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该图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最突出的是( )
A.普法战争爆发 B.两大军事集团对抗
C.两德统一完成 D.民族自决原则确认
3.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4.2024年3月,美国歌手秦勒 斯威夫特在新加坡开启其第六次全球巡演“时代巡回演唱会”,“霉霉”新加坡演唱会引发东南亚国家间文化软实力较量,新加坡因此获得经济和文化双重收益。历史上新加坡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和谐与成功的多元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之一”。下列关于新加坡文化表述错误的是( )
A.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C.把阿拉伯文化和欧洲、西亚等地文化相融合
D.各民族间彼此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5.一战中,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在此之前,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却在战后对非洲加强了控制和掠夺。“殖民者”的行为( )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弱
C.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6.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7.殖民时代,英国教育创造了一批新的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化,接自由主义和理性思想的印度人。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始用西方思想作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据此可知( )
A.英国的文化殖民具有客观建设性 B.英国致力于保护印度传统文化
C.印度的民族解放具有曲折反复性 D.印度致力于宣传英国民族文化
8.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9.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据此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10.戴维 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二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它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材料旨在说明( )
A.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 B.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
C.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 D.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使西方世界笼罩在“世纪末”的悲凉气氛之中,而且使本来对学习西方文化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中国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一状态( )
A.加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C.构建了民主自由的国际环境 D.使东方摆脱了西方文化的束缚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形式,多次出现于反帝斗争史上;而在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进程中又总是超出了非暴力的范围,发展为暴力斗争。这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 )
A.并不适用于民族独立斗争 B.背离了民族独立的斗争逻辑
C.使印度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D.根植于印度历史文化土壤
13.面对道德滑坡,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注重家庭观念,强调集体意识及看重“和”的观念,此举意在( )
A.注重学校教育,构筑家国一体 B.强化道德伦理,坚持德法兼施
C.倡导共同价值,追求世界大同 D.注重反思借鉴,重塑民族信念
14.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协调统一
15.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反映出各国( )
A.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B.不同程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积极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动吸收各种外来文明成果
16.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独立,巴尔干的一部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并入塞尔维亚组成南斯拉夫王国。此外,波兰和芬兰独立,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获得独立。这说明( )
A.一战推动欧亚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B.一战摧毁了传统帝国统治秩序
C.巴黎和会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 D.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二、材料题
17.甘地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个世界回响。这激发了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争取自治的希望。他们读到了列宁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各民族联合起来斗争的吁求。欧洲的战争和革命也正在动摇西方殖民列强的根基。1919年,一万名印度人在阿姆利则城的和平集会在流血中结束。国大党组织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拥有了一位将运动带到人民当中的新领导人
——莫汉达斯 甘地。
由于同时熟知印度和西方文化,甘地试图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用以抵抗不公的民族原则。他深深赞同西方社会主义者要求改善穷人和被压迫者生活的诉求,同时深信通过沉思实现精神再生的印度观念和非暴力的原则。
——摘编自【美】丹尼尔 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二日,甘地手持竹杖,背部微驼,身着终年不离身的白色土布“拖地”,于早晨六点三十分率领七十九位门徒离开讲经所,开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进军。二十五天后,甘地一行于傍晚六时抵达离丹地城不远的印度洋海滨。次日,在数千名群众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滩上淘捞一把海盐。他神情严峻而坚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然后把洁晶白色的盐未撒向人群。大海恩赐而被禁用的礼物,从此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
——节选自【法】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等《圣雄甘地》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二战后 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1964年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进行合理解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雍正皇帝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并认为“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为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
——摘编自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提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会议的主张。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
——摘编自刘卫宁《民国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1936年5月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提出了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及对回族解放的关切。1936年10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
——摘编自郑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于传统“华夷观’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涉及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并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意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冷战后期)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摘自《中外历史刚要(下)》第18课
材料二:
图片说明:2021年8月30日美国正式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的任务。图一所示,长达20年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仅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图二是美军撤离阿富汗过程中震惊全世界的一幕:2021年8月16日,为了逃离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大批民众追逐、攀爬正在跑道上滑行的美国军机。
材料三: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直至今天还在继续……(关于这场战争)一些清醒的战略界人士认为,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引自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6日08版)。……事实上早在1997年,美国前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曾警告北约,继续东扩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引自环球时报-环球网2022年3月8日报道)(注:材料三中的“北约”是指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后冷战时期美、西战略转变的重要举措。)
材料四: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的扩展方式有哪些 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又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举例说明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与古代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文明扩展方式 请说出你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选择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故①③正确。排除A、B、D:“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说法不符合史实,故②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①错误。
2.答案:D
B.C图中所示为一战后出现的欧洲新兴民族国家,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的确认,故选D项。A、B.C三项与这幅图不匹配,时空搭配错乱,均不符合这一时期。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可知,波兰独立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战胜国声称自己是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利益的需要来实行这一原则,一些国家,如果捷克、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则是按照战胜国的利益重新划分,从而产生了材料所述现象,说明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C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但“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波兰的独立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B项错误;波兰获得民族独立,说明波兰已经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不能体现殖民统治,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殖民者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其侵略的本质,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故选C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欧洲实力衰落,B项错误。D项是指新航路开辟。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选择C:参加一战的非洲士兵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这强调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从而唤醒了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参战士兵国籍的占比,得不出A项结论。排除B: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排除D:一战后英法主导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平待遇。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等移植到印度,但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这体现了英国文化殖民的客观建设性作用,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文化,没有描述英国致力于保护印度传统文化,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判断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否曲折反复,排除C项;受到新式教育的印度人,致力于借助西方文化理念激发印度人的民族意识,追求印度独立发展,D项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非洲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非洲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B排除;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D排除。
9.答案:C
解析:解读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印度、新加坡、埃及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注意本国文化的保留和推广,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对新兴独立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因此这些国家需要保持文化自信,故选D项。抵制英语不是正确做法,A项错误。B项“主要”一词表述夸大,排除。经济全球化下各国文化仍具有鲜明的特色。C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的冲击下,国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日渐消退,他们转而审视西方文化,提倡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凝聚力,争取民族独立,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故选B项。这一状态与一战的进程无关,A项错误。一战后的国际环境并不是民主自由的,C项错误。D项“束缚”的说法错误,排除。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民族与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将民族独立运动局限在非暴力的框架内,这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背离了民族独立的斗争逻辑,造成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不彻底性,故选B项。非暴力抵抗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印当局,对民族独立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最终未能成功,A、C两项错误。材料不涉及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文化根源,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一步融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的公民道德观念逐渐形成,民族信念得到重塑,故选D项。题干没有述及形成这些价值观的途径是学校教育,A项错误。新加坡的“五大价值观”不仅涉及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还有种族和宗教方面的内容,且题干未体现“法”,B项错误。新加坡的“五大价值观”没有涉及“世界大同”理念,C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战后,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面向世界,也立足于本国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选D项,A、B两项错误。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C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都采取措施发扬本国文化,这体现了本国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式微,各国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A项正确;法国等国是保护发扬本国文化,而非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法国等国保护发扬本国文化并不是逆全球化,更无法说明潮流的盛行,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应用与传播。选择C: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为一战后的世界。据材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独立”“波兰和芬兰独立,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也获得独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得到应用,说明制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排除A:材料不涉及亚洲。排除B:材料并未强调一战对传统帝国统治秩序的影响。排除D: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17.答案:(1)一战后印度社会反英情绪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
(2)事件:食盐进军。
意义: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影响: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对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冲击。
解析:(1)根据材料一“欧洲的战争和革命也正在动摇西方殖民列强的根基”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一战后印度社会反英情绪高涨;根据材料一“由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个世界回响”归纳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根据材料一“这激发了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争取自治的希望”“拥有了一位将运动带到人民当中的新领导人——莫汉达斯·甘地”归纳出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开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进军”并结合所学归纳出食盐进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归纳出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加以解题思路。
18.答案:示例:
趋势: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变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解释: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由封建王公领导,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农民阶级领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阶级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大多数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主要领导力量。
(从其他角度回答也可,如: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实现民族独立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
解析:由材料“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趋势。首先按时间列举出不同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史实,以此来说明归纳出的趋势。其次,解释领导阶级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展开论述。
19.答案:(1)看法:华夷是地域上的划分,无优劣之分;反对以人和禽兽、中与外来区分华夷。
影响:为边疆民族人主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促成中国疆域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评价:中华民国政府不仅追求民族平等,还从法律上促使民族政策与现代国家制度相适应,体现了平等自由、主权在民和民主共和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因俗而治”的历史传统。
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尝试;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鉴。
解析:(1)看法:依据材料“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可知,华夷是地域上的划分,无优劣之分;依据材料“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并认为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为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可知,反对以人和禽兽、中与外来区分华夷。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权合法性、统治、边疆治理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解题思路,从政权合法性角度解题思路可知,为边疆民族人主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提供理论支撑;从统治角度解题思路可知,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从边疆治理角度解题思路可知,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促成中国疆域的形成;从文化交流角度解题思路可知,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解题思路可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以得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据材料“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可以得出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评价:结合第一问的民族政策和所学从不仅追求民族平等,还从法律上促使民族政策与现代国家制度相适应,体现了平等自由、主权在民和民主共和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
(3)思想基础:依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可以得出“因俗而治”的历史传统。意义:依据材料“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可知,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尝试;依据材料“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可知,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民族制度的建立角度解题思路可知,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鉴。
20.答案:(1)①古代有:武力扩张;殖民(移民);和平交流。
②15世纪以来有:殖民扩张;和平交流;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或“和平演变”);战争;北约东扩等。
(2)概括并说明新特点:
①海洋文明的扩展由温和转向激烈(特点)。古希腊文明以殖民(移民)方式传播;近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美国则通过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战争方式扩展西方文明(说明)。
②世界文明的扩展区域由局部转向全球(特点)。古代文明扩展主要局限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局部地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说明)。③文明扩展的内容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特点)。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农耕文明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而扩展;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开始向全世界扩展,成为文明传播的主流(说明)。
④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由“武力扩张”向“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方式转变。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战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却以冷战的方式“悄然”展开。
⑤近现代以来,武力扩张越来越无法达到文明扩展的目的(或;和平交流逐渐成为世界文明扩展的主流)。古代武力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而帝国版图的扩大又进一步扩展了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现代,战争却越来越成为文明的破坏者。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
(3)示例一:
观点:我赞成武力扩张的方式
理由: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①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使两河流域、埃及等文明区域连接起来,扩展了古代文明;②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通过武力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他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③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他们不仅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还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④近代殖民扩张客观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科技和思想,推广了近代文明;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造就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进一步推广了近代文明。
示例二:
观点:我反对武力扩张的方式
理由:武力扩张是对世界文明的直接破坏。①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都曾被波斯等异族攻灭,很多文明成果毁于战火,如书写于莎草纸上的象形文字就很难在战火中存续;②近代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③印第安人被近代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④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包括圆明园在内无数珍贵文物的毁灭,造成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无可挽回的损失;⑤事实证明,到了近现代,武力扩张或战争手段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最直接的破坏。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
示例三:
观点:我赞成和平交流的方式
理由:和平交流不仅一样可以传播世界文明且对文明本身的破坏最小。①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就通过丝绸之路形成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从此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大动脉;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往来,推动了人口大迁移和世界物种的大交换,从而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③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等近代文明大多通过和平交流的形式向世界各地传播;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是当代东西方文明互信共荣的桥梁和纽带,它必将成为继古代丝绸之路、近代新航路之后,又一个世界文明的交流之路。⑤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只有和平交流,世界文明才会变得丰富多彩:⑥相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推动北约东扩,甚至直接发动战争,不但没有给当地带来进步和文明,反而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给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带来灾难,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俄乌战争就是例证。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有武力扩张,如亚历山大东征;殖民(移民),如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海外殖民活动;和平交流,如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据材料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得出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或“和平演变”);据材料二“长达20年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仅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得出战争;据材料三“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得出北约东扩;在依据所学支持得出新航路开辟以来的殖民扩张以及和平交流等等。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举例说明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与古代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据海洋文明扩展的方式,可得出其扩展由温和转向激烈,如古希腊文明以殖民(移民)方式传播;近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美国则通过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战争方式扩展西方文明(说明)。据世界文明的扩展区域,可得出世界文明的扩展区域由局部转向全球,如古代文明扩展主要局限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局部地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说明)。据世界文明扩展的内容,可得出文明扩展的内容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特点),如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农耕文明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而扩展;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开始向全世界扩展,成为文明传播的主流(说明)。据世界文明扩展的方式,可得出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由“武力扩张”向“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方式转变,如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战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却以冷战的方式“悄然”展开。据近现代以来世界文明扩展的趋势,可得出近现代以来,武力扩张越来越无法达到文明扩展的目的(或;和平交流逐渐成为世界文明扩展的主流),如古代武力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而帝国版图的扩大又进一步扩展了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现代,战争却越来越成为文明的破坏者。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
(3)本问是开放性问题,首先要表明自己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文明扩展方式。如选择赞成武力扩张的方式,可列举古代和现代武力扩张的方式,指出其客观上推动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如选择赞成和平交流的方式,可列举古代和近现代和平交流的方式,指出其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反向选择,如选择反对武力扩张的方式,可列举古代和现代武力扩张的方式,指出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了当地的文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