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劝学
《荀子》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朱熹《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赵恒(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学则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
——黄宗羲 《明儒学案》
学 习 目 标
壹
贰
叁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结合文中例子,具体解说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探究荀子的学习观,结合时代背景,评价、补充其观点。
走进作者
先秦儒家知多少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先秦儒家知多少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先秦儒家知多少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
思
想
1.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定胜天”;
2.在政治上,主张适时行政,兼用“礼”
“法”“术”实行统治;
3.性恶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荀子》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的文章被后人编为《荀子》。
《荀子》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20卷,收录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各个方面,《劝学》是其中的开篇之作。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来矫正。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学习,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官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写作背景
初识课文
理
解
题
目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 学
劝: 学:
劝勉。
学习。
读文正音
中 zhòng 輮 róu 舆 yú
有 yòu 槁暴 gǎopù 砺 lì
参省 cān xǐng 臾 yú 跂 qǐ
跬 kuǐ 骐骥 qí jì 驽 nú
锲 qiè 镂 lòu 跪 guì
蟮 shàn 螯 áo 埃 āi
理解文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分析第一段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动词,停止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提出观点,
态度鲜明,
语言简洁。
2.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①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思考
1.本文是论说文,以议论为主,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从蓼蓝中提取, 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之
于
而
代词,代指靛青
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
介词,第一个意为“从”;
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
状语后置句
分析第二段
《齐民要术》记载:把蓝草放在坑中,倒入水,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泡一定时间后,将浸液过滤,加入石灰水,用木棍快速搅动。等到物质沉淀下来,倒掉清水,留在底部的泥状物就是靛蓝了。
分析第二段
人们在靛蓝中加入酒糟发酵,染出的布呈耀眼的蓝色。靛青的颜色比蓝草更深更厚重,因此被人们称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凝结成它,可是比水寒冷。
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为
之
而
动词,形成,凝结
代词,代指冰
介词,意为“比”
状语后置
表转折,但是、可是
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加工
蓝 青
胜于
冷冻
水 冰
寒于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思考:青和冰有什么共同点,说明什么问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
读书人,是由没知识的人变成的,学习后,就比之前层次高。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思考:青和冰有什么共同点,说明什么问题?
木直中 绳,輮 以为轮,其 曲 中 规,
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用火烤)使它弯曲成为车轮,
它弯曲的弧度合乎圆规。
两个均意为符合、适合
中
绳
輮
以为
其
曲
规
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形容词作名词,曲度
“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
圆规
代词,代前文的“木”
分析第二段
虽 有 槁 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 然也。
即使又晒干,不会再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使它这样的。
虽
有
者
槁
暴
之
然
挺
即使
通“又”
槁:枯;暴:(本身字义通“曝” )晒;枯干、晒干
“…的原因”
直
代词,代“木”
这样
分析第二段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经过这一过程,得到改变,不会再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分析第二段
故木受绳 则 直,金 就 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锯斧加工)就笔直,
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故
受绳
则
直
金
就
砺
利
所以
经过墨线量
就
形作动,变直
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动词,接近、靠近
磨刀石
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翻译第二段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锯斧加工)就笔直,
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分析第二段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輮 绳 砺
直木 轮 木 直 金 利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思考:木和金有什么共同点,说明什么问题?
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 乎己,则知 明 而 行无过矣。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都对自己检查反省,
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博
参
而
省
乎
知
明
过
行
广泛
第一个为表递进连词 ;第二个为表并列连词。
动词,检查,检验
反省
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对、向”
通“智”,智慧,见识
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
行为
过失
分析第二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蓝————青
加工
胜于
水————冰
冷冻
寒于
直木———轮
輮
木————直
受绳
金————利
就砺
分析第二段
自然之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变化
提高
变化
不可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论证
分论点
学习的
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变化
改变
物
人
学不可以已
中心句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总结:运用五个比喻,通过比喻说理,层层推进,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总述——本段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由物及人——只有“博学”,才能有德有学问。
中心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 终日 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
尝
终日
而
须臾
所学
整天
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
片刻 ,一会儿
“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
分析三段
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说法谁对谁错?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
荀子反对的是只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而不学习的做法。荀子通过“终日而思”与“须臾之所学”的对比,论述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
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
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跂
踮起脚后跟
分析第三段
噫!原来这里看得更远哩!
登高 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不是更响亮,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
高
而
加
见者远
疾
闻
彰
第一、三个表修饰;第二、四个表转折。
增加
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
听
清楚
分析第三段
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
假
舆
利足
致
楫
水
绝
借助,利用。
脚走得快
车
达到,到达
船桨,代船。
游水,名作动
横渡,横穿,渡过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走的更迅速,却能到达千里;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分析第三段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了车马,我随随便便都能到达千里之外
我不会游泳,但一样能过河
分析第三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利用外物罢了。
生
物
通“性”,资质,禀赋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分析第三段
本段阐明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人本身条件
手臂
声音
走路
游泳
外界条件
登高
顺风
假舆马
假舟楫
良好效果
见者远
闻者彰
绝江河
致千里
分析第三段
本段通过以上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分析第三段
第
三
段
学习的作用
五个比喻
跂而望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1.荀子想表明什么观点?
2.荀子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比喻论证
思考
比喻论证是一种论证方法。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说明深奥的事理。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比喻论证
思考
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兴
焉
善
神明
起
兼词,“于此”;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圣人之心,
通明的思想
形作名,善行。
非凡的智慧
圣心
备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那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产生;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非凡的智慧自然就获得了,圣人的通明思想就具备了。
具备
分析第四段
焉
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
无以
古代称跨出一脚。
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每一步,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聚细小河流,无法形成江海。
分析第四段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骐骥
舍
拉车走十天的路程。
骏马
十驾
停止,止息
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
劣马驾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
分析第四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
而
舍
镂
雕刻
两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
雕刻
如果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属、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分析第四段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之
强
上
下
一
定语后置的标志
强劲
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定语后置句
专一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分析第四段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跪,蟹脚;实际上是八条腿。
表并列,和
安身,托身
浮躁,不专心
蟹钳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的原因),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分析第四段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4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分别哪些方面来进行劝学的?
不积跬步
积水成渊
积土成山
骐骥一跃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蚓无爪牙之利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
蟹六跪而二螯
不积小流
驽马十驾
正喻
反喻
对比
对比
对比
学习要积累
(方法)
学习要坚持
(态度)
学习要专一
(态度)
全文总结
回顾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如何写劝学)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文章是围绕哪几个方面来“劝学”的?
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论证思路
学不可以已
(中心论点)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弥补不足
注重积累
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对比论证
论证思路
壹
条理十分清楚,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壹
叁
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节奏美。
贰
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
写作特色
从《劝学》看《荀子》的特色
1.博喻(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
2.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增强文字说服力。
3.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写作特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