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中国审议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中国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表明,中国( )
A.传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B.完善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C.通过立法保护世界遗产 D.具有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2.妈祖信仰是我国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据说全世界各地有妈祖庙近5000座,妈祖信徒达两亿人之多。妈祖祭典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首个世界级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湄洲岛也因而被称为“东方麦加”。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
A.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D.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3.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国的非遗工作应实行“活化”保护。在政策指引下,敦煌研究院主持了敦煌数字博物馆的创建、西悬洞窟的人行栈道及保护性展示设施建设工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技的运用丰富了文化遗产内涵 B.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
C.合理利用是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 D.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
4.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对中外文化遗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建筑群
C.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D.启蒙运动的象征佛罗伦萨成功入选世界遗产
5.“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6.下图为位于日本广岛县的世界遗产——原子弹爆炸圆顶屋,是为数不多的“负面文化遗产”。其断壁残垣清晰地残留着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核武器的痕迹,时刻提醒人们和平的重要性与来之不易。据此可知,原子弹爆炸圆顶屋(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C.是文化传承重要载体 D.不需要加以额外保护
7.20世纪以来,英国政府依法设立负责决策咨询服务、资金赠予的国家乡村机构,授权国家信托和乡村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基于国家利益从事传统村落资产的收购、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远景。英国的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可度 B.强调文化遗产完整性真实性
C.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D.注重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8.法国于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规定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1900年,英国对《古迹保护法》进行修订,从古迹遗址扩大到宅邸、农舍、桥梁等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凡公约缔约国均可要求对该国领土内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之财产给予国际援助。”据此可知( )
A.国际社会倾向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B.世界各国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
C.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据主导地位
D.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确立
9.2016年1月,由文化部认可、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发起的“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筹”项目在淘宝网正式上线。众筹项目的年货作品由“故宫淘宝”提供设计方案,高密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内联升老布鞋等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这一举措( )
A.探索了非遗保护的新方式 B.实现了对文化遗址的保护
C.说明非遗保护已经普及化 D.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知
10.阿富汗文物与叙利亚文物分别于2017年和2021年开始在中国巡回展出,埃及文物也于今年6月抵达上海准备巡展。这表明( )
A.文化遗产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守护 B.中东文化代表世界先进水平
C.创新举措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D.普及性为文物保护第一要义
11.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宜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12.2015年6月,经阿富汗文化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技术团队通过创新的建筑投影技术将53米高的巴米扬大佛以金色影像进行3D还原(如图所示),再现了这尊曾经的世界最高立式佛,在场的阿富汗民众欢呼雀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科技创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B.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C.联合国是世界文化遗产主管机构 D.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13.依据下表可以说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国(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6年 《长城保护条例》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22年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A.完善了相关法制建设 B.构建了完善的管理机制
C.发挥了舆论的监督作用 D.加强了与各国的合作
14.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78年将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描述道,“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屋子,也能找到奴隶贸易商居住的优雅庭院,两类建筑物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戈雷岛,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这一遗产( )
A.是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 B.宣传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C.展示了非洲的传统文化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5.下图为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部分条款。该条款意在( )
第二条古物除私有者外,应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责成保存处所保存之。第三条古物保存处所每年应将古物填具表册呈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 第七条埋藏地下及由地下暴露地面之古物概归国有……其有不报而隐匿者,以窃盗论。
A.加强政府对文物的管理 B.遏制破坏偷盗文物行为
C.明确文物所有权的归属 D.健全文物保护法律体系
16.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档案馆
材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于1925年,是专门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专业档案机构,也是世界了解、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场所。
1998年至2015年,馆藏清代内阁秘本档关于17世纪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档案、清代大金榜、清代玉牒、《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清初世袭罔替诰命、清初满文木牌、《大明混一图》、清代秘密立储档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信等共12项档案分别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馆藏明清档案共有77个全宗,截至目前,线上已开放内阁、军机处、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民政部、弼德院等44个全宗档案目录检索。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已建成。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明清档案专业保管中心、利用中心、保护中心、展示中心、国际档案交流中心和历史档案研究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网
(1)作为历史研究者,对馆内档案可如何分类?举例说明。
(2)解题思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国主义乃是基于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热切关心。对屈原来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他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到的苦难时,挥泪长恸,“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他还在《远游》中写道:“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他之所以不忍踏青云远游,乃是因为见到故乡的田原,表现出了他内心满满的对故国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在《离骚》中,屈原写下了忠君爱国的政治情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编自黄力之《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葛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有庆贺端午的习俗,只是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根源都来自中国。2008年,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白祖偕等《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专访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端午节习俗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
19.交通建设与国家盛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
——摘编自陈怀宇《古代大庚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
材料二 唐开元四年,广东韶关人张九龄主持重修梅关古道,历时约两年完成。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递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南方诸国贡物、域外及岭南物产沿此道北运,“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詹瑞祥《梅关古道沿革考》
材料三 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1934年陈毅从中央苏区突围后,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摘编自杨志刚《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解题思路梅岭道开辟的原因,并概括梅关古道的作用。
(2)指出材料三中梅关古道功能的变化,并简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展览
1952~1956年新中国的文物展览促进了公众对过去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当时国家现实需要的理解。表7为1952~1956年其中部分展览会概况。
时间 展览内容 举办单位
1952~1955年 模型类:原始社会生产者塑像、中国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商代白陶晏、战国车、秦代的权和量、新疆出土汉简(兵器册)、河北易县出土的10种唐代铁器等。 照片类:中国原始社会陈列、殷墟发掘展览、夏商周陈列、秦汉陈列、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陈列、伟大祖国建筑展览、中国四大发明及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等。 北京历史博物馆
1954年 出土的文物600余件。在时代上包括了旧石 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殷、周、汉、魏、六朝、隋、 唐、宋、元、明等。 文化部
1954年 各地出土文物发掘情况的照片等130余张、墓葬的发掘图、平面图、剖面图等。 广西省文管会
1955年 人民政府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和旅大区两年来的勘察、保护工作的情况以及部分捐献品。 旅大市文化局
1956年 “从猿到人”的原始社会内容的相关模型与图片。 青海省文物工作组
——据《文物参考资料》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1952~1956年新中国的文物展览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当时国家现实需要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题干中这些举措表明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故选D项。“走在世界前列”“完善”题干无法体现,A、B两项错误。题干并不仅仅涉及立法,还有加入国际公约,C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指出中国的非遗工作应实行“活化保护”可知,这体现出文化遗产的保护;据材料“主持了敦煌数字博物馆的创建、西悬洞窟的人行栈道及保护性展示设施建设工程。”可知,这体现出文化遗产的开发,因此,材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材料主要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材料也不能体现出合理利用是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目为反向选择题。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象征,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而非意大利,D项符合题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布达拉宫位于青藏高原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6.答案:A
解析:世界遗产的共性即在于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故选A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语言,知识,仪式等,排除B项,文化传承的载体为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排除C项。断壁残垣也会有损耗,需要进行保护和修整,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设立了专门机构并授权社会组织进行传统村落资产的收购、保护和开发,并最大程度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远景,可见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有力的促进了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进而提升了民众的认可度,A项正确,村落并未涉及文化遗产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排除B项;英国政府这一做法提升了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可度,并没有涉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排除C项;材料中英国政府的做法侧重于对遗产的保护进行宣传和社会动员,并不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考查文化遗产保护。根据材料“首次规定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对《古迹保护法》进行修订,从古迹遗址扩大到宅邸、农舍、桥梁等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凡公约缔约国均可要求对该国领土内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之财产给予国际援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故选C项。A、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举措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众筹模式相结合,是对非遗保护方式的一种创新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A项正确;文化遗址通常指的是具有历史、文化或科研价值的考古遗迹、建筑或结构,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区别,排除B项;仅从这一个项目不能得出非遗保护已经普及化的结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保护方式的创新,而非对文化遗产认知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阿富汗、叙利亚和埃及文物在中国巡展,在弘扬这些国家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起到了对文物进行保护的作用,说明文化遗产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守护,A项正确;埃及不属于中东,不能说中东文化代表世界先进水平,排除B项;文物巡展不属于创新举措,排除C项;历史真实性是文物保护的第一要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故A正确;材料作为宣言,并未反映其在民众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B错误;使文物自此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D错误。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A.科技创新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并不是关键,故A项错误;B.材料并未强调国际合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选项表述有误,故B项错误;C.联合国并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主管机构,故C项错误;D.材料反映了中国技术对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形象的再现,体现了中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故D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戈雷岛的价值。选择A:据材料“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屋子……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可以看出戈雷岛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上殖民主义的罪恶。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奴隶与奴隶贸易商建筑的对比,这一遗产主要是对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并不是为了宣传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排除C:戈雷岛展示的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不能展示非洲的传统文化。排除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由材料无法得出。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我们对于世界遗产要适度开发、利用,充分保护、修复,D项正确。
17.答案:(1)按时间:如明朝、清朝等
按内容:如国家制度、皇室内务、对外交往等
按学术价值:如直接史料、间接史料等
按档案形式:如文字档案、图像档案、实物档案等
按载体形式:如纸质、木质、金石等
按文字形式:如汉文、满文、蒙文、英文等
(2)保存作用:保存文化遗产,如留存了明清时期的原始档案。
研究作用:为明清史与专门史研究提供了史料,是进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
普及作用:展览、文创、数学化等形式,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和传播。
教育作用: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交流作用:档案交流等活动推动了国内外文化交流。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分类,根据材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于1925年,是专门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可知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对档案进行分类,如按照朝代划分,可以划分为明朝档案、清朝档案、明清之前历朝档案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这里将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明清档案专业保管中心、利用中心、保护中心、展示中心、国际档案交流中心和历史档案研究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场所,是追寻历史社会记忆和探索历史社会形态的源头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它自身具有存储、文化及教育等特性,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18.答案:(1)思想内涵:关注民生(关心民间疾苦);热爱家乡故土;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坚持真理的求索精神。
(2)演变:从南方到全国及周边邻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习俗活动逐渐丰富多彩;从民间活动到国家节假日;从民族文化到世界文化遗产。
意义: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思想内涵:根据材料“当他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到的苦难时,挥泪长恸,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得出关注民生(关心民间疾苦);根据材料“他之所以不忍踏青云远游,乃是因为见到故乡的田原,表现出了他内心满满的对故国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得出热爱家乡故土;根据材料“屈原写下了忠君爱国的政治情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得出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坚持真理的求索精神。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演变:根据材料“它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葛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有庆贺端午的习俗”得出从南方到全国及周边邻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习俗活动逐渐丰富多彩;根据材料“2008年,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得出从民间活动到国家节假日;从民族文化到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结合上述解题思路和所学可知,可从增强文化自信、扩大国际影响力、文明交流、文化多样性等角度回答。如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9.答案:(1)原因: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的需要;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秦朝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秦朝重视道路交通建设。
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便捷通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便利了国内外陆海贸易,密切了经济联系;推动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
(2)变化:经济功能下降,军事功能上升。
历史价值:反映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见证革命历程,承载革命文化;丰富文化创作题材。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可知,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的需要:据材料“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可知,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据材料“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并结合所学可知,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据材料“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重视道路交通建设。作用:据材料“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据材料“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可知,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便捷通道;据材料“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据材料“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可知,便利了国内外陆海贸易,密能上经济联系;据材料“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可知,推动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可知,经济功能下降,军事功能上升。历史价值:据材料“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据材料“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并结合所学可知,见证革命历程承载革命文化;据材料“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文化创作题材。
20.答案:展示的不同时期中华文明发展成就等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构建国家认同与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
展示的文物发掘照片、平面图、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等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一五计划大规模基建条件下,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需要。
展示的文明发展历程、原始社会陈列、从猿到人的图片等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需要。。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