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351年
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获得
澳门租住权
1640
1588英西大海战
1566尼德兰革命
1840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1624荷兰人入侵台湾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与拓展
单元导览: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明清: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351—1644)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654—1840)
第4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644—1840)
1688
1689
《尼布楚条约》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17世纪)启蒙运动(17世纪—18世纪)近代科学革命(16世纪——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
朝堂上的大明
——集权与专权
一、朝堂上的大朝(1368年—1644):明朝统治措施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中书省
皇 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朝中央官制
明朝中央官制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 帝
元朝至明朝中央和地方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布政司
中书省(宰 相)
三司分权
互不统属
权归中央
宰相势大
削弱地方,加强集权
废宰相
皇帝管六部
明朝
限宰相
二府三司制
宋朝
众宰相
三省六部制
唐朝
抑丞相
中外朝制度
汉朝
设丞相
三公九卿制
秦朝
独宰相
中书省
元朝
1.教训: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整,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明太祖废丞相原因
2、中央官制变化:废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材料: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内阁的设立:
设立情况 阁臣权力 发展阶段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处理文案的侍从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完善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 大权尽归内阁,居六部之上 权势增大
大臣意见
票拟
批红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的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2、中央官制变化:废相、设内阁
①非法定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是提供侍从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
②内阁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权。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张居正为明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当政10年,很有作为。但是他最后的结局是死后被抄家,家人发配边疆充军。
结论: 内阁首辅≠宰相 内阁制≠宰相制
3、皇权的异化:官宦专权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只是皇权的延伸,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
宦官专权表现: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特务机构)。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明朝锦衣卫的标配:绣春刀、飞鱼服
(1)废行省,设立三司
①特点:“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
②评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乏统一协调,行政效率低下。
(2)设立督抚
①内容:明后期设立督抚,节制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但明代督抚没有辖区,总督和巡抚属于京官,由中央临时派遣。
②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4、补充:地方官制的变化: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5、补充:选官制的变化:八股取士(科举制)
学习拓展(教材75页)
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清朝沿袭其制。特点主要有: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需要模仿古代“圣贤”口吻写作,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作文的骨干部分是四段对偶排比文字。
(1)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2)影响:
①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严重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小结: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及特点】
明朝政治制度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废相,设内阁;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废行省,设三司;
3、皇权异化:宦官专权腐败、特务统治盛行;
4、思想控制加强:八股取士。
(1)外戚干政: 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如汉朝;
(2)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3)权臣专政: 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汉的霍光、东汉的曹操,明代张居正等。
知识拓展:皇权的异变(实质:君主专制的产物)
1.(2024·湖北卷)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真题研习
【答案】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汉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也及时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实行封国制异曲同工,D项正确;明太祖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汉高祖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排除C项。故选D项。
第二章
世界中的大明
——辉煌与危机
第二章
世界中的大明
——辉煌与危机
二、世界中的大明——对外贸易
1、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①统治者支持;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③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概况 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征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和平发展)
评价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协和万邦)
②消极: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
时间 1404—1433年 7次 1492—1504年 4次
人数 27800 1500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时间早、次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多
船只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
【中外对比】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博士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的开辟
目的
性质
背景
影响 经济
政治
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
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中外对比】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
宣扬国威,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来朝的盛况
东方寻金、获得东方商品、传播基督教等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朝贡贸易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海禁和闭关锁国;倭寇及欧洲殖民者侵扰也促使明朝政策出现变化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人文主义精神影响
财政负担,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与拓展;
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欧洲崛起;世界联为一个整体;亚、非、拉美等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
戚继光抗倭
海禁政策
(经济封锁)
(台州、福建、广州)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1567年关隆庆开关(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东南民间走私猖獗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嘉靖大倭乱
元末倭寇
2、民间对外贸易:海禁政策—戚继光平倭—隆庆开关
【知识补充】明朝的海禁政策
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2、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
②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③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
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⑤海洋观念意识淡薄;
⑥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⑦担心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直接原因)。
3、影响:
(1)积极:延缓了西方列强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性质。
(2)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
荷兰
新阿姆斯特丹
好望角
斯里兰卡
马六甲
台湾
马
来
群
岛
1、原因: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葡萄牙(澳门);荷兰(台湾)
3、影响:①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侵夺,破坏中国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灾难;②西学东渐、客观上促进文明交往。
4、说明: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能力薄弱。
3、西方殖民者威胁(对外关系)
材料一 就基本层面,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使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材料二 国际经济网络,已在逐渐成形,将欧、亚、非、美四个大陆与太平洋的许多岛屿都编织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之内。然而,明朝政府并未察觉这一正在进行的巨变,仍以防守海疆的角度,制定官方的海禁。
——许倬云《万古江河》
思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1、变化:从宋元以前的“主动开放”,到元末明初的“故步自封”。
2、原因: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威胁统治(西方殖民者侵略威胁初显)
3、说明:尽管当时的中国仍是世界上经济领先的国家(对外贸易出超地位,白银流入中国)但是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对此只能被迫采用战争自卫方式,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
2.下表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颁布的政令。这些政令的颁布表明,明清时期( )
对点训练
A.海禁与开放并存的对外政策 B.统治者对海洋战略的认识深化
C.海洋政策呈现出政治集权化 D.海外贸易管理日益趋向制度化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轴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答案】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从明朝到清朝,对于沿海居民的管控越来越强,限制越来越多;对于海外贸易,逐渐垄断为一口通商政策,这说明明清时期海防政策逐渐走向保守,这是政治上加强集权在对外政策上的体现,C项正确;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相对保守,并非海禁与开放并存,排除A项;统治者对海洋战略的认识逐渐趋于保守,并非深化,排除B项;海外贸易管理日益趋向制度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三章
一统下的大明
——边疆与易代
1.明朝的边疆管理
①防御:修筑长城
②战争:明中期“土木堡之变”
③和议、册封:1571年册封俺答汗
④互市:双方恢复扩大贸易关系
(1)北方:蒙古
①册封: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机构: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2)西南:藏族
乌思藏都司
①设机构:设奴儿干都司;
②封授: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3)东北:女真各部
特点:威德兼施、以夷治夷、灵活多样、因俗而治。
影响: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
②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③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元以后的明朝基本继承了元朝辽阔的疆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打下来基础;清朝则不仅征服了蒙古,还进一步经略新疆,成为实际控制疆域最大的朝代。明清时期是中国版图的奠定時期。
(1)建金: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名展开进攻。
(4)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 击败农民军余部、明朝残余势力。确立全国统治
(3)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建大顺政权,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2)清朝建立: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2、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
3.(2024·浙江卷)俄罗斯海参崴市某博物馆藏有发现于今俄罗斯特林地区的石碑两块,名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碑文记录了奴儿干都司建立和当时官员亦失哈两次巡视该地的史实。该石碑可以佐证( )
A.中俄之间已经没有领土的纠纷 B.清朝在东北边疆设都司和卫所
C.明朝在黑龙江流域拥有管辖权 D.库页岛在法律上属于中国领土
真题研习
【答案】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可知,碑文记录了奴儿干都司建立和当时官员亦失哈两次巡视该地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管辖机构,表明明朝在黑龙江流域拥有管辖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时期中国对外东北地区的管理问题,而中俄领土纠纷问题是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是明朝在东北边疆设都司和卫所,而不是清朝,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库页岛,因此无法证明库页岛的法律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政治之变
2.对外之变
3.政权之变
1368,建政权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海禁政策:自给自足
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
列强入侵:落后时代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本课小结
八股取士,宦官专权
经略边疆,版图奠基
政治黑暗,农民起义
女真崛起,清朝建立
君主专制强化
世界转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潜藏危机(13课)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
雍正,军机处,皇权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