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师说
韩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字词、 文言句式等。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感悟“道”在当今时代的内涵,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狂人”,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768-824)
一、作者简介
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
六朝以来的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
道”“重道轻文”,提倡“唯陈言之务去”等,
影响深远。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注:古人称谓有以下几种:
称官职 称为官之地 谥号 称家中排行 称居所名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八代”指的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
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二、文体知识
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三、背景知识
句读( ) 或不( )焉 位卑( ) 近谀( )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贻之( )
dòu
fǒu
bēi
yú
yú
tán
cháng
xiāng
dān
pán
zhuàn
yí
咬文嚼字
段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求学的人。
必:一定
所以:表凭借,可翻译为“用来……的”。
受:通假字 同“授” ,传授。
判断句
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古今异义
研读文本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困惑?(有了)困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令人困扰的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而:连词。第一个“而”表承接,就;
第二个“而”,表转折,但是
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谁
从:跟随,跟从
其:代词,指那些问题
段1
段1
乎:介词,在,于。
也:句中表停顿,无义
从而:从,跟从;而,连词,表顺接,并且。
师:意动,以……为师。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并以他为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古今异义
今连词,引出结果、目的。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段1
师:名作动,学习。
之:主谓之间取独。
是故:因此。
所存: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
我(向他人)学习道理,哪里要管他出生的年份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庸:反问语气,岂,哪。
于:介词,在,比。
无:无论。
改变其后词语的词性
判断句
吾师道也,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阅读第一段,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理清作者的论辩思路。
①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②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
③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鞭辟入里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小结
必要性
点题,统领全文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道理论证
段2
师:名作动,指从师求学。
道:风尚。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传:流传。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耻于学师的风气持续时间之久,危害之大。
之:助词,的
犹且:尚且
众人:一般人。
而:连词,第一个,表承接;
第二个,表转折;
耻:意动,以……为耻。
于:介词,向
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段2
出人:出,超出。超出常人。
焉:语气词,无义。
古今异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下:名作动,低于。
状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圣:第一个圣,形作名,圣明的人;
第二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段2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愚:第一个愚,形作名,愚昧的人;
第二个愚,形容词,愚昧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真是糊涂啊。
而:表承接
于:介词,对于
其:代词,代指“爱其子”的人们
身:自己
惑:糊涂
段2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书:书本的文字
习:使动,使……学习
句读:文章的断句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段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彼:指示代词,那。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有的人
不:同“否”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
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明:形作名,明智
段2
宾语前置句
古今异义
今指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大遗:在大的方面放弃。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放弃。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工匠这类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之:指示代词,这类(人)
相:互相
云者:等等
而:连词,表修饰
段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显得过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就可以知道了。
位卑:形作名,地位低的人。
之:取独。
段2
官盛:形作名,官职高的人。
彼:人称代词,他。
年:年龄。
若:相似,相近。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和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提起的,现在(这些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不是非常奇怪吗!
齿:名作动,并列,排列。
乃:竟然
及:赶上
其:副词,表反问 ,翻译为“这不是……吗?”
欤:语气词,不译。
段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一组对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对象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愚益愚
纵向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2.阅读第二段,找出对比,并完成下列表格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象
于其子
于其身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小学
大遗
自身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组对比
鞭辟入里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象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群聚而笑之
不耻相师
横向对比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三组对比
鞭辟入里
此段的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此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耻学于师
此段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第二段
小结
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纵比
自比
横比
批判这一社会不良风气
意动,以……为师
段3
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不一定
这类人。徒:类
于:比
专门研究
此
古今异义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明白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作者运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和第一、二段从内容上有怎样的联系?
与第一段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关系?
找出文章除了对比论证以外其他论证方法
照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第三段
小结
(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圣人无常师
3.阅读第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他)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经传:经,经文;传,传文,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嘉:赞许。
行:遵行。
古道:古人的从师之道。
古文:先秦及秦汉散文
以:表目的,来
贻:赠送
段4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于:介词,第一个,被
第二个,向
六经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好”怎样的古文?
他不愿被怎样的“时”拘束?
好古文
六艺经传 (先秦两汉)
韩愈为何称赞李蟠?
耻学于师
第四段
小结
不拘于时
明确
嘉其能行古道
4.阅读第四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研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论证结构。
尝试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研读析旨
任务活动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段)
(一段)
1、中心论点
2、从师原因
3、择师的标准
(二段)
1、古今对比
2、自己与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正面、举例论证
阐述道理
立
(纵比)
批判“耻于从师” 风气
正反、对比论证
研读析旨
任务活动二
合作探究,体会写作特色
1.修辞探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第二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其中的长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有一种参差之美,流动之美。
3.本文的写作特色
1.破立结合,结构严谨,论说结构层次清晰
2.运用对比、举例、引用、道理论证,增强论证力度。
3.运用顶真修辞,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4.语言平易晓畅,没有承转过渡,气势雄壮,散体中参入对偶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总结
通假字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和肯动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古今异义
①学者
:泛指求学的人。
古
: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今
②所以
:“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古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今
总结
古今异义
③小学
①小的方面要学习;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古: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
④众人
一般人、普通人。
古:
许多的人。
今:
⑤不必
不一定。
古: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今:
⑥古文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古:
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作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今:
总结
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实词
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④或师焉,或否焉
动词,从师。
⑤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总结
一词多义
①郯子之徒
之
虚词
代词,这
(之族、之属、之谋、之伦)
②古之学者
助词,的
③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总结
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小学而大遗
⑤而耻学于师
文言句式
师、圣、小、大、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③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句
④不拘于时
被动句
【链接高考,拓展思维】
思考延伸
【链接高考】
2019年全国Ⅲ卷作文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
【试题解析】
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这个特定情景,正是在座考生经历过的高中岁月,这种具备”反身性“的引入,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