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3《琵琶行并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8.3《琵琶行并序》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3 14:1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琵琶行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课堂导入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其情感并体味情感变化。
3.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
4.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诗歌“言志”的传统。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和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曾祖迁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一、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夙慧早现,读书不懈
「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夙慧早现,读书不懈。出生六、七月时,乳母抱至屏风前,就能默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九岁已识声韵。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唐德宗贞元三年,十六岁时,从江南来到长安,携所作诗文,谒见当时名士顾况。顾况一见诗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及至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中间有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感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顾况便到处替白居易宣扬,白居易一时声名大振。
一、作者简介——口舌成疮、手肘生胝
二十岁时,白居易悄然离开长安,到徐州去,住在族兄家中,发愤读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居易与元九书)。
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白居易开始投入科考。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此时他二十七岁,在十七位同榜进士中最年轻,曾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同时登科授职的还有元稹,后来成为白居易的终身好友。
一、作者简介——德宗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此时期之前的白居易不但大胆进谏,而且写了不少切中时弊,有高度社会意义的诗歌。过了几年,他再被任为「太子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照规定是不能过问朝政的。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认为此事是国耻,主张严缉凶手。然而当时的宰相认为白居易并非谏官,却在谏官之前上书言事,是越职行事;同时有厌恶白居易的人诽谤道: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由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自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
一、作者简介——江州司马
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此时,他仍念念不忘人民的痛苦,但又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这年九月,辞官回洛阳。文宗对已经名重一时的白居易很仰慕,征拜为秘书监。次年,升为刑部侍郎,这时白居易俨然成为诗坛「祭酒」。五十八岁时,称病免官。白居易老年才得一子,但三岁即告夭折,同年,挚友元稹也去世了,这些对白居易都是相当沉重的打击。之后,他「交游一半在僧中」,只有寄情于
诗酒、山水之间,遍游洛阳名胜,以寄托胸怀。
一、作者简介——晚年居洛阳
白居易主张「君爱咬文嚼字,我爱老妪能解」。白居易每次写诗,都让一位老妇人先读。老妇人能读懂,则将诗收录下来;若不能读懂,则改写其文句。影响所及,晚唐社会写实的诗鄙俗而多俚语。
二、轶闻掌故——老妪能解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也。
(宋僧惠洪冷斋夜话)
三、文学成就——文学主张
1.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强调诗歌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新乐府运动
3.在诗歌创作上,要求内容与形式并重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反映自己「道」的工具。
琵琶行写于元和11年(公元816年),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这次打击在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从京城流落此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作者与琵琶女虽有官、妓身份的悬别,遭遇却同病相怜。他们都曾在京师,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诗人把她引为同调,写来格外动人。
四、写作背景
其实平日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五、解题入文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明代文学家徐师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作了解释:
「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宋姜夔白石诗说亦云:「体如行书曰行。」
五、解题入文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汉代题用「行」者较多,如陇西行、妇病行等。南北朝题用「歌」者较多,如子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乐府的作品,诗题也当标以「歌」、「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歌」、「行」有时在诗题中连用,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体的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可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体的诗,题目并不一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样。
五、解题入文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铮 悯然 转徙 浔阳
瑟 声声思 捻 霓裳
衣裳 红绡 钿头银蓖 谪居
还独倾 呕哑 嘲哳
(zhēng)
(mǐn)
(xǐ)
(xún)
(sè)
(sì)
(niǎn)
(nícháng)
(cháng)
(xiāo)
(diànbì)
(zhé)
(huán)
(ōuyā)
(zhāozhā)
纠正字音
元和十年,予左迁①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②然有京都声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④,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⑤,年长色衰,委身⑥为⑦贾人⑧妇。遂命酒⑨,使快⑩弹数曲。
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为:做。
贾(gǔ)人:商人。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快:畅快。
六、通读全文——小序释义
第二年
名词作状语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 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 意。因为 长句 ,歌 以赠之,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漂沦:漂泊沦落。
出官:(京官)外调。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为:创作。
长句:指七言诗。
歌:作歌,动词。
凡:总共。
言:字。
命:命名,题名。
六、通读全文——小序释义
于是创作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六、通读全文——小序释义(语法现象)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因此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倒装句,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1自然段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2、3自然段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4自然段
六、通读全文——小序
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浔阳江:长江流经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的一段,称为浔阳江
瑟瑟:形容风吹草动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在客船中饮宴饯别。此句为互文见义。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一段)
浔阳江①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②。主人下马客在船③,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1.知识链接——互文: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一段)
2.本文前六句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交代地点、时间、事情和环境,为下文作准备。尤以环境气氛的渲染,黯淡萧索,是主客伤别情绪最好的衬托。进而以「欲饮无管弦」,引出下文的「琵琶声」。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①,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②,似诉平生不得志。
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弦轴,拨动琴弦,试弹几声,以调整声音的高低。
弦弦掩抑声声思:意谓弹出低沉幽怨的声调,充满着无限情思。掩抑,形容声调低沉幽怨。思,情意。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①,初为《霓裳》②后《六幺》③。大弦嘈嘈④如急雨,小弦切切⑤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⑥。间关莺语花底滑⑦,幽咽泉流冰下难⑧。
轻拢慢捻抹复挑:形容弹奏琵琶时指法的变化巧妙。拢,将弦抚按住。捻,揉拨琴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其中拢、捻为左手指法,抹、挑为右手指法。
霓裳:唐玄宗时宫廷舞曲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绿腰:唐代流行的琵琶曲名,也作六么、录腰、录要。
嘈嘈:形容声音繁杂。
切切:形容声音轻微细长。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声音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弦音宛转流畅,如黄莺从花下轻滑而过的鸣声。间关,鸟鸣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弦声低沉滞涩,像冰下泉水呜咽地流动。幽咽,形容水声低沉微弱,如人在悲泣哽咽。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冰泉冷涩弦凝绝①,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③,铁骑突出刀枪鸣④。 曲终收拨⑤当心画⑥,四弦一声如裂帛⑦。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冰泉冷涩弦凝绝:形容弦音如冰下泉水,水流阻涩缓慢,最后完全停顿。
别有愁暗恨生: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憾恨在滋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指突然迸发出高昂激越的琵琶声,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急溅而出一般。银瓶,汲水用的银质瓶子。迸,溅射。
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琵琶声突然转为雄壮铿锵,如穿铁甲的精锐骑兵奔驰杀敌,刀枪齐鸣。
收拨:收起拨子,即停止弹奏。拨,弹琵琶时用以拨弦的工具。
当心画:用拨子划过琵琶的四根弦,表示曲终收尾。
裂帛:撕裂缣帛,形容琵琶声音的清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
1.知识链接——通感:
例:琵琶声——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像“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作者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逐步引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这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2.作者如何安排琵琶女的出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3.哪几句是写琵琶女开始弹奏时的情态,以及琵琶声所表现的情调?
如以「急雨」状声之繁杂迫促;「私语」状声之绵密幽细;「大珠小珠落玉盘」状声之清脆圆润、错落有致;「莺语花底滑」状声之宛转流畅;「泉流冰下难」状声之徐缓沉滞;「冰泉冷涩」状声之停顿;「银瓶」二句状声之凭空突发、高亢激越;「裂帛」状声之清厉。
4.本文运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譬喻琵琶声的不同声情?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1)「冰下难」。
(2)因为「水下滩」无法妥切地传达出「冷涩」,而「冰下难」既能与上句「花底滑」形成对偶(滑、难都是形容词,滩是名词),且「难」是「滑」的相反,即是下文的「冷涩」(形容琵琶声的停滞阻涩)。
5.「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冰下难」一作「水下滩」,你较赞同何者?请说明理由。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1)「东船西舫悄无言」突出了音乐的效果。「悄无言」比报以热烈的掌声或喝采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虽然结束,但听众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如醉如痴,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6.琵琶女演奏完毕后,作者叙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的作用何在?
(2)「唯见江心秋月白」藉景写情,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6.琵琶女演奏完毕后,作者叙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的作用何在?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三段)
沉吟:深思不语。
敛容:端正仪容,表示恭敬庄重。
虾蟆陵:即下马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汉儒董仲舒葬于此,门人经过皆下马以示敬意,故名。后音变为虾蟆陵,唐时为歌楼酒馆集中地。
教坊:唐代官署名,掌管音乐、舞蹈、百戏等事务。收拨:收起拨子,即停止弹奏。拨,弹琵琶时用以拨弦的工具。
第一部:教坊中歌伎编制中的第一队,由最优秀的成员组成。
秋娘:唐代歌伎女伶的通称。
五陵年少:指京师附近的富贵子弟。五陵,在长安城北,为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帝的陵墓所在地,后曾迁徙豪族巨富于附近,便成为富贵人家聚集之处。
沉吟①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②。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③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④第一部⑤。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⑥妒。五陵年少⑦争缠头⑧,一曲红绡⑨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⑩,血色罗裙翻酒污。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三段)
沉吟①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②。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③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④第一部⑤。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⑥妒。五陵年少⑦争缠头⑧,一曲红绡⑨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⑩,血色罗裙翻酒污。
⑧缠头:古时舞者用彩锦缠头,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赏赐,称「缠头」。后作为赠送歌伎财物的通称。
⑨红绡:红色彩绸,指赏赐的财帛。绡,丝织品。
⑩钿头云篦击节碎:用饰有云纹且镶嵌金花宝饰的梳子打节拍,把梳子都击碎了。钿头,用金银珠宝镶制成的花形饰物。篦,细密的梳子。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三段)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①。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②。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③买茶去。
去来④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⑤。
秋月春风等闲度:指轻易虚度美好的时光。等闲,轻易。
颜色故:指容貌衰老。颜色,面容、脸色。
浮梁:古县名,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是唐代著名的茶叶集散地。
去来:即「去」之意,离去,指丈夫外出经商。来,语助词,无义。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此指泪流满面。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语法现象)
古今异义:
整顿 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组织、纪律、作风等)健全起来。
颜色 古义:神态、容颜
今义:色彩
老大 古义:年龄大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透过「沉吟」、「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
1.作者如何描述琵琶女克服内心纠结,愿意一吐心曲的心理活动?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2.诗中哪两句是描述欢乐时光之易逝?哪一句是烘托琵琶女的孤寂?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2)绕船月明江水寒。
(1)年少有成: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2)色艺双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4)得意度日: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3.本诗从哪些面向描述琵琶女昔日的荣光风采?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1)人事全非,年老色衰: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2)委身下嫁,独守空船: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追忆往昔,盛况难再: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琵琶女自述生平时,抒发哪些昔盛今衰的感伤?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二段)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四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重唧唧:一再叹息。唧唧,叹息声。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四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①。
春江花朝秋月夜②,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③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④
《琵琶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形容旅客思乡的悲凄心情。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为古代蜀王杜宇的化身,鸣声凄切,一直叫到泣血而死。
春江花朝秋月夜:泛指良辰美景。花朝,花开的早晨。
呕哑嘲哳:嘈杂不悦耳的声音。
翻作:按照旧的曲谱填写新词。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二人都从京城长安漂泊沦落到偏僻的江州。
(2)一个是誉满京城之名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二人都有出色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下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流落,二人都有由盛而衰的遭遇。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四段)
2.作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叹,是因为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1)居住环境恶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2)无丝竹之雅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3)生活孤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四段)
3.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贬谪环境的萧索?
叙事详略,变化有致。上一段有关琵琶女自述身世,写长安的欢乐生活比较详细。诗人的自述,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琵琶女的昔盛,就是诗人的昔盛;诗人的今衰,就是琵琶女的今衰,二者相互补充、呼应。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四段)
4.本段是诗人自述,就内容和写法而言,与上一段的琵琶女自述有何不同?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五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①促弦②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③湿。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却,退。
促弦:调紧丝弦。促,加急、加快。
青衫:唐代官职卑微者所穿的青色官服。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语法现象)
古今异义:
向前 古义:从前
今义:往前走。
一词多义: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一是因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理解。
二是因为自己受政治的斗争迫害而「辞帝京」,离乡背井来到荒远的浔阳。怜人又自怜,因而泪湿青衫。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五段)
1.「座中泣下」以「江州司马」为最多,其原因为何?
江、月都是实景,是〈琵琶行〉中最重要的景物,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月夜江景图,起了借景抒情,融景入情的作用。在〈琵琶行〉中,写到江、月的句子有四处: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人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就在主客即将分别时,沉浸在茫茫江水中一轮惨白的月影映入眼帘。想想自己客居他乡,前路茫茫,今朝又和朋友分别,离愁别绪顿时涌上心头。此情此景,把秋意之浓烈,离别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顿生无限伤感,也为下文叙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写诗人的迁谪漂流作铺垫。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五段)
2.诗中有四处以「江、月」寄寓情感,试说明其意涵。
1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五段)
3.诗中有四处以「江、月」寄寓情感,试说明其意涵。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束时,四下无声,只有浩渺的江水映照着皎洁的明月。此句将月色完美的融入听完乐曲后的舒畅意境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年华老去、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丈夫经常外出经商,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正是这孤寂的情境,使她缅怀过去,衬托出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此时此景,正是人间好时节,然而却只能取酒
独倾,以乐景衬哀情。
2
3
4
(1)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秋风中,秋江上,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美丽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浓烈的气氛。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五段)
4.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氛、渲染感情起了极佳的作用,试举例说明。
(2)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藉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音韵犹在的动人魅力。
(3)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住所的描写:「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作者对天涯沦落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幽怨的心思。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五段)
4.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氛、渲染感情起了极佳的作用,试举例说明。
(1)譬喻摹声:作者运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形象作譬喻、摹声,描绘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如以珠玉相击声摹拟弹拨时琵琶的音响效果,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圆润和谐。
六、通读全文——正文释义(第五段)
5.作者运用了哪几种写法来描摹音乐声?
(2)以情绘声: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等,都让人感受到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更加显著。
(3)衬写烘托: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都是以余韵来衬写乐曲感人的效果。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挽白居易联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