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登高
杜甫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导入
你了解“登高“这一习俗吗?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王维 【朝代】唐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回忆旧学登高诗
杜甫抱病登台,主要为了排遣心中郁闷,本来约好与友人一同登高,但友人有事没有来,他只好独自一人前往。
那么,这位贫病交加、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诗人,他登高时是怎样的心境?又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登高》。
一、导入
核心素养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2.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解析意象,感受体悟景中之情,理解“悲“的内涵。
4.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二、知人论世——你所知道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
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
公元712~770年
59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
二、知人论世
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19-33岁
始困守长安求仕。
34岁
获得参军的官职一月后,安史之乱起,又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
44岁
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47岁
二、知人论世
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课文约是这个时期作。)
53 岁
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
56 岁
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
59岁
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
杜甫的创作历程
读书和壮游时期
01
长安十年时期
02
战乱流离时期
03
漂泊西南时期
04
二、知人论世——创作历程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01 读书壮游时期
二、知人论世——创作历程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02 长安十年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二、知人论世——创作历程
03 战乱流离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二、知人论世——创作历程
04 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要求工对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二、知人论世——古体诗与近体诗
律诗
二、知人论世——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01 古体诗
02 近体诗
二、知人论世——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沉郁顿挫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沉郁:
顿挫:
艺术形式
思想内容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顿挫
孤独
沉郁
痛苦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四、整体感知
凄楚
悲伤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刻画了哪些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凛冽
哀啼
青、绿
白、细
盘旋
意境
高远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风急
天高
猿啸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品味语言
凄凉
清冷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反衬
宇宙永恒
生命短暂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联系旧学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以下四个意象?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猿啸
飞鸟
落叶
长江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猿啸——听到它的叫声,感到无尽悲凉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4.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之情油然而生。
5.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手法: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6.从后两联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品味语言
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万
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常
客居他乡
作客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多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独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品味语言
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恨
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宣泄的情状
停
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苦
7.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哀婉孤独
首联
沉郁高昂
颔联
愁苦沉痛
颈联
忧愤无奈
尾联
总结全诗
总结全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仰望:云天秋风
俯视:江水洲渚
仰望:无边落木
俯视:不尽长江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景
抒情
近景
远景
忧国伤时
移情入境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诗歌鉴赏方法
四、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意象分析法
知人论世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