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 (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 (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10: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的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在《中美新市场经济(北京)论坛》发表《克服国富的障碍——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主题演讲时说:“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新课导入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黄道婆
1、时空观念:通过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从时空观念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2、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
3.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的材料能力。
4、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探讨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家国情怀: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流动与变迁——传统社会的新变化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学习聚焦
经济的发展
(北宋熙宁十年)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酒至少有1.59 亿余斗,酿造这批酒需要消耗大米1600万石。
——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任务】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内容 意义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粮食产量提高
稻麦复种制普及
固定种植经济作物
农产品商品化,打破自给自足
耕作技术进步
生产工具革新
垦荒面积扩大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推广
棉纺织业发展
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利用稻麦不同的生长周期,提高土地利用率。6月种水稻11月收获,水稻收获后种麦,来年5月收获
户口增长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086年
1109年
732年
754年
755年
1029年
1075年
780
917
891
1016
1568
1796
2088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尽管相较于唐,宋朝疆域大大地缩小,但人口却依然迅速增长。
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大量粮食得以成为
商品粮,流入市场
大批农业人口
得以脱离土地束缚
进入城市生活,
推动城市化进程
知识拓展:农业新发展与人口增长
1)导致土地兼并激烈和土地转移频繁;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济进一步发展;3)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4)在土地兼并的背景下,北宋政府调整户籍制度,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补充:土地政策—— 不抑兼并
(一)农业的发展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指的是宋代没有国家制定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唐朝后期“舍人税田”的两税法后,赋税征收对象由人口变为土地,且国家没有了大量控制的土地,故无法定立新田制。
①北宋建立在军事政变之上,社会没有经历剧烈动荡,官无闲田;
(1)原因:
②笼络人心的需要(如杯酒释兵权,优待功臣);
④是宋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
③沿用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革;
(2)影响: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知识拓展】租佃关系
(一)农业的发展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2.原因:
①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严重(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②人多地少的矛盾。
宋代表现:
“主户”(占有常产,承担赋税的人家,分五等,约占20%)
“客户”(宋多指无地佃客,约占35%)
3.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4.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②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角度 成就 意义
耕作制度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作物推广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促进了全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土地制度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
人口规模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 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知识小结】农业的发展
南宋引进占城稻
1、制瓷业:技术有重要改进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风格各异,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元朝:新型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青花瓷
釉里红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生活
生产
煤的开采量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到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美】罗伯特 哈特威尔《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
2、矿冶业:使用煤作为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引自(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3、印刷业:雕版印刷已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唐代书价:
手抄书:每卷1000文(约120斤米价)
印刷书:每卷100文
宋代书价:
每卷几十文至100文左右(约24斤米价)
意义:印刷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4.纺织业
黄道婆
宋: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棉布的优点:结实、保暖、价格低廉
元:黄道婆革新纺织技艺,创造新式纺车,推广传授技艺;棉布逐渐成为主要衣料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发展表现
市场
城市
货币
外贸
①市、坊界线的打破;②基层市场的蓬勃涌现;③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①两宋:东京、临安;②元朝:杭州、元大都商业繁华;
③元朝漕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工商业集镇。
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②元: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三)商业的发展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1、城市市场
对比唐朝和宋朝的城市布局图,可看出宋代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布局:坊市分离,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也叫瓦肆)。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大唐六典》
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捶丸
蹴 鞠
宋代勾栏
开封城出现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瓦子(也叫瓦肆或看棚),称为“勾栏”,表演有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散乐、舞蹈、角抵、杂技等;南宋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1、城市市场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2、边疆贸易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作用:
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思考: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纸币的出现
运钞车:
货币需求量大、铜钱笨重。
铜钱 纸币 背景
概况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
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铜钱被囤积或销毁重铸器皿,所以铜钱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
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会子),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积极:越发成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易引发通货膨胀,造成财政危机。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商业的发展
推动商业契约的广泛使用,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3、货币: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4、海外贸易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④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会要辑稿》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贸易类型: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榷场和互市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泉、广、明州是最大的港口,贸易范围涉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
②金融货币 :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信用票据便钱(会子)大量出现。
③商业场所:出现了商业大都市东京和临安;市坊制度瓦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以及娱乐场所瓦子,草市更加普遍。
④商品种类:农副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⑤商业政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进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思考:宋代“商业革命”具体表现有哪些?
知识拓展:宋代“商业革命”
1、原因:
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2、历程:
影 响 经济格局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文化重心 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北宋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交通贸易 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人口分布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激化人地矛盾;
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3、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通州
东平
刘家港
会通河
隋朝大运河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通惠河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运河
海运
大都
临清
直沽
杭州
南粮北运
3、影响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南北分卷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思考点: 北宋科举考试分卷的做法其利弊如何?
①从南方考生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公平。
②从国家全局角度来看,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
③为后世录取选拔制度提供借鉴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学习聚焦
社会
的变化
流动与变迁:传统社会的新变化
在生产、交换、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
——马克思
经济新发展
社会新变化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材料一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变化一:门第观念的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
编户齐民无贵贱
材料三:“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主奴依附松驰,自由来去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变化表现
材料五: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
材料六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不抑制土地兼并、管理放松
重视契约关系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
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变化表现
自耕农经营
田庄式经营
租佃制经营
农民自给自足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地租。(契约关系)
地主组建田庄,佃客耕作,地主自给自足。
个体经营户
集团
契约承包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知识拓展: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更为自由。
材料七 这一时期(辽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变化四 民族交融加强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变化表现

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
学习聚焦
儒学

复兴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儒学发展概况
春秋
创立
战国
发展
秦朝
焚书坑儒
两汉
尊崇儒术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
思考1:为何复兴儒学,儒学遇到了怎样的困境?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1、背景(困境)
《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自唐代始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颁布后直到宋初,实行百年之久。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儒学僵化,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孔孟儒学只是伦理原则和教条,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理论论述
重构儒学体系巩固正统(哲学化思辨化)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思考2:为何是宋朝复兴儒学?宋朝具备怎样的时代条件?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唐宋八大家
北宋占六位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韩愈
政治: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宋朝民族矛盾尖锐,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赵匡胤
崇文抑武政策提供良好土壤
印刷术有利于思想传播
前人奠定基础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儒家伦理道德。
1、背景(机遇)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2、目的
思考3:为何要复兴儒学?
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口号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中断的学术传统,
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3、内容
思考3:怎么复兴儒学?谁来复兴?
邵雍(1011-1077)
周敦颐(1017-1073)
张载(1020-1077)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朱熹(1130-1200)
北宋五子
集大成者
程 朱 理 学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宇宙观
什么是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
“理”在社会上的体现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3、内容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天理
人欲
人生观
天理指的是正常的人性,仁义道德。人欲是过度的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理学家主张弘扬道德抑制人欲,反对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当人欲违背天理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理该如何实现?
根本目的:用三纲五常约束人的欲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如何认识理?
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注:格物,即考查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方法论
通过“格(探究)物致(求得)知”,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先天存在的普遍天理。
主观唯心主义: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
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偏向。
3、内容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宋明理学是在继承孔孟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品质、突出责任担当,哲学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思考:为何说理学融合佛道思想,理学的哪些主张体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道”是万物之本源——>“理”是万物之本源;
佛教:忍耐顺从,消灭欲望——>存天理,灭人欲;
含义: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4、含义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如何发扬理?
白鹿洞书院
(1)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自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
5、儒学教育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一: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积极:(1)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2)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①政治: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社会: 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思想:具有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等封建观念;
6、影响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如何认识儒学?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理论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
4)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7、特点
(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项目 特 点 背 景 代 表 作品
宋词 婉约派 配乐歌唱 句式灵活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柳 永 李清照 《雨霖铃》
《一剪梅》
豪放派 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众苦难。 苏轼 辛弃疾 《念奴娇 赤壁怀古》《破阵子》
元曲 散曲 灵活通俗 配乐诗歌 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地位低下,进去无望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杂剧 散曲连缀歌唱,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关汉卿 王实甫 《窦娥冤》
《西厢记》
宋元话本 城市中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西湖三塔记》
特点: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1.文学艺术——文学
书法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宋 · 蔡襄 ·
宋徽宗——瘦金体
唐朝“颜筋柳骨”
宋朝“有意无法”
书法:从规矩森严的唐人之法到追求个性的宋人之意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1.文学艺术——书法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绘画成就:
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民间“风俗画”流行
特点: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马远:《山径行春图》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1.文学艺术——绘画
发明 成就 意义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广泛应用于航海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3.其他成就
北宋:沈括
元:郭守敬
元: 王祯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为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思辨与世俗:市民文化的新突破
(二)文学艺术和科技
2.三大发明
历史纵横: 少数民族文字
1.概况:
西夏文
契丹文
辽代契丹人借鉴汉字,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12世纪金国
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
创制的文字
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
忽必烈:委派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女真文
蒙古文
2.共性: 都是在借鉴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3.意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知识拓展: 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
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一批有创作激情的文人与民间艺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伤怀感世和人生感触促使他们以写作杂剧为寄托。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②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③民族交融: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④国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
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
⑤思想与技术: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
⑥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⑦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等的反映。
2.宋元文化发展的特点
(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等。
(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水平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知识拓展: 宋元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理学兴起,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的文化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发展。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但是的诗词歌赋和绘画的艺术风格。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得到了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农业发展
经济作物
市场繁荣
货币发行
海外贸易

经济新变化
制瓷,矿业
印刷
手工业发展
商业繁荣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金元时期的逆转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经济重心南移
儒学的复兴
理学产生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沈括,郭守敬、王 祯

宋词、元曲、话本
书法、绘画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文化新变化
课堂小结
1.A【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南宋初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政府设立买马司以盐、锦、彩等物与大理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这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虽然贸易活动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题目中没有直接提到这些贸易对解决财政问题的具体作用,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羁縻政策是否有效或失效的信息,而是侧重于描述贸易活动本身及其影响,排除C项;题目重点在于买马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物质交流,并未特别强调文化层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高考真题
1.(2024·海南·高考真题)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2.(2024·海南·高考真题)下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
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带固
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民众通过增加和改编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东坡的敬仰、对生活的态度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演绎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心理,B项正确;《东坡笠屐图》的故事在不断演绎中增加了许多虚构情节,这表明它并非单纯为了还原历史场景,排除A项;该图的故事更多关注的是东坡的个人形象和事迹,而非伦理道德秩序的强化,排除C项;这个故事主要是围绕苏东坡的个人经历和精神风貌展开的,与门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河北·高考真题)南宋绍兴年间,有官员发现县吏掌握田宅买卖官印契书的印板,往往空印私卖,引发诸多争讼。因此,其建议“委逐州通判用厚纸立《千字文》为号印造…每月给付诸县,置柜封记。遇人户赴县买契,当官给付”,并每季核验。该建议获准施行。南宋政府这一举措( )
A.促进官田数量的增加 B.有利于规范土地贸易
C.推动了土地政策调整 D.有助于遏制土地兼并
3.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南宋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官员提出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县吏利用官印契书进行不法行为的问题,通过由州通判统一印制契书并加强管理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直接目的是为了规范土地交易过程中的文书管理,减少因文书造假导致的土地纠纷,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官田数量变化的信息,此选项偏离了题目核心,排除A项;虽然改进了契书管理制度,但这并不等同于对整个土地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排除C项;尽管更严格的土地交易监管可能间接影响到土地集中程度,但该措施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交易合法性和减少争议,并非直接针对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重庆·高考真题)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统一初年,元朝政府不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一一但是由于宋朝时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利润丰厚一一禁令成效甚微一一元朝政府也发现对外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所以放宽禁令,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同时约束不法行为,打击垄断,并要求权贵海外贸易所得应当与百姓抽成,发挥政府控制社会平衡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说明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利润丰厚激励与推动元朝统治者改变原有政策,推进海外贸易合法化,D项正确;材料重点谈及元朝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的变化,“与抽成”是元朝政府为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举措,与A选项说法相悖,排除A项;不能将权势之家理解为贵族, 而且元朝政府改革并不是权贵要求的,而是应对开放的利润趋势与大趋势,排除B项; 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百姓”里面包含了中小地主,所以这政策缓和了贫富矛盾,而没有解决农民阶级关心的土地问题,所以并没有调整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4·安徽·高考真题)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但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匀速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是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