文化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4.阿拉伯人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又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充当媒介;中国、印度的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形成这一特殊身份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
A.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B.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5.有关如图的文字说明中,正确的是( )
A.这是古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 B.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字
C.这种文字大多数刻在石头上 D.这种文字记载了法老的法律
6.当你漫步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何处,该法典用哪种文字记载?( )
A.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 B.两河流域,拉丁字母
C.印度河流域,甲骨文 D.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7.下图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可以用来印证( )
左图注: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乘坐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驭手是希腊的胜利女神。上方是希腊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右边的多级高阶梯祭台则体现了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 B.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
C.区域文明相对独立 D.古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8.《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
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9.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那么下列关于埃及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埃及科学和文化成就较高,突出成就之一是太阳历
②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③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④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是因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在干燥的环境下有千年不腐的特点。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古埃及人将这种书写纸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历时3000年而不衰。据此可知,莎草纸( )
A.提升了古埃及的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代表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11.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12.古代西亚和埃及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以下成就属于埃及文明的是( )
①楔形文字
②象形文字
③《吉尔伽美什》
④制定太阳历
⑤人首飞牛石雕
⑥计算圆周率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3.《天方夜谭》吸收了古代西亚和埃及等地的民间传说。它传入欧洲后,其中的一些故事题材被《十日谈》引用,如《妻子的计谋》《真假戒指的故事》《法官与海盗的故事》等。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B.是西欧人文精神的起源
C.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 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14.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这说明( )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15.后世史书中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许多辉煌的文明成就,但一直有学者存在质疑。下列能够证实大部分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史学成果是( )
A.发现《汉谟拉比法典》 B.找到早期的《吉尔伽美什》
C.成功释读了楔形文字 D.发现古巴比伦时期的绘画
16.花拉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被誉为“代数之父”。印度数码(0~9)就是通过他的著作传入欧洲,使数学运算发生了一场革命性变化,从而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0~9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文化促成了欧洲社会转型 D.阿拉伯文化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阿拉伯色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的;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2 它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它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它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
材料3 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
(1)根据材料1,指出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2)材料2中的“它”指哪个国家?写出你的判断依据并指出这个国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据材料指出日本文化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一安抚政策集中体现在阿拉伯军队在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上。对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异教徒的宽容。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是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直接体现,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是大力提倡的。
材料二 民族政策使非阿拉伯人中诞生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而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帝国境内各民族族类渊源相似、习俗相知、往来已久。其次,帝国伊斯兰化的宏伟目标与有序管理庞大帝国的政治现实成为这一政策的客观需要。最后,帝国强大,思想开阔。这是帝国民族宽容政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采取上述民族政策的原因。
20.阅读材料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阿拉伯文化为什么会繁荣?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洲交汇地带,是古代东西方商路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原因,A项属于结果,排除;B项属于主观因素,不属于客观条件,排除;D项并非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必要原因,排除。
2.答案:B
解析: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错误。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徙关系密切。这一特色的形成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时期,即两晋之际。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造,均为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A、B、C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全盛时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古代东西方商路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提供了主要客观条件,C项正确。阿拉伯人的勤奋善学是主观因素,不是客观因素,A项排除;阿拉伯帝国的强大是促进东西交流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因素,B项排除;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是这一现象的结果,不是条件,D项排除。
5.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是古代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B.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文字。C.古埃及象形文字大多写在纸草上。D.记录最古老的法律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故选:A。
6.答案:D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地区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D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排除A:仅从中亚出土的文物,不能体现“多元一体”。排除C:材料未体现区域文明相对独立,体现的是交流交融。排除D:材料只体现中亚文化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不能说明古希腊文化“广泛传播”。
8.答案:D
解析:A.材料主要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的特点,没有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故A选项错误;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选项错误;C.《汉谟拉比法典》是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能彰显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故C选项错误;D.根据材料“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不容许强者压迫弱者,维护弱者,体现了人人平等,故D选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使用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所创,演变自象形文字,故排除③;①②④均是古代埃及文明成就。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材料,传到古希腊、欧洲内陆和西亚等地,对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故选C项。莎草纸的出口可以增加古埃及的收入,但与其国际地位的提升关系不大,A项错误。古埃及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B项错误。莎草纸不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不能随意折叠,可见莎草纸不能代表成熟的造纸技术,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这是毫无疑问的,故可选C;题干中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量并不能反映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故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未反映出是否能解决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故可排除B;《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故可排除D。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的文字,①错误,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②正确,《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的文学作品,③错误,埃及制定了太阳历,④正确,人首飞牛石雕是亚述王朝的建筑,⑤错误,埃及人较早地计算圆周率,⑥正确,②④⑥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古代西亚和埃及的文明,传入欧洲后又影响了欧洲文化,说明阿拉伯文化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故选A项。古希腊文化是西欧人文精神的起源,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及对西方文化的吸收,C、D两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埃及著名的神庙”及其对神庙规模的描述,可知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神庙富甲一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来世说”,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吉尔伽美什》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释读楔形文字是证实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前提,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将印度数码传入欧洲,使数学运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说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发明创造的,A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法反映。
17.答案: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原因:统治者的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等。
解析:特点,根据材料一“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概括即可。原因,根据材料二“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可以得出,统治者的提倡和重视以及阿拉伯人民热爱学习;根据材料二“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可归纳出,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加以创造;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兼收并蓄和开放性的特征。
18.答案:(1)贡献:阿拉伯人是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奥斯曼帝国;
作用:依据“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在东罗马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东西交通。
(3)特点: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别具洞天)。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解题思路出阿拉伯人是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它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可解题思路出奥斯曼帝国;
作用:根据材料“它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可解题思路出依据“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在东罗马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根据材料“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可解题思路出阻断东西交通。
(3)特点:根据材料“日本模仿盛唐制度”可解题思路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根据材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可解题思路出但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别具洞天)。
19.答案:(1)政策: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安抚新征服地区;实行宗教宽容政策;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等。作用:传播了伊斯兰教,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减少了扩张阻力,使阿拉伯迅速发展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丰富、发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2)原因: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曾遭受不同群族的征服,出现文化相融的局面;阿拉伯帝国扩张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帝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统治者开放的政治胸怀。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中“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可知,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根据“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可知,在新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根据“对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异教徒的宽容”可知,实施宗教宽容政策;根据“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可知,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等。作用:根据材料一中“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伊斯兰教,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根据“阿拉伯军队在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以安抚非阿拉伯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少了扩张阻力,使阿拉伯迅速发展成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根据“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保存了先进文化,丰富、发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材料二中“帝国境内各民族族类渊源相似、习俗相知、往来已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曾遭受不同群族征服,出现了文化相融的局面;根据“帝国伊斯兰化的宏伟目标与有序管理庞大帝国的政治现实成为这一政策的客观需要”可知,阿拉伯帝国扩张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根据“帝国强大、思想开阔。这是帝国民族宽容政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可知,帝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政治胸怀。
20.答案:(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2)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3)原因: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④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⑥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特点①继承与融合②创新性③先进性。
解析:(1)民族精神: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解题思路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解题思路出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解题思路出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可解题思路出和善修睦、热爱和平;根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解题思路出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解题思路出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2)原因: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根据材料“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可解题思路出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解题思路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材料“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可解题思路出耶稣会士的传播。
(3)原因: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出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根据材料“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可解题思路出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可解题思路出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可解题思路出④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根据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解题思路出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出⑥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特点: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出①继承与融合;根据材料“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可解题思路出②创新性;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出③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