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09: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有考古专家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同时还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该考古学家的论述意在说明秦时( )
A.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 B.东西方贸易交流十分频繁
C.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 D.丝绸之路是重要交流途径
2.下图为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西迁至中亚后铸造的钱币。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站立的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四周是希腊字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希腊制度在中亚的传承 B.中亚文化受到希腊文化影响
C.希腊化世界的不断拓展 D.中亚商业贸易活动领域广泛
3.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4.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5.有学者指出:“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茶叶都出自中原,丝路沿线都是干旱、半干旱的游牧区,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因此,茶叶在丝路沿线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稳定。如果说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那么茶叶则是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丝绸之路促进中原生活方式传播 B.地理环境阻碍了丝路贸易的扩大
C.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 D.丝路贸易助推游牧民族汉化进程
6.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MattoRicci)。为了让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利玛窦此举意在( )
A.弘扬中国儒家文化 B.利用文化交流减少传教阻力
C.传播西方先进科技 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7.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是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公元前7世纪以来,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流传开来,并出现了与当地动物崇拜结合的许多形式。下图是战国匈奴墓中出土的类似格里芬的金雕像。由此可知( )
A.丝路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B.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匈奴人
C.草原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外交流 D.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较为广泛
8.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据此可知,明代茶马贸易( )
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意识
C.成为朝贡贸易重要内容 D.推动新疆商品经济发展
9.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 )
A.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C.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10.主营百货及皮毛生意的某山西商号,从天津等地采购货物,用驼队运往酒泉、敦煌(分号)后批发给当地商贩,再将分号收购的山货、皮毛运回包头(总号),继而转运天津。该商号不仅运送本家商号货物,还承办别家商号的代运业务。这类山西商号的活动( )
A.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凸显晋商在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
C.推动了西北与国内外和平友好往来 D.构建内地之间物质技术交流平台
11.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初,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下图所示是贵霜王威玛·卡德菲塞斯时期发行的金币:正面图案为国王手持权杖,背面是执三叉戟的印度教湿婆神,周边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该钱币可以实证( )
A.古代印度政教合一体制 B.欧亚之间商业贸易繁荣
C.贵霜帝国多元文化并存 D.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
12.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入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15世纪,这些商路( )
A.因奥斯曼的崛起而中断 B.催生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
C.密切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影响相关区域的商品供求
13.如表所示为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相关记载(部分)。据此推断这些信息( )
内容 出处
(广州港)“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韩愈《昌黎先生集》
(鉴真一行广州见闻)“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 [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A.表明唐朝只特许广州管理对外贸易
B.反映了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C.有助于研究唐代对外贸易和交往史
D.体现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化意义
14.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汉代中国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试图基于研究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增加
15.成书于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书中“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上述材料说明( )
A.中阿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B.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
C.阿拉伯人普遍善于学习 D.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
16.图为中国古代青铜工匠东渡路线复原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佐证古代亚洲( )
A.青铜文明的起源 B.文化传播的状况 C.商品流动的特点 D.儒家文化的范围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外销瓷在跨文化中的角色
著作目录第一部分外销瓷的全球之旅 第一章早期国际贸易史上的中国陶瓷 第二章全球化世界的开端:欧亚贸易关系 第三章40亿英镑的交易:瓷器贸易经济 第四章欧亚文化熔炉——贸易背后的故事 第二部分收藏 第五章中国陶瓷 第六章亚洲其他国家陶瓷 第七章欧洲陶瓷
著作简介: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
——据〔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
(1)解题思路材料,结合古代及近代史知识说明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
(2)外销瓷是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主要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时期疆域辽阔,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都在其范围之内。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过往商旅和使者的安全,唐朝在丝路沿线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和军事建置。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各民族联系在一起。唐朝以恢宏的气度向世界展开胸怀,荟萃各种文明,促进自身文化繁盛。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唐朝时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长安城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成群结队。这些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摘编自马东平《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开辟的友好交往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交流活动彰显唐朝盛世气象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处近海”的交趾、日南(今越南),“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另外,书中还记述了一条中国商船从东南沿海去南海和印度洋西沿岸一带的航线。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了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等物。越南中南部以及泰国南部,是中国汉朝文物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高辉《中国海洋历史: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远航,一般由63艘大、中号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携带大批货物。其中尤以丝绸、瓷器数量最多。船队所到各国,对中国的货物都非常喜爱和欢迎,都希望能够普遍地得到供应。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2)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的主要原因。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史籍记载中记载的安息即帕提亚(今伊朗),地处西亚和中亚西缘,西接希腊—罗马地中海文明,东邻儒家文化圈。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遣副使抵达安息,西汉、帕提亚两个大国确立了直接的外交关系,“换言之,伊朗和中国从这年便绽开了友谊之花”。下表是关于帕提亚与两汉交流的文献记录:
时间 内容 出处
前110年(武帝元封元年) 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犁轩善眩人献于汉 《史记·大宛列传》
前108年(武帝元封三年) 大秦(实为安息)国贡花蹄牛 郭宪(光武帝时期)《别国洞冥记》卷第二
87年(章帝章和元年) 遣使献狮子、符拔形似麟而无角 《后汉书·西域传》
88年(章帝章和二年) 安息国遣使献狮子、扶拔 《后汉书·和帝刘肇》
94年(和帝永元六年) 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枝、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后汉书·西域传》
101年(和帝永元十三年) 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及条枝大鸟,时谓之安息雀 《后汉书·西域传》
——摘编自王三三《帕提亚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
材料二 建立帕提亚帝国的牧民武士们,从一开始就对这里的希腊化作风表示出不能容忍的态度。而罗马则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断向帕提亚发起侵略性的进攻,同时,罗马人对东方财富的贪欲渐渐发展成为对帕提亚疆域的觊觎和入侵。双方战争不断,各有胜负,相持于两河流域。但帕提亚的商业操纵者们也用各种手段来阻遏罗马与中国的直接沟通。帕提亚在政治统治上反希腊化,在经济及文化生活上却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响,帕提亚的货币制度,承袭希腊标准。这使它的人民能与西方民族保持多方面的接触,民间的通好往来并未发生中断。
——摘编自丘进《中国与罗马:汉代中西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帕提亚与两汉交往的基本特征,并解题思路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帕提亚与两汉、罗马关系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考古学家认为秦朝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设计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说明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得出“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秦朝时期,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东西方贸易交流有限,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2世纪(中亚和希腊)。据材料“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西迁至中亚后铸造的钱币……四周是希腊字母”,可知大月氏在迁居中亚后,铸造的货币上有希腊的神话人物和文字,结合时间可知,中亚文化受到希腊文化影响,B项正确;材料是货币上有希腊文化的印记,不能得出希腊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大月氏建立的政权不属于希腊化世界,此时希腊化世界正在收缩,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亚商业贸易活动领域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代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代中外交流通畅,故C项正确;该诗歌与战争往事无关,故A项错误;该诗歌与作者对疆土的热爱无关,故B项错误;桑麻是元代与波斯贸易的商品,材料没有反映出元代桑麻质量较好,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7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一条国际商道,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的西进,排除A项;“万里茶道”只能体现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不能体现全球贸易状况,排除B项;朝贡贸易体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外贸易制度,主要是指周边国家向中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朝廷回赠礼物的贸易方式,与万里茶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丝路贸易中,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茶叶是需求弹性低的商品,适应了丝路沿线地区的不同需求,因而这种商品组合有利于提升丝路贸易的稳定性,C项正确;该学者意在强调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材料不是在强调中原生活方式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没有体现地理环境对丝路贸易扩大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可知利玛窦改换姓名,服饰,实则是利用文化交流减少传教阻力,B项正确;弘扬中国儒家文化是其手段和方式,排除A项;利玛窦此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教,并不是传播西方科技,排除C项;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属于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出自希腊神话的格里芬形象的广泛传播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广泛影响,D项正确;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流传体现不同文明的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匈奴人主要生活在中国长城以北,亚历山大东征并未征服匈奴人,排除B项;草原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中外交流就已经开启,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B项正确;茶马古道主要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贸易,不属于中外经济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在陈述茶马古道是国内贸易的一种渠道,和朝贡贸易关系不大,排除C项;新疆在西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汉人放牧羌人掌握汉族耕作技术,少数民族乐器传入中原这都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民族间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天津等地采购货物,用驼队运往酒泉、敦煌(分号)后批发给当地商贩,再将分号收购的山货、皮毛运回包头(总号),继而转运天津,表明山西商号的活动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对商帮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做对比,不能得出晋商起引领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晋商与外国商业的往来,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商业往来而非技术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贵霜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贵霜金币,有印度教湿婆神图案,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这可以印证贵霜帝国内多元文化的并存,C项正确;题干信息“国王手持权杖、印度教湿婆神”并不能得出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仅凭金币的图案特点无法得出欧亚商业贸易繁荣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贵霜帝国时期的金币信息,无法得出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入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这些传统商路影响了相关区域的商品需求,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碍了这条商路,但并没有中断,排除A项;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在15世纪之后,与这条商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非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是唐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自然也就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和商人的荟萃之地,材料可证明这一点,且材料中的记载都是时人的见闻,C项正确;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处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排除B项;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只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以及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沿岸地区,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试图基于研究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十分发达,排除A项;“商业贸易繁荣”的说法过于片面,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并且书中的“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体现了中阿之间存在文化联系,并且源远流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阿拉伯的影响,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工艺东渡经过朝鲜半岛最终传入日本,此图佐证了古代亚洲文化传播的状态,B项正确;
据材料可知,图片是青铜工艺传播的路线图,而不是青铜文明的起源问题,且青铜文明的繁盛时期主要在夏商周三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据材料可知,青铜工匠东渡是技术的传播,而不是商品的流动,排除C项;
儒家文化属于文化层面,与材料中的手工业技术传播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17.答案:(1)主要原因: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到了欧洲和美洲,成为了连接亚洲与欧洲美洲的重要货物;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关。
(2)做法:外销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理由:中国的瓷器不仅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外销瓷也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欧洲的瓷器制造商通过仿制中国的瓷器,学习了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促进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发展。
解析:(1)本题属于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由材料“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可知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到了欧洲和美洲,成为了连接亚洲与欧洲美洲的重要货物;由材料“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可知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关。
(2)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做法:根据材料“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可知外销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瓷器不仅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外销瓷也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欧洲的瓷器制造商通过仿制中国的瓷器,学习了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促进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发展。
18.答案:(1)表现:在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辽阔;封建经济繁荣,国内外交往畅通;科技、文化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域外国家具有吸引力;唐朝人高度自信,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外来文化。(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启示:中原王朝强盛的综合国力,是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础;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包容,互学互鉴;对外开放既能促进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能丰富中外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唐朝时期疆域辽阔,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都在其范围之内。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过往商旅和使者的安全,唐朝在丝路沿线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和军事建置。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各民族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辽阔;封建经济繁荣,国内外交往畅通;根据材料“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唐朝时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长安城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成群结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文化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域外国家具有吸引力;根据材料“这些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人高度自信,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外来文化。
(2)启示:根据材料“唐朝时期疆域辽阔,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都在其范围之内”“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各民族联系在一起”“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原王朝强盛的综合国力,是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础;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包容,互学互鉴;对外开放既能促进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能丰富中外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等方面解题思路。
19.答案:(1)不同:西汉海上丝路贸易范围较小,明代海上丝路贸易范围较广;西汉外贸商品以丝绸、陶器、金属器为主,明代外贸商品以丝绸、瓷器为主;西汉最远可达印度洋西岸,明代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
评述:赞成该学者观点。
理由:西汉: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制瓷业尚不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明代:江南成为经济重心;制瓷业经过唐代以来的积淀,空前发达;造船技术取得进步;指南针自宋代以来已普遍使用于航海事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综上,西汉和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西汉至明朝时期。由材料“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得出西汉海上丝路贸易范围较小,明代海上丝路贸易范围较广;由材料“有陶器、铜器、铁器等物”“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携带大批货物。其中尤以丝绸、瓷器数量最多。”可得出西汉外贸商品以丝绸、陶器、金属器为主,明代外贸商品以丝绸、瓷器为主;由材料“越南中南部以及泰国南部,是中国汉朝文物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得出西汉最远可达印度洋西岸,明代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西汉至明朝时期。首先,由材料及所学可知,我赞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的主要原因”的观点。其次,由材料“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了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等物。”及所学可知,分别从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制瓷业尚不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等方面说明;由材料“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远航,一般由63艘大、中号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携带大批货物。其中尤以丝绸、瓷器数量最多。”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江南成为经济重心;制瓷业经过唐代以来的积淀,空前发达;造船技术取得进步;指南针自宋代以来已普遍使用于航海事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等方面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西汉和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20.答案:(1)基本特征:和平往来;官方交往频繁;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任答3点)
历史意义:有利于维护帕提亚与两汉之间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促进帕提亚与两汉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
(2)不同:与两汉以和平交往交流为主;与罗马,在政治、军事上以冲突、战争为主,经济、文化上则与民间保持友好往来。
原因:地理上,帕提亚与两汉相隔较远,与罗马相隔较近;政治上,帕提亚与两汉无直接制度或政策冲突,与罗马则因反对希腊化及疆域扩张产生冲突;经济上,帕提亚与两汉贸易往来紧密,并意图垄断与两汉贸易,阻止罗马与中国直接贸易,与罗马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