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3 14: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品背景与苏轼其人;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通过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开阔意境;体会作者渴望成就功业的内心情感;作品人物与历史人物的时空错位,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一、宋词流派介绍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一、宋词流派介绍
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豪放派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作品 流派 题材 景物特点 情感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豪放派 历史、个人 大江大浪奇峻之石,广阔、刚健有力之景,意境雄奇壮丽 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放派 历史、国家 江山、楼台、巷陌,描写粗疏明朗。 收复山河之志,劝诫统治者勿急进,讽喻南宋统治者勿偏安一隅,壮志难酬之苦,家国情怀。
《声声慢》 婉约派 个人生活 黄花、梧桐、细雨,景物柔美,描写细腻。 国破家亡,内心悲愁,侧重写个人感情。
一、宋词流派介绍
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题材上对比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为法宝。他们的作品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
豪放派则不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在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只要能恰当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正是因为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二)形式上对比
婉约派写景,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委婉含蓄。
豪放派豪放派写景,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直写胸臆。
(二)形式上对比
豪放派
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稍逊于婉约派。
(三)艺术上对比
二、走近苏轼(苏东坡)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一)林语堂评价苏东坡
不可无一 难能有二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生卷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却又是风光霁月的。他的诗文作品暴露了他的内心,流露出他的本性,林语堂评:莫不真笃而诚恳。
(一)林语堂评价苏东坡
一门三学士
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二)欧阳修评价苏轼
主考官:欧阳修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王安石
(变法)
司马光
(保守)
苏轼
(三)人生际遇
苏轼
(不站边,但是反对激进的变法)
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派官员的不满。于是污蔑苏轼以诗文诽谤朝廷。元丰二年苏轼被抓入乌台,随后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后因宋徽宗怜悯,免其死罪,年底结案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1、“乌台诗案”1079年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一生坎坷苏东坡
2、苏轼的人生地图
① 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 1069-1085,变法中,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知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黄州。
③ 1085-1093,元佑更化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出知杭、颍、扬、定州。
④ 1093-1101,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被惩处,后被贬惠州、儋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一站:黄州(1079-1084)
《赤壁赋》——苏轼
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二站:杭州(1089-1091)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2、苏轼的人生地图——被贬第三站:惠州、儋州(1094-110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 / 江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宋代】苏轼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94)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1101)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一)作者介绍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黄”
“苏辛”
“欧苏”
“宋四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共一百字。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三)解题
“念奴娇”为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
题目是“赤壁(写景)怀古(抒情)”,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赤壁怀古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三)解题
怀古人之事
抒一己之怀
观眼前之景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三)解题
鉴赏怀古诗的关键:
咏史类诗歌多采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
01 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
02 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
03 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四)译文与注释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四)译文与注释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四)译文与注释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四)译文与注释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áo)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四)译文与注释
四、作品赏析
1、请具体说下,本文哪些写赤壁,哪些言怀古?
(一)整体感知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
下阕:抒发怀古之情
2、作者具体选用了哪些意象
(一)整体感知——寻找意象,体会意境
大江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1、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将眼前之景与历史风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二)原文探究——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炼字题,方法指导
答题模式:
01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0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03 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营造了……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原文探究——上阙
请重点赏析“淘”字得妙处
01 淘,冲刷、冲洗。 (第一步)
02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冲刷尽千百年来杰出的英雄人物。(波涛滚滚,千古英雄人物都随着江水的奔流而逝去)(第二步)
03 一个“淘字,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景与人融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的意境。(第三步)
(二)原文探究——上阙
(二)原文探究——上阙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有人说苏轼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
蒲圻
黄州 赤壁矶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朱日浚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勾勒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江景图,把我们带回到惊心动魄的三国古战场。为下片写英雄人物渲染气氛,做好铺垫。
(二)原文探究——上阙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
穿: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形”。
惊:写出了江水之澎湃。
拍:写出了浪涛搏江岸拍击的力度,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声”。
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
雪:写出了浪花之汹涌,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赤壁之“色”。
(二)原文探究——上阙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江山如画
乱:山崖的险怪
穿:山峰的高耸
惊:巨浪的汹涌
拍:怒涛的力度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夸张
比喻
拟人
视觉
听觉
承上:对眼前之景的概括。
启下:如画的江山,真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驰骋征战之地。
(二)原文探究——上阙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二)原文探究——上阙
【上阕小结】
上阙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从而为下阕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细节?
一个“初”字突出周瑜年少得志,年轻有为。
(二)原文探究——下阙
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本色。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从哪些方面塑造了周瑜的什么形象?
小乔初嫁了—— 年轻得志(侧面衬托)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才干出众
羽扇纶巾—— 从容娴雅 儒将风度
谈笑间—— 作战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二)原文探究——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三国时代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择周瑜?
(二)原文探究——下阙
周瑜
年龄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对比当中,哀叹自我
苏轼
仰慕英雄
怀古伤己
34
生活
外表
职位
际遇
47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苏轼内心解读
怀古自伤(对比 反衬)
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二)原文探究——下阙
怀古目的:
借周瑜的历史英雄形象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不得志的心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原文探究——下阙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除,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呢?
“人间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豪放中略见苍凉,苍凉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苏轼心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和一种超脱旷达的情怀。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原文探究——精讲点拨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二)原文探究——下阙小结
五、赏析全诗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一)赏析全词
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一)赏析全词
1、 多为登高怀古之景
2、 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 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 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一)赏析全词
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咏赤壁
怀周瑜
感人生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写景
抒怀
江山如画
豪放中略见苍凉
咏史
仰慕之情
(一)赏析全词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千百年来,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精神气度影响着后人,吸引了无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欣羡仰慕。
(一)赏析全词
旷达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强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而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几句逆耳的言语而耿耿于怀;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些许所谓的烦恼而忧心忡忡;学会旷达,我们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
(一)赏析全词
六、课后练习
表达效果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答案】(示例一)“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示例二)“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情境探究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示例二)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