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12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
探究新知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 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体知识
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生难字词
字音
1
lún
wú
yùn
xǐng
chuán
yú
wǎng
dài
dān
gōng
dǔ
词义
2
【子】
【愠】
【君子】
【信】
【传】
【逾】
【罔】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子。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诚信。
传授,文中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越过。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堪】
【好】
【饭】
【肱】
【斯】
【夺】
【笃】
疑惑。
能忍受。
喜爱,爱好。
吃。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文中指胳膊。
代词,这,文中指河水。
改变。
坚定。
通假字
3
同“悦”,愉快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4
每天
可以凭借
冷水
表示多
日子
表示允许或能够
泛指所有的水
表示确数
一词多义
5
①而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切问而近思(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②为
表转折
表顺承
表并列
做
替
不亦乐乎( )
回也不改其乐(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③乐
学而时习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曲肱而枕之(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④之
形容词,高兴
名词,乐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指胳膊
代词,指优点
词类活用
6
①吾日三省吾身(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④饭疏食,饮水( )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名词用作动词,吃
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快乐
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疏通文意
理解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译文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译文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译文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译文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就在其中了。
译文
翻译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说。
连词,表顺承,然后。
按时。
同“悦”,愉快。
温习。
志同道合的人。
介词,从。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
译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自己。
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顺从。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
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译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习,复习
学过的知识
得到
动词,做
介词,凭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连词,表转折,然而,却。
副词,就。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译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语气词,啊。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能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译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知道。
比不上,赶不上。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吃粗粮。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弯着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译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不一定实指三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连词,表顺承,然后。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指逝去的一切。
代词,这,指河水。
停,停止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指军队。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广泛
坚定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熟练背诵本文。
布置作业
12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
1.背诵课文
2.回顾本文的大意。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讲个人修养,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学习态度,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探究哲理
《〈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治学篇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个人修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修身篇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品读“治学篇”
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品读“修身篇”
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
②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
③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加强自我反省
曾子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思考自我。
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
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总结课文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些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堂小结
《论语》十二章
治学:学思结合,独立思考,谦虚好学,联系实际
修身:坚定志向,重道厚义,自我反省,循序渐进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作业布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