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讯《元朝开启“大中国”时代》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中国论》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虽然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他们并没有将过、宋排除到“中国”之外,认为过、宋、金都是“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体”与过全史研究》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辽夏金元
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
契丹族-辽
耶律阿保机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与北宋长期对峙。
汉人
契丹人
女
真
人
一、辽与西夏
南、北面官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
【探究】辽朝的官制设置特点是什么?
四时捺钵
◆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行营——国家政治中心。
胡汉分治,因俗而治
契丹族-辽
一、辽与西夏
党项族-西夏
元昊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一官二称
二、金朝入主中原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又称上京)。
完颜阿骨打
金
二、金朝入主中原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宋(靖康之变)
◆后迁都燕京并改名中都。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小尧舜”)大定之治。
二、金朝入主中原
猛安谋克
猛安谋克
军事
单位
社会
组织
基层
制度
1 谋克
300户
×10 =
1 猛安
3000户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辽人评价女真族的战斗力
1206年蒙古统一
1218年,灭西辽
1218年
1227年,灭西夏
1227年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铁木真(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统一
1218年,灭西辽
1234年
1234年,灭金
1227年,灭西夏
吐蕃依附蒙古
(1247)
灭大理国
(1253)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是为元世祖。
◆1276年,攻陷南宋都城临安。
◆ 1279年,崖山海战,消灭南宋残部,完成统一。
元
元
忽必烈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帝国=
元帝国+四大汗国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驿站制度
◆驿道
◆驿站
◆急递铺
急递铺令牌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行省制度
中书省
今山东、山西、河北,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行省
全国共设置10个行省。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行省制度
始分立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元史》
【探究】行省的职权有何特征?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大而不专,仍受中央控制。
【探究】行省为何不会威胁中央?
【探究】行省制度有什么历史影响?
行省为中央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服从于中央。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元朝建立前,凉州会盟,吐蕃归附。元朝建立后,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边疆管理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边疆管理
北庭都元帅府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辖西域。
◆元朝建立前,凉州会盟,吐蕃归附。元朝建立后,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边疆管理
澎湖巡检司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辖西域。
◆元朝建立前,凉州会盟,吐蕃归附。元朝建立后,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边疆管理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探究】相较于汉唐,元朝对边疆的管理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
边疆管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杂居
元朝时期形成一个
新的民族——回回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四等人制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一官二称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本课总结
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许衡上奏忽必烈
本课总结
【探究】概述元朝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1)结束辽宋夏金等政权并立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2)开创行省制度,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区划产生重要影响。
(3)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4)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2024·杭州)辽圣宗曾多次重九登高,“赐群臣菊花酒”,以后相沿不改;西夏第二位皇帝李谅祚即位后,“遵大汉礼仪以更蕃俗,求中朝典册用仰华风”。这两则史料可以说明( )
A.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B.民族政权实现礼法结合
C.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
D.中华文化推崇经世致用
C
[解析] 辽朝是契丹族政权,统治者在重阳节登高赏菊,西夏是党项族政权,重视汉族礼仪。这两则史料说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体现了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C项正确。辽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排除A项;辽朝在重阳节登高赏菊与礼法结合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2.(2024·四川模拟)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D
[解析] 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
3.辽太宗、圣宗、兴宗统治时期,政府不但下令“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还屡次要求各级官员“劝农桑、教纺绩”;除儒家经典外,《贞观政要》《五代史》等汉文典籍也在这一时期被翻译为契丹文。这些现象表明,契丹统治者( )
A.重视吸收中原的治理经验
B.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C.在东北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D.对民族交融态度比较消极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辽朝统治期间,辽朝的统治者重视农桑,同时翻译汉文典籍,这些都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说明他们重视吸收中原的治理经验,A项正确;材料内容能够体现辽朝统治者的汉化,但并不能说明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辽朝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不能说明在东北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和对待民族交融的态度,排除C、D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